最佳服裝設計獎杯
1. 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作品大獎賽的評獎規則
第十屆評獎規則
第十屆兄弟杯中國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作品大賽
主辦: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
贊助:兄弟工業株式會社兄弟國際(香港)有限公司
鳴謝:中國國際航空公司
一、參賽內容:
男女藝術時裝(面料、材料不限)
二、參賽主題:
四海之內皆兄弟
三、作品要求:
有鮮明的時代感,並融匯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特色,切合主題,突出自我風格,表現手法獨特,形式完美,服裝服飾配套有創新,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參賽資格:
35歲以下服裝設計師均可報名參賽,來稿交彩色服裝設計效果圖(27cm×40cm),附結構圖和設計思想主題名稱及面料小樣。來稿一律按系列報名,每一系列為3套以上,男女不限。
五、評比辦法:
1、評委會將由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及服裝評論家組成。
2、評比分兩步進行:
A.截稿以後,對設計稿進行初評,選若干入圍者製作實物,參加決賽。
B.決賽在2002年4月以表演形式進行,評委當場評分並公布決賽結果,由公證部門公證,當場頒獎。
C.入圍選手來京參賽,交通費自理。來京後大賽組委會負責參賽人員四天食宿。
六、獎勵辦法:
1、對獲獎者根據獲獎情況分別頒發獎杯、獎金、證書和紀念品。
金獎一名,獎金:20000元人民幣銀獎兩名,獎金:15000元人民幣銅獎三名,獎金:8000元人民幣優秀獎十名,獎金:3000元人民幣最佳效果圖獎一名,獎金:1000元人民幣最佳工藝製作獎一名,獎金:1000元人民幣國家紀念獎、入圍獎若干名,獎金:500元人民幣(每人只頒發一種獎金)
2、兄弟工業株式會社將向全體入圍選手贈送紀念品,並向金、銀、銅和優秀獎獲得者贈送副獎。
3、金獎和銀獎獲得者可免費赴兄弟工業株式會社培訓中心學習一周。
4、獲獎名單由《中國服飾報》和《服裝時報》公布,並重點介紹作者的事跡及作品。
5、進入決賽作品將編輯成畫冊出版發行。
6、決賽實況將製成錄像帶或VCD由新聞單位播放。
七、備註:
所有參賽作品版權歸組委會所有,組委會有權對所有參賽作品進行宣傳、出版發行和演出。
第十一屆評獎規則
第11屆中國國際青年時裝設計師作品大賽
「中國國際青年時裝設計師作品大賽」是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國際性時裝賽事,在日本兄弟工業株式會社的資助下,1993年至2002年間連續成功地舉辦了十屆「兄弟杯」大賽。為了進一步促進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與專業合作,經與「兄弟公司」協商,自2003年起,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將邀請浙江漢帛服飾有限公司共同舉辦「漢帛」中國國際青年時裝設計師作品大賽(簡稱:「漢帛獎」大賽)。
一、大賽主題
第11屆「漢帛獎」大賽的主題是:時尚盛典。
「漢帛獎」的設立適逢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成立十周年,大賽入圍選手將帶著他們精心設計的作品參加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十周年慶典,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和參賽各國青年時裝設計師的藝術風采。
二、作品要求
1、體現大賽主題的原創性時裝系列設計(男、女裝不限);
2、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文化特徵;
3、風格獨特、製作精細,服飾品配套齊全。
三、表現形式
1、時裝設計稿:彩色效果圖(27CMX40CM)並附款式圖、主題說明和面料小樣;
2、實物作品:初評入選時裝設計系列製作(3-5套)。
四、參賽資格
35歲以下(1967年1月1日以後出生)青年時裝設計師,國別、地區不限。
五、設立獎項
漢帛金獎1名,獎勵20000元人民幣和往返中國機票一張、采風一周;
漢帛銀獎2名,獎勵15000元人民幣和往返中國機票一張、采風一周;
漢帛銅獎2名,獎勵10000元人民幣;
漢帛優秀獎10名,獎勵3000元人民幣;
漢帛國家紀念獎若干名,獎勵1000元人民幣;
最佳效果圖獎、最佳材料獎、最佳製作獎各1名。
以上獎項均有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頒發獲獎證書或獎杯。
六、作品評比
評委組成:國際著名學者、設計師及時裝評論家;
預賽初評:2002年12月初對參賽時裝設計稿進行初評並簽發決賽入選通知書;
決賽頒獎:2003年3月下旬入圍選手攜帶參賽實物作品到北京參加決賽頒獎。
七、參賽須知
1、參賽報名須提交時裝設計稿,每作品系列限報1人;
2、參賽時裝設計稿不退還,截稿日期2002年11月30日(以郵發地郵戳為准);
3、參賽時裝設計稿背面要註明國籍、姓名、性別、年齡及聯絡方式;
4、入圍選手赴北京參加決賽的交通費自理,在北京四天的食宿費由主辦方承擔;
5、獲獎作品收藏權歸主辦方所有,主辦方有權宣傳、出版、展示全部參賽作品。
八、聯系方式
投稿地址:北京東長街12號427室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漢帛獎」組委會
聯系人:朱少芳、凌雲
2. 奧斯卡一共有多少項獎呀
奧斯卡獎可分成就獎和特別獎及科學技術獎三大類。
成就獎主要包括:
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外國語影片等。
特別獎則有:
榮譽獎、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科技成果獎和特別成就獎。在上述眾多獎之中,最具影響的為最佳影片獎,而最佳男女角獎屬表演主獎,獲獎人有「影帝」與「影後」之稱,是男女演員們希冀的殊榮。 前十九屆奧斯卡獎只評美國影片,從第二十屆起,才在特別獎中設最佳外語片獎。
奧斯卡金像獎簡介 :
最佳影片獎(BEST FILM AWARD)
最佳表演獎(BEST PERFOMANCE AWARD)
最佳導演獎(BEST DIRECTOR AWARD)
最佳劇本獎(BEST SCREENPLAY AWARD)
最佳攝影獎(BEST CINEAMATOGAPHY AWARD)
最佳音響獎(BEST SOUND AWARD)
最佳音樂獎(BEST SCORE AWARD)
最佳美工獎(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AWARD)
最佳視覺效果獎(BEST VISUAL EFFECTS AWARD)
最佳服裝設計獎(BEST COSTUME DESIGN AWARD)
最佳剪輯獎(BEST EDITING AWARD)
最佳化妝獎(BEST MAKE-UP AWARD)該獎項從第54屆開始設置。
最佳外語片獎(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AWARD)
最佳短片獎(BEST SHORT SUBJECTS AWARD)
最佳記錄片獎(BEST DOCUMENTARY AWARD)
榮譽獎(HONORARY AWARD)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IRVING G*THALBERG MEMORIAL AWARD)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科技成果獎(SCIENTIFIC OR TECHNICAL AWARD)
3. 《一代宗師》的服裝師張叔平,早年的經歷是怎樣的
早在十幾歲張叔平就對電影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直至後來在港台地區成為了著名的造型設計師,為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星設計經典的影視形象。
提起張叔平娛樂圈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一些不怎麼關注娛樂圈的人都隱隱聽說過這個名字。他是一個造型設計師,正是這個在電影工業中普通的角色,卻讓他做出了花樣。到目前為止他獲得了十二座金馬獎和十幾座金像獎。此外前幾年,他憑借《一代宗師》出彩的服裝設計,更是獲得了奧斯卡的最佳服裝設計獎。這一座座獎杯展現了他在影視行業的巨大貢獻和付出。
隨著內地影視行業的蓬勃發展,港台演員來大陸發展的越來越多。張叔平這位造型設計大拿自然也在其中,他的設計影響力也漸漸在內地的影視行業中展開。時至今日,這位設計大師雖然頻頻出現一些我們看不懂的造型設計,但依然磨滅不了其輝煌時代的光芒,也不能否認他的設計理念為我國影視造型設計的卓越貢獻。
4. 奧斯卡有多少個獎都是什麼
奧斯卡的來歷
1奧斯卡的來歷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令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 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 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 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 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 卡金像獎」所代替,現在其正式名稱已鮮為人知。
「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後,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後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2 奧斯卡獎杯的樣子
奧斯卡獎杯的主體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鍍金男像,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按照奧斯卡獎有關的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只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個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他們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於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製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最初的獎座由梅耶撥出五百美金交給喬治.史丹利製作,獎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內里是合金,外表銀上一層金色薄片,看起來閃閃發光,所以稱為金像獎。金像獎圖樣的設計是出自賽贅克.吉朋斯,當時在米高梅公司擔任美術師,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擔任這項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傑出的美術設計之一,他不僅設計了金像獎,日後更得到了金像獎,從第二屆開始到第廿九屆為止,28年間級共獲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個人獨得了十一次金像獎,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優秀影片,吉朋斯幾乎都參加美術設計工作。
3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
奧斯卡金像獎從一九二九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學院會員投票後,選票全交美國的普萊斯一沃特豪斯會計事務所加以統計。選票放在保險箱內,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後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4 奧斯卡金像獎簡介
最佳影片獎(BEST FILM AWARD)
最佳表演獎(BEST PERFOMANCE AWARD)
最佳導演獎(BEST DIRECTOR AWARD)
最佳劇本獎(BEST SCREENPLAY AWARD)
最佳攝影獎(BEST CINEAMATOGAPHY AWARD)
最佳音響獎(BEST SOUND AWARD)
最佳音樂獎(BEST SCORE AWARD)
最佳美工獎(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AWARD)
最佳視覺效果獎(BEST VISUAL EFFECTS AWARD)
最佳服裝設計獎(BEST COSTUME DESIGN AWARD)
最佳剪輯獎(BEST EDITING AWARD)
最佳化妝獎(BEST MAKE-UP AWARD
該獎項從第54屆開始設置。
最佳外語片獎(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AWARD)
最佳短片獎(BEST SHORT SUBJECTS AWARD)
最佳記錄片獎(BEST DOCUMENTARY AWARD)
榮譽獎(HONORARY AWARD)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IRVING G*THALBERG MEMORIAL AWARD)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科技成果獎(SCIENTIFIC OR TECHNICAL AWARD)
5 奧斯卡獎項的設置
首屆奧斯卡頒獎的項目跟現在不同,只有七項:①最佳影片②最佳男演員③最佳女演員④最佳導演⑤最佳編劇⑥最佳攝影⑦最佳美術設計。以及另外兩項特別獎:藝術品質獎及技術效果獎,但這兩項只頒了一次,第二屆就取消了。首屆的金像獎得主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八日產生,於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大飯店頒獎,出席人數約二百五十位。
奧斯卡獎可分成就獎和特別獎及科學技術獎三大類。成就獎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外國語影片等。特別獎則有榮譽獎、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科技成果獎和特別成就獎。在上述眾多獎之中,最具影響的為最佳影片獎,而最佳男女角獎屬表演主獎,獲獎人有「影帝」與「影後」之稱,是男女演員們凱覦的殊榮。
前十九屆奧斯卡獎只評美國影片,從第二十屆起,才在特別獎中設最佳外語片獎。其參選影片必須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國商業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個國家只選送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由該國的電影組織或審查委員會推薦,且須加蓋英文字幕,送交學院外國片委員會審查。然後進行秘密投票選出五部提名影片。觀摩完五部影片後,再由四千名美國影界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一部最佳外國語片。該項獎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個人。從一九四七年起至一九九三年,義大利獲獎十次,法國獲獎七次,瑞典獲獎四次,日本,前蘇聯和聯邦德國各獲獎三次。
5. 服裝設計大賽獎杯用什麼材質的比較好最好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
可以做一個女神像的金屬獎杯,女神體態優美的,有一個深圳發現禮品的概念獎杯還不錯的,你可以去看一下,應該會讓你滿意的。
6. 關於奧斯卡的來歷和概況
1奧斯卡的來歷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令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 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 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 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 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 卡金像獎」所代替,現在其正式名稱已鮮為人知。
「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後,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後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2 奧斯卡獎杯的樣子
奧斯卡獎杯的主體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鍍金男像,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按照奧斯卡獎有關的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只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個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他們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於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製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最初的獎座由梅耶撥出五百美金交給喬治.史丹利製作,獎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內里是合金,外表銀上一層金色薄片,看起來閃閃發光,所以稱為金像獎。金像獎圖樣的設計是出自賽贅克.吉朋斯,當時在米高梅公司擔任美術師,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擔任這項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傑出的美術設計之一,他不僅設計了金像獎,日後更得到了金像獎,從第二屆開始到第廿九屆為止,28年間級共獲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個人獨得了十一次金像獎,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優秀影片,吉朋斯幾乎都參加美術設計工作。
3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
奧斯卡金像獎從一九二九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學院會員投票後,選票全交美國的普萊斯一沃特豪斯會計事務所加以統計。選票放在保險箱內,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後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4 奧斯卡金像獎簡介
最佳影片獎(BEST FILM AWARD)
最佳表演獎(BEST PERFOMANCE AWARD)
最佳導演獎(BEST DIRECTOR AWARD)
最佳劇本獎(BEST SCREENPLAY AWARD)
最佳攝影獎(BEST CINEAMATOGAPHY AWARD)
最佳音響獎(BEST SOUND AWARD)
最佳音樂獎(BEST SCORE AWARD)
最佳美工獎(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AWARD)
最佳視覺效果獎(BEST VISUAL EFFECTS AWARD)
最佳服裝設計獎(BEST COSTUME DESIGN AWARD)
最佳剪輯獎(BEST EDITING AWARD)
最佳化妝獎(BEST MAKE-UP AWARD
該獎項從第54屆開始設置。
最佳外語片獎(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AWARD)
最佳短片獎(BEST SHORT SUBJECTS AWARD)
最佳記錄片獎(BEST DOCUMENTARY AWARD)
榮譽獎(HONORARY AWARD)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IRVING G*THALBERG MEMORIAL AWARD)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科技成果獎(SCIENTIFIC OR TECHNICAL AWARD)
5 奧斯卡獎項的設置
首屆奧斯卡頒獎的項目跟現在不同,只有七項:①最佳影片②最佳男演員③最佳女演員④最佳導演⑤最佳編劇⑥最佳攝影⑦最佳美術設計。以及另外兩項特別獎:藝術品質獎及技術效果獎,但這兩項只頒了一次,第二屆就取消了。首屆的金像獎得主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八日產生,於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大飯店頒獎,出席人數約二百五十位。
奧斯卡獎可分成就獎和特別獎及科學技術獎三大類。成就獎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外國語影片等。特別獎則有榮譽獎、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科技成果獎和特別成就獎。在上述眾多獎之中,最具影響的為最佳影片獎,而最佳男女角獎屬表演主獎,獲獎人有「影帝」與「影後」之稱,是男女演員們凱覦的殊榮。
前十九屆奧斯卡獎只評美國影片,從第二十屆起,才在特別獎中設最佳外語片獎。其參選影片必須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國商業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個國家只選送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由該國的電影組織或審查委員會推薦,且須加蓋英文字幕,送交學院外國片委員會審查。然後進行秘密投票選出五部提名影片。觀摩完五部影片後,再由四千名美國影界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一部最佳外國語片。該項獎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個人。從一九四七年起至一九九三年,義大利獲獎十次,法國獲獎七次,瑞典獲獎四次,日本,前蘇聯和聯邦德國各獲獎三次。
7. 奧斯卡獎的簡介
奧斯卡的來歷
1奧斯卡的來歷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令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 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 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 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 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 卡金像獎」所代替,現在其正式名稱已鮮為人知。
「奧斯卡」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之後,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後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2 奧斯卡獎杯的樣子
奧斯卡獎杯的主體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鍍金男像,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按照奧斯卡獎有關的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只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個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他們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於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製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最初的獎座由梅耶撥出五百美金交給喬治.史丹利製作,獎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內里是合金,外表銀上一層金色薄片,看起來閃閃發光,所以稱為金像獎。金像獎圖樣的設計是出自賽贅克.吉朋斯,當時在米高梅公司擔任美術師,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擔任這項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傑出的美術設計之一,他不僅設計了金像獎,日後更得到了金像獎,從第二屆開始到第廿九屆為止,28年間級共獲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個人獨得了十一次金像獎,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優秀影片,吉朋斯幾乎都參加美術設計工作。
3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
奧斯卡金像獎從一九二九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學院會員投票後,選票全交美國的普萊斯一沃特豪斯會計事務所加以統計。選票放在保險箱內,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後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4 奧斯卡金像獎簡介
最佳影片獎(BEST FILM AWARD)
最佳表演獎(BEST PERFOMANCE AWARD)
最佳導演獎(BEST DIRECTOR AWARD)
最佳劇本獎(BEST SCREENPLAY AWARD)
最佳攝影獎(BEST CINEAMATOGAPHY AWARD)
最佳音響獎(BEST SOUND AWARD)
最佳音樂獎(BEST SCORE AWARD)
最佳美工獎(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AWARD)
最佳視覺效果獎(BEST VISUAL EFFECTS AWARD)
最佳服裝設計獎(BEST COSTUME DESIGN AWARD)
最佳剪輯獎(BEST EDITING AWARD)
最佳化妝獎(BEST MAKE-UP AWARD
該獎項從第54屆開始設置。
最佳外語片獎(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AWARD)
最佳短片獎(BEST SHORT SUBJECTS AWARD)
最佳記錄片獎(BEST DOCUMENTARY AWARD)
榮譽獎(HONORARY AWARD)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IRVING G*THALBERG MEMORIAL AWARD)
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科技成果獎(SCIENTIFIC OR TECHNICAL AWARD)
5 奧斯卡獎項的設置
首屆奧斯卡頒獎的項目跟現在不同,只有七項:①最佳影片②最佳男演員③最佳女演員④最佳導演⑤最佳編劇⑥最佳攝影⑦最佳美術設計。以及另外兩項特別獎:藝術品質獎及技術效果獎,但這兩項只頒了一次,第二屆就取消了。首屆的金像獎得主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八日產生,於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大飯店頒獎,出席人數約二百五十位。
奧斯卡獎可分成就獎和特別獎及科學技術獎三大類。成就獎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外國語影片等。特別獎則有榮譽獎、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科技成果獎和特別成就獎。在上述眾多獎之中,最具影響的為最佳影片獎,而最佳男女角獎屬表演主獎,獲獎人有「影帝」與「影後」之稱,是男女演員們凱覦的殊榮。
前十九屆奧斯卡獎只評美國影片,從第二十屆起,才在特別獎中設最佳外語片獎。其參選影片必須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國商業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個國家只選送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由該國的電影組織或審查委員會推薦,且須加蓋英文字幕,送交學院外國片委員會審查。然後進行秘密投票選出五部提名影片。觀摩完五部影片後,再由四千名美國影界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一部最佳外國語片。該項獎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個人。從一九四七年起至一九九三年,義大利獲獎十次,法國獲獎七次,瑞典獲獎四次,日本,前蘇聯和聯邦德國各獲獎三次。
8. 介紹一下奧斯卡吧!~
奧斯卡獎簡介
在全球名目繁多的電影獎項中,恐怕沒有什麼比奧斯卡的名氣更大,歷史更長的了。每年頒獎典禮進行時全球都會有超過2億人觀看現場的演出,都會有無數的明星從世界各地趕到這里來參加這個盛會。
綜觀奧斯卡71年的歷史,你會感受到電影藝術和藝術的進步,你可以看到奧斯卡在世界電影工業中的重要地位。
美國影藝學院的成立
1920年代,美國電影製片業已經在南加州奠基生根,以洛杉磯為中心的九大公司:華納、哥倫比亞、雷電華、共和、派拉蒙、米高梅、聯美、福斯、環球等紛紛成立,影片不斷地生產,無論美國國內或國外都普受歡迎,各大公司為了拍片需要,又希望以最廉價的薪資掌握屬下,以賺取更多利潤,而演職員卻希望得到更高的待遇,因此,導演及演員們都有成立工會的意圖。影片公司老闆們深恐一旦工會成立,有了組織便難以駕馭,於是由米高梅翁吾總裁路易.梅耶創議之下,於一九二六年十一月成立了美國影藝學院。( Academy of Ma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
雖然梅耶率先創立影藝學院的目的別有所圖,可是多數的會員們卻有更高的理想:期望影藝學院能夠促進電影藝術與科學的水準,加強業者在技巧和經驗方面的心得交流,改良攝制電影的器材及設備,鼓勵和獎當優秀的從業人員,故而日後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便產生,乃是由首任主席道格拉斯·范朋克提出,獲得董事們的熱烈附議,並於一九二八年七月由專案小組研擬出會員們的投票辦法,經過董事們討論通過,先產生提名名單,再投票選出得獎者,這套提名( Nomination)制度,日後一直沿用,並被全世界許多影展模仿採用。是奧斯卡最大特色之一。
奧斯卡金像獎的名稱
奧斯卡金像獎(Oscar Awards)的正式名稱叫「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奧斯卡只是一個名,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一九三一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座之後,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後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奧斯卡獎杯
奧斯卡獎杯的主體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鍍金男像,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按照奧斯卡獎有關的評選規則,一項獎的獲得者只能領取一個金像獎座,如果一項獎有兩個人共獲,則應分別授予他們每人一個金像獎座。
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叉於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製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最初的獎座由梅耶撥出五百美金交給喬治·史丹利製作,獎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內里是合金,外表銀上一層金色薄片,看起來閃閃發光,所以稱為金像獎。金像獎圖樣的設計是出自賽贅克·吉朋斯,當時在米高梅公司擔任美術師,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擔任這項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傑出的美術設計之一,他不僅設計了金像獎,日後更得到了金像獎,從第二屆開始到第廿九屆為止,28年間級共獲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個人獨得了十一次金像獎,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優秀影片,吉朋斯幾乎都參加美術設計工作。
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
奧斯卡金像獎從一九二九年開始,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參加評選。金像獎的評選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先由學院下屬各部門負責提名(採用記名方式),獲得提名的影片,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學院的所有會員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採用不記名方式),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的獲獎。
獲獎名單是高度保密的。學院會員投票後,選票全交美國的普萊斯一沃特豪斯會計事務所加以統計。選票放在保險箱內,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後的用紙則全部燒毀,絕對保密。各項獲獎名單,分別裝入密封的各個信袋,直到頒獎當日當刻,由司儀當眾拆封宣布。
奧斯卡設置的獎項
首屆奧斯卡頒獎的項目跟現在不同,只有七項:①最佳影片 ②最佳男演員 ③最佳女演員 ④最佳導演 ⑤最佳編劇 ⑥最佳攝影 ⑦最佳美術設計。以及另外兩項特別獎:藝術品質獎及技術效果獎,但這兩項只頒了一次,第二屆就取消了。首屆的金像獎得主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十八日產生,於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大飯店頒獎,出席人數約二百五十位。
奧斯卡獎可分成就獎和特別獎及科學技術獎三大類。成就獎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外國語影片等。特別獎則有榮譽獎、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科技成果獎和特別成就獎。在上述眾多獎之中,最具影響的為最佳影片獎,而最佳男女角獎屬表演主獎,獲獎人有「影帝」與「影後」之稱,是男女演員們凱覦的殊榮。
前十九屆奧斯卡獎只評美國影片,從第二十屆起,才在特別獎中設最佳外語片獎。其參選影片必須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國商業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個國家只選送一部影片,這部影片由該國的電影組織或審查委員會推薦,且須加蓋英文字幕,送交學院外國片委員會審查。然後進行秘密投票選出五部提名影片。觀摩完五部影片後,再由四千名美國影界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一部最佳外國語片。該項獎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個人。從一九四七年起至一九九三年,義大利獲獎十次,法國獲獎七次,瑞典獲獎四次,日本,前蘇聯和聯邦德國各獲獎三次。
9. 誰給比較大型國內的服裝設計大賽時間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以下簡稱世博會)將於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舉行,將為上海城市的國際化和城市不斷成長帶來重大機遇。
而在上海世博會即將到來之際,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成功舉辦了15屆,擁有參賽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中華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將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用中華元素的服裝、服飾全面展示中華文明魅力和悠久歷史文化,同時結合上海作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獨具的時尚文化底蘊,於2010年5月在上海世博會召開期間舉辦「發現世博色彩·2010中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 (以下簡稱「大賽」)總決賽和「2010發現世博色彩·中華國際時尚頒獎典禮」等系列活動。
二、大賽形式:
「發現世博色彩·2010中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作為2010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的重要活動,由:
主辦機構: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組委會
承辦機構:上海服裝行業協會、中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組委會
協辦機構: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上海時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SMG大型活動部 三、大賽內容及要求:
1、「大賽」分別以:女裝、男裝、童裝、內衣/沙灘裝、服裝面料/圖案(效果圖及面料小樣)等系列綜合的創新形式展開。
2、女裝包括時裝、禮服(晚禮服)、華服等, 男裝包括正裝、休閑、運動裝等,內衣/沙灘裝包括內衣、沙灘裝(泳裝),服裝面料/圖案包括服裝花樣圖案和面料應用效果等,參賽作品必須組成系列,具有整體感,每個系列的服裝不得混雜(除服裝面料/圖案)。
3、參賽設計師報名參賽系列的數量不限,但每個系列視為獨立參賽作品(報名以系列為單位)。
4、參賽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的整個程序等均必須由參賽設計師原創並獨立完成,同一系列的參賽作品,共同設計者不得超過兩名,並須確定主、副設計師。
5、參賽作品的每一個系列必須是4套,所有服裝配套(含鞋帽及配件等)、有整體感。
6、報名參賽的每一系列作品,必須按下列要求認真填寫並提交相關報名手續:
① 提交27CM×40CM(A3規格)彩色效果圖原稿一張,所有作品必須畫在同一張效果圖上。效果圖可以手繪或電腦製作,但不能以作品照片或效果圖的復製品代替效果圖。效果圖超大或縮小、未畫在同一張效果圖上即視為無效參賽作品,取消參評資格;報名費不退。
② 效果圖正面左上方標明作品名稱,右下方粘貼作品的所有面料小樣(8CM×8CM)。效果圖正面不能出現作者姓名、選送單位、設計構思等相關信息。
③ 參加服裝面料/圖案評比的選手,效果圖(必須手繪)正面左上方標明作品名稱、面料質地,另提交不小於50CM×50CM的面料小樣。效果圖正面不能出現作者姓名、選送單位、設計構思等相關信息。
④ 效果圖背面左上方粘貼平面結構圖(工藝圖),A4尺寸, 右下方標明參賽類別、作者姓名、選送單位、國籍、詳細通訊地址、聯系方式等。
⑤ 填寫並提交《參賽申請表》、《參賽者承諾書》;
⑥ 參加服裝面料/圖案評比的選手填寫《服裝面料/圖案參賽申請表》 、 《參賽者承諾書》 。
⑦ 參賽效果圖等一律不退,請自留底稿,版權歸大賽組委會所有 。
⑧ 參賽作品需參賽品牌原創、設計、製作,不得一稿多投和抄襲其他作品 。四、參賽辦法
1、 參賽者請登陸www.cnfashion.net(中華衣網),並按網站提示下載表格申請參賽;
2、 於2010年1月31日(截稿日期,以寄送郵局郵戳為准)前將效果圖及參賽申請表和參賽承諾書統一寄或送往大賽組委會;(上海市長寧區延安西路2299號世貿商城6L33室)
3、 報名費:人民幣50元/系列,並可通過以下3種方式匯至組委會:。
a) 銀行匯款:賬戶名稱:上海服裝行業協會 賬號:1001242709800040806
開戶行:中國工商銀行虹橋開發區支行(匯款後請保留匯款底單並同參賽表格一起送至組委會)
b) 郵局匯款:收款人:中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組委會 收款地址:上海市長寧區延安西路2299號世貿商城6L33室,並將匯款單號填入報名表相應欄目中
c) 報名費同參賽作品、參賽登記表在截至日期前一起送至大賽組委會;
4、 組委會將於2010年2月在全國各大媒體刊登參賽設計師名單,並與2月底前公布入圍「中華新銳設計師」名單;
5、 大賽評審團將在2010年3月中國國際服裝博覽會(CHIC)和2010年5月上海國際時尚服飾展覽會期間,在全國各大媒體公布候選入圍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中華新銳設計師」候選名單,並於2010年5月上海總決賽期間公布獲獎名單;
大賽組委會設在上海服裝行業協會。地點:上海市長寧區延安西路2299號世貿商城6L33室;郵編:200336。如有疑問,可與組委會聯系。聯系電話:021-62362097、021-62362310;傳真:021-62361498 E-mail:[email protected]聯系人:姜老師,有關資訊請及時訪問中華衣網: http://www.cnfashion.net。五、評委組成:
國內外著名服裝設計大師、權威服裝評論家、服裝及時尚界權威人士,服裝教育專家、學者,知名設計院校和媒體領導、服裝企業及品牌運作大師、視覺藝術大師等。六、評比辦法:
1、評判標准:參賽作品要扣題,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在實用的基礎上帶有原創的藝術創新,以簡潔的風格演繹當前的時尚潮流。作品適合小批量生產具有潛在的商業價值。
2、大賽各評出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優秀獎若干名、單項獎4名(最佳效果圖獎、最佳工藝獎、最佳服飾配套獎、最佳時尚面料獎 )。七、獎金設置
1、 總決賽獎勵採用榮譽與實物相結合的獎勵辦法,除向獲獎者頒發證書、獎杯外,並發給相應額度獎金或實物(個調稅自理,國外獲獎選手以兌換日國家外匯牌價為准)。
2、大賽組委會還與國內外多所大學合作,給獲獎選手提供更多深造機會(獎金/實物和留學)。凡入圍總決賽的非上海本地選手,在上海參加決賽期間的食宿由組委會統一安排(若兩人合作參賽,組委會只承擔一人的食宿)。
3、 獲獎選手將作為2010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上海國際時裝周邀請設計師,發布獲獎作品;並作為獲獎設計師參加2010「中華大獎」頒獎晚會;八、大賽進行日程:
1、 效果圖應征截止日:2010年1月31日。
2、 發布《入圍通知書》:2010年2月下旬 。
3、 比賽日期: 詳見入圍通知書
3、總決賽:2010年4月-5月 (詳見總決賽入圍通知書)
4、大賽由電視台錄播,進入總決賽作品編輯成冊。節目將在全國各大時尚頻道播出,《中國紡織報》、《中國服飾報》、《服裝時報》、《上海服裝》、中華衣網,以及各大時尚媒體全程跟蹤報道大賽信息。(本屆「徵稿通知的解釋權歸「中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組委會所有。)
上海服裝行業協會
中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組委會
2009年12月
10. 電影節獎項對應獎杯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地方網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brmp.org/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lafca.net/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yfcc.com/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razzies.com/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ifp.org/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