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產業流程
1. 中國服裝業發展現狀應該從哪些方面分析
我國服裝發展業目前在世界來說是大而不強,量多質差,根據《2015-2020年中國女裝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分析,近年來,我國服裝高端趨勢明顯。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服裝消費中,高端服裝消費增長31.2%,中端和低端增長分別為19.2%和18.4%。2011年,由於品牌女裝價格大幅上漲35.7%,服裝銷售量增速下降,但高端女裝銷售額仍然達到了20%的增速。
據統計,2008-2011年,我國女裝市場佔有率前十,前二十品牌集中度低,前十市場佔有率基本在24%左右,前二十在35%,其中曾有較大優勢的寶姿,白領,馬斯菲爾市場佔有率都有所下降。
前瞻產業研究院女裝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這個結果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成熟女裝行業由於公司成立時間都不長,目前在品牌知名度,市場認可度等方面沒有絕對優勢的公司。各品牌都在各自埋頭競爭,跑馬圈地的外延擴張階段,近幾年資金渠道優勢非常重要,未來的競爭將在外延擴張競爭的同時開始服務,和進一步建立和提升品牌內涵,形成品牌特色的內在實力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高端女裝價位較高,其面料、設計、做工、細節處理等要求較高,進入行業有一定壁壘,這也使得網路店鋪和傳統做中低端品牌企業較不易發展高端女裝品牌,網購沖擊對高端女裝品牌影響相對較小。此外,高端成熟商務女裝品牌在國內消費者認知度較高,國際品牌尚無強勢品牌在國內擴張。
綜上所述,我國的中高端成熟女裝行業正處於發展期,尤其是中高端成熟女裝細分行業擁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
2. 中國服裝業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現狀:
日益增大的庫存壓力。
2.缺乏自主的設計風格 服裝設計是中國服裝企業普遍的軟肋。
3.業專業人才匱乏 深入過服裝行業的人才會清楚的意識到,服裝行業整體人才隊伍(生產管理、設計、營銷、廣告等)非常貧乏。
3. 中國服裝產業格局如何分析
1、行業整體滲透率高
中國電商行業發展早、速度快,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為社會零售消費中重要的渠道之一。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顯示,國內電商零售規模從2013年的1.4萬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5.5萬億元,當年同比增速為31%,2013-2017年CAGR為41%。同期,電商的滲透率不斷提升,佔比社會零售的佔比從2013年的8%提升至2017年的15%,預測到2020年電商零售規模將達到10.1萬億元,佔比社零總額將達到22%。
服裝品類有區別於其他品類的獨特性,相比3C電子產品個性化程度高,簡單的變種就可形成新的設計,在產品質量差異化低的時期,產品可替代性強;相比食品類早期消費者對安全性有所顧慮,服裝尤其是成人服裝產品比較少有安全性的潛在危險;相比高價商品,服裝產品單價低,更容易形成交易。2011年國內服裝電商市場規模為2035億元,2016年市場規模增長至9343億元,當年同比增速為25%,2011-2016年CAGR為36%。服裝電商的滲透率也從2011年的14%提升至2016年的37%。 2、 單個公司滲透率參差不齊
從上市公司來看,由於主要的銷售渠道在線下,大多數公司電商佔比低於服裝行業水平,統計了主要的上市公司電商收入佔比,平均值為20%,明顯低於服裝行業整體的網購滲透率水平37%(2016)。
休閑服板塊電商收入佔比參差不齊,森馬服飾和太平鳥佔比較高,分別為27%(17H1)和23%(17Q3),兩家公司開發線上業務時間略有先後,分別在2012、2014年成立正式電子商務公司負責電商銷售,業務發展初期將實體渠道舊貨折價銷售,滿足了線上客群對低價的需求,以及對品牌的消費願望,積累一定消費者後,逐步將線上發展成為單獨業務線。而海瀾之家電商佔比僅5%(17Q3),主要系:1)主品牌執行不打折策略;2)前期銷售良好,舊貨少,同時有渠道處理庫存。
高端女裝由於定位高檔,單價高,不適合現階段的電商消費環境;同時,高端女裝SKU數量少,單品牌舊貨規模小於大眾服飾,難以實現規模化銷售。2017年前三季度歌力思、維格娜絲、安正時尚電商收入佔比分別為4%、10%、12%。
綜上,能夠穩定提供大規模、低價產品,有利於發展公司電商業務,所以高價格敏感度是電商業務發展的天然土壤。
4. 中國服飾文化的歷程,過程
上海時裝周的重頭戲之一,《錦綉文章·華服霓裳——中國服飾文化展演活動》將於10月24日——31日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行。為此,中國服裝網專門采訪了上海藝術研究所高春明所長,提前為廣大讀者一展這一場華服盛宴的盛世輝煌。
《錦綉文章·華服霓裳——中國服飾文化展演活動》是上海近20年來規格最高的服飾展演,活動展出的展品包括60件(套)中國歷代服飾出土實物、復製品和數十套傳世首飾、佩飾、鞋履以及大型服飾的展示圖照。高春明所長表示:「這次展示的歷代服飾出土實物都是上海藝術研究所數十年來從全國各地第一時間出土的珍貴文物,因為織物的保存十分困難,所以可以出此次展品均「價值連城」。」
此外,高春明所長還表示,此次活動展出的一些古代服飾雖然是復製品,但依然十分珍貴。高所長向記者指出其中一件明代皇後百子服,在出土時已經碳化成殘片,後來高所長在主持復原的過程中,在服裝上用27種針法綉出一百個兒童形象,整件衣服由八位刺綉工藝師用八年時間刺綉完成。
此次中國服飾文化大型展演活動除靜態展示、蠟像展示歷代服飾外,還邀請到著名華服設計師一慧,上演一場名為《錦綉文章·華服霓裳》的服裝秀,服裝將結合歷代傳統織物文樣和時尚面料,為觀眾精彩演繹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活動還將邀請眾多專家學者舉辦一次古代服飾文化論壇,作為國內著名的服飾史學家高春明老師將在論壇上作《錦綉文章》的學術報告,詳盡介紹中國服飾文化研究的近況及學術成果。高所長向記者表示,希望可以借這次論壇研討的機會集合更多的力量為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研究做出貢獻。
目前,高所長正在為此次中國服飾文化展演活動忙碌著,以達到最好的展出效果。高所長表示,希望可以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讓觀眾了解每件服飾展品的意義和典故,讓更多的人真正的了解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
5. 中國服裝行業的市場分析
服裝業是廣東省九大支柱產業之一,廣東擁有涵蓋面輔料、制衣、印染加工、集散市場在內的完善產業鏈,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勢明顯。但是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廣東省服裝行業地位下降,產量整體趨於下降,在全國比重不到20%;銷售總額持續下降。產業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挑戰,自主創新瓶頸,周邊國家服裝業的崛起挑戰,國內其他地區的激烈競爭以及國際市場沖擊等挑戰。未來,廣東服裝業要從整體上加快產業升級,發展服裝業總部經濟和時尚創意產業;建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現代服裝產業體系。
產量整體趨於下降
服裝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國是服裝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我國服裝產業呈現集群化發展,以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三大經濟圈為輻射中心,在服裝主產區廣東省等地,圍繞著專業市場、出口優勢形成了眾多以生產某類服裝產品為主的產業集群。
服裝業是廣東省九大支柱產業之一,廣東擁有涵蓋面輔料、制衣、印染加工、集散市場在內的完善產業鏈,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勢明顯,擁有26個服裝特色產業集群,其中包括中國品牌服裝製造名鎮—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中國化纖產業名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等。
面對挑戰,廣東服裝業要從整體上加快產業升級,發展創新的、現代化的服裝產品,發展服裝業總部經濟和時尚創意產業;要推進產業升級,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現代服裝產業體系。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服裝行業產銷需求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6. 服裝產業概況(可以全球、中國、國各地區)
中國服裝產業機遇與困惑解讀
發布者:勵志服裝 瀏覽次數:55
近二十年是服裝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之年,從「世界工廠」「中國製造」,逐漸向「中國設計」轉變,中國服裝產業經歷了不同尋常,但充滿機遇的20年。在經歷了產品經營、品牌經營、資本經營和資源經營四個階段之後,已經或正在實現由家庭作坊向工廠式管理、由工廠式管理向集團化管理、由集團化管理向股份制管理的跨躍,形成了大規模生產能力。
這當中,競爭和產業整合的力量對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關鍵,中國服裝業品牌價值的彰顯首先表現在整合的態勢上,整合包括製造企業整合,也包括終端和中間渠道。
目前,中國服裝行業正走在品牌整合、終端銷售模式創新的兩端強化的道路上,擔負分銷功能的渠道的整合是肯定是及終端整合之後的行業熱點。本文主要在於闡述中國服裝行業的產業結構,對於行業價值鏈發展的趨勢和中心不作為重點。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渠道不整合,品牌肯定無規模。
中國服裝產業正面臨著越來越高的挑戰,各種新型貿易保護和發達國家綠色標准門檻的提高,使中國服裝產業繼續走粗放型老路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與此同時,我國周邊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比我國更低,產品結構又與我國大體相同,目前有一些粗加工產品的競爭力已經超過了我國。
服裝產業的發展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服裝的加工與生產;二是服裝的營銷。因此生產和營銷將直接決定行業的興衰。我國服裝產業入世後面臨的挑戰主要有技術挑戰、人才挑戰、企業競爭力挑戰、行業綜合競爭力挑戰。因此,全面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我國服裝行業應對入世最重要的對策。
那麼現階段服裝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那些呢?
一、服裝產業面臨的機遇
(一)居民收入的提高刺激了對服裝的購買能力。消費結構升級直接導致銷售模式的變化,在總量攀升的基礎上,諸多企業面臨的是銷售模式創新的考驗。
2005年1—9月人均衣著支出為599.6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32.7%,人均購買服裝支出為441.8元,同比增長40.6%,占衣著支出的61.6%,其中前三個季度中服裝單價比去年同期增長24.8%,價格提升令人振奮。
總量擴張與結構升級令企業有更多模式選擇,有基礎和有條件的服裝企業一定要提前進行產品升級的戰略性規劃,未來中國一定能夠出現自己的定級品牌,本土奢侈服裝品牌誕生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中國時尚市場的不平衡特徵決定了中國頂級服裝品牌一定是區域性的。
銷售關鍵日概念對高檔品牌服裝產品的銷售作用日益彰顯。從漫天撒網到精確打擊,企業營銷的資源匹配與戰略協同模式面臨巨大挑戰。2005年服裝購買旺季在2、5、7、9月等季節變換時節,近幾個月人均購買服裝的支出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17.4%、52.7%、92.9%和41%,黃金周的銷售作用更是突出。
(二)人力資源的優勢。低成本是目前行業競爭的主要方面,專業技術儲備以及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將導致行業競爭的兩個截然不同的歸宿。
人才的需求首先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相關。在中國,目前行業競爭的驅動主要在兩個方面:品牌和成本。
全國有不少服裝紡織專業的高校,這些學校的存在無疑為發展服裝行業提供了一個豐富的人才庫。至今為止,全國設有服裝科研機構104家,服裝高等院校2所,並在40多所高等院校中開設服裝專業(系),這些是未來支撐中國服裝企業品牌戰略的根基。
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充分利用好人力資源是支撐這個產業的關鍵。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2005年十大行業人工成本信息來看,服裝紡織業最低。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來發展服裝產業這無疑在服裝生產成本上佔有競爭優勢。
(三)棉花與化纖價格影響服裝的外銷。中國的服裝乃至整個紡織行業的國際地位的崛起,首先取決於自身產業集群的整合程度,大而全、小而全的行業現狀根本不會產生國際影響力,所謂的國際品牌的夢想也不會實現。
服裝產業和棉纖價格息息相關,中國是棉花和化纖的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消費大國,棉花和化纖價格已開始影響國際價格走勢,這對於中國服裝外銷成本和價格有著重要的影響。
產量地位如何發展到對全球市場有影響的決定地位,中國的服裝產業如何與原材料產業進行聯合或者整合,達到力量的會聚,這樣的前景是非常誘人的,其中行業協會與產業資本杠桿的使用將是關鍵的影響力量。
(四)協會的聯合力量已經展示價值。中國的產業從整體能力上已經排在世界前面,但是從整體的競爭能力上來看與先進水平相差很遠,尤其是盈利能力不及人家的10%,先改變小而全的行業現實是切實可行的,因此行業協會等聯合方式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小而全根本不具有競爭能力,只有利用聯合的力量才能發展壯大,浙江企業尤其是溫州服裝企業協會在聯合信息獲取與提供、聯合設置設計機構、聯合採購、聯合銷售促進、聯合造勢等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溫州的產品盡管在品牌的道路上還有相當的距離要走,但是,企業的經營理念卻已經激發了這個產業群的戰略價值。事實上,在整個浙江,行業協會的力量正在把大上海的資源源源輸送回浙江,國際時尚的信息正在變成浙江企業的競爭能力。
二. 服裝產業面臨的挑戰
(一)服裝品牌戰略任重道遠。服裝的品牌戰略首先要解決盈利以保障持續投入的問題,因此,低成本與品牌戰略之間就產生了既矛盾又統一的兩面:品牌道路是對低成本道路的顛覆,但是對於多數企業來說,低成本卻又是品牌戰略的血液來源。因此,怎麼處理兩個發展思路的問題,既關乎現實生存,又關系長遠未來。
短短10多年,中國市場上已經聚集了一支數量十分可觀的品牌大軍,例如:恆源祥、紅豆、李寧、雅戈爾、杉杉、波司登、七匹狼等。
在中國,品牌總是和低成本相對應的。
相當多的企業在成本和品牌兩種模式之間搖擺,產業競爭的主導力量是成本而不是設計和新技術,品牌導向和成本導向一個是決定企業的未來一個是決定企業的生存,企業走哪條路是需要戰略設計的。服裝品牌需要一定的沉澱,但時間有限,時尚產品競爭的終極力量是品牌價值,沉浸在成本競爭之中,往往痛失戰略轉型的寶貴機會。
在中國,服裝行業的品牌戰略轉型一定是以具體的經營設計為前提的,怎麼利用諸如主副品牌、高低產品結構等常規的經營規劃的逐步切換來包裝投入/產出與品牌溢價之間的平衡是關鍵的。不進行經營設計,企業就只能生產低價格的產品;戰略設計的路徑不對,結果也將很尷尬。
另外,對於中國的服裝品牌,還有一個影響要素,就是中國整個紡織服裝行業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地位的改變,如果中國的服裝產業在國際市場上還以低成本為主形象的話,那麼,中國服裝的品牌夢想就不會實現。
未來中國服裝行業的道路只能有兩條,不管你走哪一條都可能成就霸業:低成本的巨無霸與高附加值的品牌道路,中間的空間有,但是很難過。
走低成本道路的企業就是要抓緊時間用資本杠桿快速整合生產能力,在全國跑馬圈地,以產能優勢獲取采購優勢、政策優惠,一個方向是引起資本市場的關注,上市或者被溢價收購;或者利用聯合的力量向上下兩個方向整合,從而達到用產能整合市場的目的,利用服裝渠道這個平台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走品牌道路的企業就要進行戰略的轉型設計,包括區域拓展規劃、設計與技術投入、品牌包裝、媒體公關與消費者互動、廣告策略與傳播行為、人力與組織的保障、核心文化的養成、產品結構的區隔與平衡、銷售與推廣的思路、渠道的分類與利用、產品的展示終端類型等等,與社會的熱點和流行主題相結合,快速釋放品牌熱量。在品牌策略上,是自有品牌和貼牌產品共同發展,還是集中發展自有品牌等等這些都是整個品牌戰略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服裝行業技術與設計固然重要,但是表演更為關鍵,休閑主題已經滿大街都是了,下一個可以開發的消費者價值是娛樂。
服裝行業是產業鏈條比較長的行業,品牌戰略的實施,還要立足於產業結構的改善情況,好設計沒有好料子、好品牌沒有好的產業配套都將嚴重製約品牌成長。
紡織業是服裝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棉紡企業與當地的服裝發展速度不同步,明顯滯後當地的服裝業的發展,以至於不能及時地適應服裝生產商的貨物供應要求,當地的紡織企業大都是老牌的國營企業,其加工生產能力還停留在幾年前的狀態。紡織業發展的相對落後使得服裝企業在采購面料的時候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了外地,使得原料輸送距離增長,增加了成本,同時也喪失了當地棉花的生產優勢。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提高紡織品的技術含量、降低成本、以質取勝才是當地紡織業改革的重點。
怎麼以全局的觀念,走業務或者資本股份整合/聯合的道路是長遠之計。品牌也要講究成本,國內的一些企業眼光很高,認為品牌一定是用進口的頂級料子,其實不然,品牌是企業整體資源匹配的結果。再好的料子如果資源整體不匹配還是支撐不起來實際的產品價值。產品溢價能力有限,結果賣品牌成了賣料子了:高檔料子的服裝賣了個低檔產品的利潤。
(二)服裝產業鏈還沒有建立。產業鏈的建立需要整個產業經營戰略和導向的轉變,具體經營業務的轉變不但是一個整體的戰略思路的問題,更是一個具體的經營業務的問題,因為就目前的產業狀態,只能是逐漸去往某個戰略方向去優化,而不能動作太大。另外,服裝產業鏈的建立還與地域和信息有相當的關系。
振興服裝業必須構建當地的產業鏈,包括從棉花種植、紡織印染、服裝設備製造、服裝加工、服裝配飾以及輔料的生產、服裝商貿平台、服裝研究和市場調研、大眾媒體等。這個產業鏈中必須有一張龐大的網路體系(零售網、銷售網、特許經營加盟等)。網路的形成無疑會增大產業鏈條的長度和強度,近而帶動鏈條上各個環節的飛速發展,為相關產業製造發展機會,這樣才會增強服裝企業在全國的影響,同時產業鏈條的增長是確保該產業經濟穩固增長的重要保證,也使得服裝產業發展更加細分化更加規范化。
從業內得到某些信息可以看出來,成本競爭導向的企業經營思路直接制約了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最近幾年局面雖有所改善,但產業鏈依然沒有真正獲得健康發展的機緣。很多研發機構研發出來很好的技術和產品,但紡織和服裝生產企業並不是很感興趣,問題是這些技術相對於成本競爭來說,根本不能為企業帶來任何現實的競爭優勢。根據國家紡織科技協會的統計分析信息,相當多采購新技術和新材料的企業並非是為了投入生產,而是為了技術壓制——我不用,別人也別想用——相當多(96%以上)的研究成果甚至無法成功實現市場轉化。
當然,研發公司的成果市場轉化困難或者成活率低,也與這些研發機構的研發導向是市場/客戶導向還是自我/純技術導向有相當關系。
一方面是成本競爭的巨大壓力與對品牌的殷切期盼,另一個方面是大量采購國外的高檔面料,而國內的新技術和新材料成果卻被束之高閣,難以產生真實的市場價值,從2000年以來,我國高檔面料的進口每年基本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長幅度上。
服裝產業鏈的建立還與地域有一定的關系。浙江服裝企業的崛起,不能不說是充分利用了靠近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地理優勢。時尚是時刻處在變化中的,流行趨勢直接與國際接軌,只有時刻處於更新狀態,才能保證時尚氣息的活水特性,時尚產品只有「活」,經營才能火。
(四)服裝企業公司制度與經營相對滯後。組織是人才與經營模式的結合,組織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企業的制度和銷售績效。組織問題不是單一問題,需要相當的養成時間。中國服裝企業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從純製造型企業往市場型企業的經營導向的轉變。信息和銷售是未來的競爭核心,也是品牌實力的主要表現內容。
一個公司好比一個組織,其中的方方面面必須建立的十分全面才可能健康並長久的發展,但是從低成本格競爭走過來的企業,根本不能也不需要很完善和科學的經營組織。
相當多的服裝企業,部門設立存在不科學或者不健全的情況,這直接導致了人才的外流,缺少高水平的服裝設計人才和管理人才制約了服裝行業的發展。就目前來看,部門的健全無疑是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但從一個公司的利益出發,站在長遠的立場上來看,健全公司部門和其職責勢必會增強企業未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更能留住人才。這之間的成本與收益平衡過程需要與具體的業務規劃相結合。
服裝企業經營落後的一個典型表現是這些公司普遍缺乏先進的成型的信息研究與市場推廣機構,企業產品與設計的落後與信息尤其是時尚信息滯後有相當大的關系,成長型的公司,原創能力不需要太高,需要慢慢養成,而作為跟隨策略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對市場信息尤其是對流行/時尚信息要有足夠的把握能力。溫州的服裝企業每年都要派人在巴黎、倫敦、義大利、紐約、東京、香港、西班牙等時尚之地穿梭,廣泛的收羅時尚信息。在相當的程度上,也許一個信息就可以使一個工廠的設計水平提升數倍,這就是信息的力量。
產品生產出來之後,很多企業習慣按照一般的招商或者直營方式進行銷售,可以說服裝企業普遍是造勢的高手,但是,怎麼把造好的「勢」轉化為「市」,這是很多企業的短板,銷售不暢,造成相當的庫存。而相對應的是,在中國廣大的區域內,適銷對路的產品卻是缺乏的,消費形態缺乏有效的銷售模式來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不能很快實現消費升級。
經過2000年以來的產業技能層面的積累,中國的服裝產業已經完全進入超量過剩的階段,關鍵的問題存在於市場上。廣告與銷售的協同,不同媒體的傳播內容效果的保證,銷售模式的創新與通路利益協調,分銷過程中的經銷商選擇、管理與服務,貼牌與自有品牌的渠道區隔,組織的配置與能力養成,市場秩序的控制,區域與部分大客戶的發展/分等/分類/分策等等,這些問題正在逐步突現出來。
現在不與自身的具體經營業務結合起來逐步優化並解決之,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來自於設計、製造、銷售、品牌、終端的全面壓力才剛剛開始。
那麼中國服裝業在幾十年發展過程中的現狀和面臨的困惑是什麼呢?
一、中國服裝行業現狀
中國服裝業有四大特徵:規模大、產量大、水平低、結構差。水平低指的就是我們的服裝設計水平低,這也是我國服裝業只能替別人加工高檔名牌服裝、自己的產品難以成名的原因。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但中國服裝產業整體發展很不平衡。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上海等東南沿海省份所生產的產品占據了全國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中西部地區的服裝產業則還非常的落後。各服裝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還停留在比較低層面上,主要還停留在價格、款式等方面的競爭,絕大多數服裝企業的產品銷售還是以批發市場的大流通為主。而近年來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雖然不斷加強,但中國服裝行業目前還只有有限的幾個中國馳名商標,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服裝品牌,主要還是通過低成本優勢在與國際品牌進行競爭。
中國服裝企業結構鏈停留在傳統設計管理的模式,由於設計手段多停留在紙面放樣的落後階段,設計周期長,試製成本高,造成新產品創新能力弱,新品開發周期長,就不容易發掘適銷對路的產品,進而造成庫存積壓,影響資金周轉。服裝的新產品周期(設計、成衣到進入銷售)工業發達國家平均2周,美國最快4天,而我國平均是10周時間,差距非常明顯。
服裝業在加入WTO以後,如果只依靠依賴於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的價格優勢,增長空間將越來越小,人民幣匯率上升也對出口造成深遠的傷害。
中國服裝行業最為成熟和稍微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當屬男裝和羽絨服,這片領域誕生了杉杉、雅戈爾、波司登、雪中飛等眾多的知名品牌,集中了好幾家上市公司,他們品牌實力較強,規模和競爭力都處於服裝行業前列。但是總體來說,盈利能力還是太低。品牌沒有規模。
二.中國服裝業發展的困惑
(一)日益增大的庫存壓力
有人說:如果現在中國所有的服裝企業都停產,中國人不用擔心沒有衣穿。現在各企業所有的庫存加起來還都夠在市面上賣個兩年的。服裝企業做大了,往往是伴隨著倉庫急劇增大的代價。企業的銷售翻了好幾倍,帳上的現金卻沒見增長多少。難怪很多老闆說,自己辛苦一年賺來的,都跑倉庫里去了。由於服裝季節性明顯,且服裝產品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庫存問題成為最令服裝企業頭痛的問題之一。
企業的庫存表面是產能過剩造成的,實際上並非如此。
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中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極其不均衡,需求呈現多樣化,對消費者尤其是對不同等級市場需求特點的研究是服裝行業比較欠缺的,這樣就造成企業無法將自己的產品精確的或者有針對性的投放到這些需求者的市場上去。一方面是大量的庫存,一方面是服裝消費嚴重落後。在中國,即使在一個城市中,市區和郊縣的消費滿足程度就存在相當的不同,城市消費過度,而在三類以下的城市卻相對處於消費熱點匱乏的狀態,超級女生作為一種消費熱點,最大的消費地不是在沿海,反而在四川。服裝企業缺少抓住市場熱點的能力,因此無法做到快速建立品牌規模的能力。市場經驗的局限和研究的虧欠導致相當多的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行不成市場轉化能力。渠道已然成為服裝企業的制約短板。
從企業經營的導向上來看,中國的服裝企業普遍沒有一種行業地位佔位的意識和行為,企業經營主要還是從純製造的角度來設計的,資源配置也是這樣的,從自身的角度來設計的產品是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另外,企業可能對廣告、傳播、裁剪款式、生產管理比較在行,但是對市場上的銷售環節就顯的力不從心了,尤其是沒有適合中國國情的業務發展戰略,沒有戰略就沒有目標,生產多少肯定是不知道的,在產能的壓力下,肯定要形成庫存。
(二)缺乏自主的設計風格
服裝設計是中國服裝企業普遍的軟肋。中國服裝設計水準還遠較國際上落後,中國還沒有誕生具有世界影響的服裝設計師。眾多企業還是以抄襲仿版為主,這樣很難形成自己的產品風格。國內的服裝企業缺乏完善的設計師培養機制,而很多有才華的設計師則更習慣自己創品牌或開設計工作室創業,而不願意在企業發揮才華,使得中國的服裝設計水準很難提升到一個新台階,國際主流時裝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國設計師的身影。
因此,紡織服裝行業要想在今後獲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加快技術進步(但不一定是最先進的技術),用信息技術武裝自己(關鍵是快和靈活的反應與應用),實現產業升級(主要是從純製造型企業往市場導向型企業發展)。重視流行信息的作用已經成為推動服裝產業時尚化的重要措施,日本和韓國靠美國的二手信息也都在汽車行業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品牌。時尚品牌上升初期,無一例外不是從外觀設計等次要的外在的非技術核心的部分開始的。
(三)行業專業人才匱乏
深入過服裝行業的人才會清楚的意識到,服裝行業整體人才隊伍(生產管理、設計、營銷、廣告等)非常貧乏。因為服裝行業多屬民營企業,很多是從夫妻店起步,家族企業色彩往往比較濃厚,很多企業的戰略現狀不能給人才提供寬闊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在一個以人為本的知識經濟年代,缺乏專才,對服裝行業的發展影響絕對是巨大的。
從服裝企業內部來看,人才將一直是困擾經營的問題之一,時尚性質決定服裝企業的人才使用機制是高度流動性的,綜觀世界知名服飾公司,其設計與生產總是處於地理上的分離狀態,生產走的是人力成本集約型路線,而設計走的是智慧經營的路線,這兩者之間必然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
設計源於生活,至少要相應的生活場景支持。
因此,需要對設計和生產進行辦公分離,而那些達不到原創資源支持的企業,就不要去想原創的事情,乾脆就做一個徹底的跟隨與模仿者,走快批模式,結合對渠道的整合,把類似沃爾瑪的大賣場經營理念移植到傳統的渠道經營過程中,以滿足中國中層以下的階層的時尚生活為主,這樣就可以在人力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戰略相適應,中國中產以下的階層在2010年的消費升級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因此,不要去擠獨木橋。
現在已經走在原創道路上的企業,就要審視自己了:到底有沒有能力去滿足中國快速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的服飾消費能力,中國到2010年非實用的奢侈品的消費人群將達到2.5億,在全球化狀態下生存起來的中產階級有自己的品牌消費理念,因此,不但需要純粹的設計人員,還要相應的市場與消費趨勢研究部門,還有市場營運部門,這是一個強大的品牌機器,要做就做最好,結合自身的經營實踐,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人力價值差距很大的設計和生產進行地域分離。時尚是成本很高的經營戰略,要創造條件去滿足時尚人力所需要的工作、生活、交際、提升等的環境。
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人力總會是今後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掣肘因素,企業需要的是明確自身的發展戰略,然後去進行相應的人類配置,否則,企業即使花高費用找到頂尖設計英雄,也不會留住,經營戰略不解決,就是對自己的資源現實認識不清楚,因此,根本無法承載品牌之重:總感覺差一口氣,就是說的這樣的情況。
7. 中國服裝業的現狀是怎麼樣的呢
中國服裝業有四大特徵:規模大、產量大、水平低、結構差。水平低指的就是我們的服裝設計水平低,這也是我國服裝業只能替別人加工高檔名牌服裝、自己的產品難以成名的原因。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但中國服裝產業整體發展很不平衡。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上海等東南沿海省份所生產的產品占據了全國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中西部地區的服裝產業則還非常的落後。各服裝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還停留在比較低層面上,主要還停留在價格、款式等方面的競爭,絕大多數服裝企業的產品銷售還是以批發市場的大流通為主。而近年來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雖然不斷加強,但中國服裝行業目前還只有有限的幾個中國馳名商標,還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服裝品牌,主要還是通過低成本優勢在與國際品牌進行競爭。
中國服裝企業結構鏈停留在傳統設計管理的模式,由於設計手段多停留在紙面放樣的落後階段,設計周期長,試製成本高,造成新產品創新能力弱,新品開發周期長,就不容易發掘適銷對路的產品,進而造成庫存積壓,影響資金周轉。服裝的新產品周期(設計、成衣到進入銷售)工業發達國家平均2周,美國最快4天,而我國平均是10周時間,差距非常明顯。
服裝業在加入WTO以後,如果只依靠依賴於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的價格優勢,增長空間將越來越小,人民幣匯率上升也對出口造成深遠的傷害。
中國服裝行業最為成熟和稍微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當屬男裝和羽絨服,這片領域誕生了杉杉、雅戈爾、波司登、雪中飛等眾多的知名品牌,集中了好幾家上市公司,他們品牌實力較強,規模和競爭力都處於服裝行業前列。但是總體來說,盈利能力還是太低。品牌沒有規模。
二.中國服裝業發展的困惑
(一)日益增大的庫存壓力
有人說:如果現在中國所有的服裝企業都停產,中國人不用擔心沒有衣穿。現在各企業所有的庫存加起來還都夠在市面上賣個兩年的。服裝企業做大了,往往是伴隨著倉庫急劇增大的代價。企業的銷售翻了好幾倍,帳上的現金卻沒見增長多少。難怪很多老闆說,自己辛苦一年賺來的,都跑倉庫里去了。由於服裝季節性明顯,且服裝產品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庫存問題成為最令服裝企業頭痛的問題之一。
企業的庫存表面是產能過剩造成的,實際上並非如此。
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中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極其不均衡,需求呈現多樣化,對消費者尤其是對不同等級市場需求特點的研究是服裝行業比較欠缺的,這樣就造成企業無法將自己的產品精確的或者有針對性的投放到這些需求者的市場上去。一方面是大量的庫存,一方面是服裝消費嚴重落後。在中國,即使在一個城市中,市區和郊縣的消費滿足程度就存在相當的不同,城市消費過度,而在三類以下的城市卻相對處於消費熱點匱乏的狀態,超級女生作為一種消費熱點,最大的消費地不是在沿海,反而在四川。服裝企業缺少抓住市場熱點的能力,因此無法做到快速建立品牌規模的能力。市場經驗的局限和研究的虧欠導致相當多的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行不成市場轉化能力。渠道已然成為服裝企業的制約短板。
從企業經營的導向上來看,中國的服裝企業普遍沒有一種行業地位佔位的意識和行為,企業經營主要還是從純製造的角度來設計的,資源配置也是這樣的,從自身的角度來設計的產品是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另外,企業可能對廣告、傳播、裁剪款式、生產管理比較在行,但是對市場上的銷售環節就顯的力不從心了,尤其是沒有適合中國國情的業務發展戰略,沒有戰略就沒有目標,生產多少肯定是不知道的,在產能的壓力下,肯定要形成庫存。
(二)缺乏自主的設計風格
服裝設計是中國服裝企業普遍的軟肋。中國服裝設計水準還遠較國際上落後,中國還沒有誕生具有世界影響的服裝設計師。眾多企業還是以抄襲仿版為主,這樣很難形成自己的產品風格。國內的服裝企業缺乏完善的設計師培養機制,而很多有才華的設計師則更習慣自己創品牌或開設計工作室創業,而不願意在企業發揮才華,使得中國的服裝設計水準很難提升到一個新台階,國際主流時裝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國設計師的身影。
因此,紡織服裝行業要想在今後獲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加快技術進步(但不一定是最先進的技術),用信息技術武裝自己(關鍵是快和靈活的反應與應用),實現產業升級(主要是從純製造型企業往市場導向型企業發展)。重視流行信息的作用已經成為推動服裝產業時尚化的重要措施,日本和韓國靠美國的二手信息也都在汽車行業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品牌。時尚品牌上升初期,無一例外不是從外觀設計等次要的外在的非技術核心的部分開始的。
(三)行業專業人才匱乏
深入過服裝行業的人才會清楚的意識到,服裝行業整體人才隊伍(生產管理、設計、營銷、廣告等)非常貧乏。因為服裝行業多屬民營企業,很多是從夫妻店起步,家族企業色彩往往比較濃厚,很多企業的戰略現狀不能給人才提供寬闊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在一個以人為本的知識經濟年代,缺乏專才,對服裝行業的發展影響絕對是巨大的。
從服裝企業內部來看,人才將一直是困擾經營的問題之一,時尚性質決定服裝企業的人才使用機制是高度流動性的,綜觀世界知名服飾公司,其設計與生產總是處於地理上的分離狀態,生產走的是人力成本集約型路線,而設計走的是智慧經營的路線,這兩者之間必然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
設計源於生活,至少要相應的生活場景支持。
因此,需要對設計和生產進行辦公分離,而那些達不到原創資源支持的企業,就不要去想原創的事情,乾脆就做一個徹底的跟隨與模仿者,走快批模式,結合對渠道的整合,把類似沃爾瑪的大賣場經營理念移植到傳統的渠道經營過程中,以滿足中國中層以下的階層的時尚生活為主,這樣就可以在人力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戰略相適應,中國中產以下的階層在2010年的消費升級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因此,不要去擠獨木橋。
現在已經走在原創道路上的企業,就要審視自己了:到底有沒有能力去滿足中國快速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的服飾消費能力,中國到2010年非實用的奢侈品的消費人群將達到2.5億,在全球化狀態下生存起來的中產階級有自己的品牌消費理念,因此,不但需要純粹的設計人員,還要相應的市場與消費趨勢研究部門,還有市場營運部門,這是一個強大的品牌機器,要做就做最好,結合自身的經營實踐,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人力價值差距很大的設計和生產進行地域分離。時尚是成本很高的經營戰略,要創造條件去滿足時尚人力所需要的工作、生活、交際、提升等的環境。
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人力總會是今後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掣肘因素,企業需要的是明確自身的發展戰略,然後去進行相應的人類配置,否則,企業即使花高費用找到頂尖設計英雄,也不會留住,經營戰略不解決,就是對自己的資源現實認識不清楚,因此,根本無法承載品牌之重:總感覺差一口氣,就是說的這樣的情況
8. 國外的名牌服飾在中國的生產流程/是如何在中國生產的
很簡單啊. 比如他們准備在國外賣100元錢的衣服,發訂單給你出口給她的價格一般是10元.中間90元就是他賺的,當然裡麵包括他的設計/推銷/運輸成本和稅.
一般來說,不能說是簡單的貼牌.中國工廠只是加工一下,國外客戶需要自己設計好服裝,大多會自己打好樣板. 只是讓中國的工廠根據他的要求生產一下而已.
避免款式被模仿是沒有可能的,反正現在各大品牌的服裝相互抄來抄去也常有的事.
如果你是說怕被人假冒品牌的話,唯一的辦法就控制好商標.
像我的國外客戶都是有指定的商標供應商的或者索性就是自己提供商標,而且做多少件衣服多餘商標全部收回.不過說實話也不是很有效避免被仿冒,畢竟COPY商標技術含量不高,很容易的.
9. 中國服裝行業結構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應該概括為中間大、兩頭小
所謂中間,就是除了前期的設計開發,與後期的包裝零售之外的所有部分。
我做一個小小的糾正,服裝應該成為產業而非行業。在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廣東,從事服裝產業的各個行業的各類人員數量,是最多的。特別是服裝紡織原材料加工生產、成品服裝的加工生產、配套設施的加工生產、附件配件的加工生產。
而兩頭,前期的設計開發與後期的包裝零售,卻弱得可憐。這里指的設計開發與包裝零售是廣義的。而非單純的某項工作。
設計開發:包括品牌、經營理念、產品細則、創新等各個方面,也可以說是服裝這種商品的靈魂所在,是大腦,中國服裝產業的現狀就是一個力大無比但頭腦簡單的巨人,這是中國勞動力低廉、工業技術不發達而造成的,我們在全球服裝的產業結構中撈到的最難啃的骨頭。而歐美的知名品牌雖沒有自己的規模加工,有得確實這些最最核心的技術,坐實了自己的知識產權,用一個小小的商標,在巨人面前可以呼風喚雨,而且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這種局面會持續至少200年。服裝產業可以說養活了不少人、也養肥了不少人,中國的服裝的發展方向似乎在改革開放30年裡基本定型,這種定型是可悲的,但仍將一直延續下去。
國產品牌的現狀似乎是百花齊放,有的也可以時不時的放些光芒,但曇花一現的多,持之以恆的少,而且都是越做越差。比方我們經常看到的10年前的一些休閑品牌如:班尼路、真維斯等等,當時的場面是何其的壯觀,而今呢?只能有超低價錢來強迫消費者。
人才市場的匱乏是導致這一局面的最直接影響。每年都有幾十萬學生從各類服裝院校畢業,而真正能夠有所發揮的寥寥無幾。有企業的問題更有從業者的問題。中國沒有服裝設計師的現狀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包裝零售:指專業零售企業、終端市場規范、多元化銷售網路與途經、銷售服務等。我們都知道國美、蘇寧這兩個是國內十分成功的零售企業,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再最短時間內買到我們想要的東西。那麼服裝呢?友誼商店算是老資格,苦苦支撐、步伐緩慢。我們去ZARA、去HM。原因就是這一塊市場我們沒有人做,可悲的不是沒有能力做,而是沒有資格做。消費者憑什麼進你的店買你的東西。
前期、後期的工作需要的是理念、文化、深入。中間的加工需要規模、資金。我們中國人恰恰就是差前者、而後者十分富裕。中國人喜歡做大家都在做的東西。
你的題目太大了,三言兩語說不了那麼透徹。總之,可以概括為還算健康的畸形
10. 中國服裝產業現狀
中國服裝的歷史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赤芾"是一塊紅色的布,系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志,又叫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