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kenzie服裝
A. 歷年金像獎的獲獎歌曲有哪些
第一屆(1982年)
最佳影片:《父子情》
最佳導演:方育平 《父子情》
最佳編劇:張堅庭 《胡越的故事》
最佳男主角:許冠文 《摩登保鏢》
最佳女主角:惠英紅 《長輩》
第二屆(1983年)
最佳影片:《投奔怒海》
最佳導演:許鞍華 《投奔怒海》
最佳編劇:邱戴安平 《投奔怒海》
最佳男主角:麥嘉 《最佳拍檔》、洪金寶 《提防小手》
最佳女主角:林碧琪 《靚妹仔》
最佳新人:馬斯晨 《投奔怒海》
最佳攝影:黃岳泰 《夜驚魂》
最佳美術指導:區丁平 《投奔怒海》
最佳動作指導:洪金寶 林正英 元彪 《敗家仔》
最佳音樂:鮑比達 《再生人》
第三屆(1984年)
最佳影片:《半邊人》
最佳導演:方育平 《半邊人》
最佳編劇:張堅庭 《表錯七日情》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 《垂簾聽政》
最佳女主角:葉童 《表錯七日情》
最佳新人:鄭裕玲 《長城》
最佳攝影:黃仲標 《長城》
最佳美術指導:宋洪榮 《垂簾聽政》
最佳動作指導:元彪 林正英《奇謀妙計五福星》
第四屆(1985年)
最佳影片:《似水流年》
最佳導演:嚴浩 《似水流年》
最佳編劇:孫良 《似水流年》
最佳男主角:李修賢 《公僕》
最佳女主角:斯琴高娃《似水流年》
最佳男配角:林威 《省港旗兵》
最佳女配角:梅艷芳 《緣份》
最佳新人:顧美華 《似水流年》
最佳攝影:黎萃明 《等待黎明》
最佳美術指導:章叔屏 《似水流年》
最佳動作指導:成家班 《A計劃》
最佳音樂:林敏怡 《傾城之戀》
第五屆(1986年)
最佳影片:《警察故事》
最佳導演:張婉婷 《非法移民》
最佳編劇:陸劍明 鄧榮錄 《錯點鴛鴦》
最佳男主角:鄭則仕 《何必有我》
最佳女主角:王小鳳 《錯點鴛鴦》
最佳男配角:孟海 《皇家師姐》
最佳女配角:葉德嫻 《花街時代》
最佳新人:陳婉麗 《女人風情話》
最佳攝影:潘恆生 《生死線》
最佳美術指導:陸樹遠 《平安夜》
最佳動作指導:成家班 《警察故事》
最佳音樂:梅洛迪•班克 《僵屍先生》
第六屆(1987年)
最佳影片:《英雄本色》
最佳導演:方育平 《美國心》
最佳編劇:邱戴安平 黎傑 《地下情》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 《英雄本色》
最佳女主角:張艾嘉 《最愛》
最佳男配角:秦沛 《癩佬正傳》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 《地下情》
最佳新人:劉玉娟 《美國心》
最佳攝影:杜可風 《老娘夠騷》
最佳美術指導:黃仁達 《癩佬正傳》
最佳動作指導:程小東 《奇緣》
最佳音樂:羅永輝 《夢中人》
第七屆(1988年)
最佳影片:《秋天的童話》
最佳導演:林嶺東 《龍虎風雲》
最佳編劇:羅啟銳 《秋天的童話》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 《龍虎風雲》
最佳女主角:蕭芳芳 《不是冤家不聚頭》
最佳男配角:梁朝偉 《人民英雄》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 《人民英雄》
最佳新人:林國斌 《省港旗兵續集》
最佳攝影:鍾志文 詹姆斯•海曼 《秋天的童話》
最佳美術指導:奚仲文 《倩女幽魂》
最佳動作指導:成家班 《A計劃續集》
最佳音樂:戴樂民 《倩女幽魂》
第八屆(1989年)
最佳影片:《胭脂扣》
最佳導演:關錦鵬 《胭脂扣》
最佳編劇:聶宏風 邵國華 陳嘉上 葉廣儉 《三人世界》
最佳男主角:洪金寶 《七小福》
最佳女主角:梅艷芳 《胭脂扣》
最佳男配角:張學友 《旺角卡門》
最佳女配角:李麗蕊 《學校風雲》
最佳新人:吳大維 《今夜星光燦爛》
最佳攝影:鍾志文 《七小福》
最佳動作指導:成家班 《警察故事2》
最佳美術指導:張叔平 《旺角卡門》
最佳音樂:黎小田 《胭脂扣》
第九屆(1990年)
最佳影片:《飛越黃昏》
最佳導演:吳宇森 《喋血雙雄》
最佳編劇:張之亮 陳錦昌 《飛越黃昏》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 《阿郎的故事》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 《不脫襪的人》
最佳男配角:梁朝偉 《殺手蝴喋夢》
最佳女配角:葉童 《飛越黃昏》
最佳新演員:江華 《但願人長久》
最佳攝影:鮑起鳴 《不脫襪的人》
最佳美術指導:司徒衛鏞 《不脫襪的人》
最佳動作指導:成家班 《奇跡》
最佳音樂:魯世傑 《八兩金》
第十屆(1991年)
最佳影片:《阿飛正傳》
最佳導演:王家衛 《阿飛正傳》
最佳編劇:陳文強 《廟街皇後》
最佳男主角:張國榮 《阿飛正傳》
最佳女主角:鄭裕玲 《表姐?你好》
最佳男配角:吳孟達 《天若有情》
最佳女配角;劉玉屏 《廟街皇後》
最佳新演員:劉玉屏 《廟街皇後》
最佳攝影:杜可風 《阿飛正傳》
最佳美術指導:張叔平 《阿飛正傳》
最佳動作指導:程小東 《笑傲江湖》
最佳音樂:顧家輝 戴樂民 《秦俑》
第十一屆(1992年)
最佳影片:《跛豪》
最佳導演:徐克 《黃飛鴻》
最佳編劇:麥當雄 蕭若元 《跛豪》
最佳男主角:曾志偉 《雙城故事》
最佳女主角:葉童 《婚姻勿語》
最佳男配角:關海山 《雷洛傳Ⅱ》
最佳女配角:葉德嫻 《與龍共舞》
最佳新演員:梁錚 《黑貓》
最佳攝影:鮑起鳴 《九一神鵰俠侶》
最佳美術指導:奚仲文 《九一神鵰俠侶》
最佳動作指導:袁信義 袁祥仁 劉家榮 《黃飛鴻》
最佳音樂:黃沾 《黃飛鴻》
第十二屆(1993年)
最佳影片:《籠民》
最佳導演:張之亮 《籠民》
最佳編劇:張之亮 黃仁達 吳滄洲 《籠民》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 《92黑玫瑰 黑玫瑰》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 《阮玲玉》
最佳男配角:廖啟智 《籠民》
最佳女配角:馮寶寶 《92黑玫瑰 黑玫瑰》
最佳新演員:袁詠儀 《亞飛與亞基》
最佳攝影:恆生 《阮玲玉》
最佳美術指導:朴若木 《阮玲玉》
最佳動作指導:袁和平 《男兒當自強》
最佳音樂:小蟲 《阮玲玉》
第十三屆(1994年)
最佳影片:《新不了情》
最佳導演:爾冬升 《新不了情》
最佳編劇:爾冬升 《新不了情》
最佳男主角:黃秋生 《人肉叉燒包》
最佳女主角:袁詠儀 《新不了情》
最佳男配角:秦沛 《新不了情》
最佳女配角:馮寶寶 《新不了情》
最佳新演員:吳興國 《誘僧》
最佳攝影:鮑德熹 《白發魔女傳》
最佳美術指導:馬磐超 《白發魔女傳》
最佳動作指導:元奎 元德 《方世玉》
最佳音樂:韋啟良 劉以達 《誘僧》
第十四屆(1995年)
最佳影片:《重慶森林》
最佳導演:王家衛 《重慶森林》
最佳編劇:杜國威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 《重慶森林》
最佳女主角:袁詠儀 《金枝玉葉》
最佳男配角:陳小春 《晚九朝五》
最佳女配角:羅冠蘭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最佳新演員:劉雅麗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最佳攝影:杜可風 《東邪西毒》
最佳美術指導:張叔平 《東邪西毒》
最佳動作指導:劉家良 成家班 《醉拳Ⅱ》
最佳音樂:雷頌德 胡偉立 黃英華 《梁祝》
第十五屆(1996年)
最佳影片:《女人,四十》
最佳導演:許鞍華 《女人,四十》
最佳編劇:陳文強 《女人,四十》
最佳男主角:喬宏 《女人,四十》
最佳女主角:蕭芳芳 《女人,四十》
最佳男配角:羅家英 《女人,四十》
最佳女配角:莫文蔚 《墮落天使》
最佳新演員:巫啟賢 《慈雲山十三太保》
最佳攝影:杜可風 《墮落天使》
最佳美術指導:馬磐超 《夜半歌聲》
最佳動作指導:唐季禮 成龍 《紅番區》
最佳音樂:陳勛奇 羅爾.A.加西亞 《墮落天使》
第十六屆(1997年)
最佳影片:《甜蜜蜜》
最佳導演:陳可辛 《甜蜜蜜》
最佳編劇:岸西 《甜蜜蜜》
最佳男主角:鄭則仕 《三個受傷的警察》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 《甜蜜蜜》
最佳男配角:曾志偉 《甜蜜蜜》
最佳女配角:舒淇 《色情男女》
最佳新演員:舒淇 《色情男女》
最佳攝影:馬楚成 《甜蜜蜜》
最佳美術指導:奚仲文 《甜蜜蜜》
最佳動作指導:唐季禮 《簡單任務》
最佳音樂:趙增熹 《甜蜜蜜》
第十七屆(1998年)
最佳影片:《香港製造》
最佳導演:陳果 《香港製造》
最佳編劇:杜國威 《南海十三郎》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 《春光乍瀉》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 《宋家皇朝》
最佳男配角:姜文 《宋家皇朝》
最佳女配角:梅艷芳 《半生緣》
最佳新演員:李燦森 《香港製造》
最佳攝影:黃岳泰 《宋家皇朝》
最佳美術指導:馬磐超 《宋家皇朝》
最佳動作指導:董瑋 《神偷諜影》
最佳音樂:蘭迪.米勒 喜多郎 《宋家皇朝》
第十八屆(1999年)
最佳影片:《野獸刑警》
最佳導演:陳嘉上 林超賢 《野獸刑警》
最佳編劇:陳嘉上 《野獸刑警》
最佳男主角:黃秋生 《野獸刑警》
最佳女主角:吳君如 《洪興十三妹》
最佳男配角:譚耀文 《野獸刑警》
最佳女配角:舒淇 《洪興十三妹》
最佳新演員:謝霆鋒 《新古惑仔之青年激情篇》
最佳攝影:黃岳泰
最佳美術指導:何劍雄 《風雲之雄霸天下》
最佳動作指導:成龍 《我是誰》
最佳音樂:陳光榮 《風雲之雄霸天下》
第十九屆(2000年)
最佳影片:《千言萬語》
最佳導演:杜琪峰 《槍火》
最佳編劇:張艾嘉 關皓月 《心動》
最佳男主角:劉德華 《暗戰》
最佳女主角:羅蘭 《爆裂刑警》
最佳男配角:狄龍 《流星語》
最佳女配角:吳家麗 《流星語》
最佳新演員:張柏芝 《星願》
最佳攝影:黃岳泰 《紫雨風暴》
最佳美術指導:文念中 《心動》
最佳動作指導:董瑋 《紫雨風暴》
最佳音樂: 金培達 《星願》
第二十屆(2001年)
最佳電影:《卧虎藏龍》
最佳導演:李安《卧虎藏龍》
最佳編劇:陳果《榴槤飄飄》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花樣年華》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花樣年華》
最佳男配角:吳鎮宇《公元2000》
最佳女配角:鄭佩佩《卧虎藏龍》
最佳新演員:秦海璐《榴槤飄飄》
最佳攝影:鮑德熹《卧虎藏龍》
最佳動作指導:袁和平《卧虎藏龍》
最佳剪輯:張叔平《花樣年華》
最佳美術指導:張叔平《花樣年華》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張叔平《花樣年華》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譚盾《卧虎藏龍》
最佳音響效果:Eugene Gearty 《卧虎藏龍
最佳電影歌曲:《月光愛人》、《卧虎藏龍》
終身成就獎:白雪仙
專業精神獎:袁和平
第21屆(2002年)
最佳電影:《少林足球》
最佳導演:周星馳《少林足球》
最佳男主角:周星馳《少林足球》
最佳女主角:張艾嘉《地久天長》
最佳編劇:岸西《男人四十》
最佳男配角:黃一飛《少林足球》
最佳女配角:林嘉欣《男人四十》
最佳新演員:林嘉欣《男人四十》
最佳攝影:黃岳泰《幽靈人間》
最佳剪接:鄺志良《特務迷城》
最佳美術指導:婁中國、嚴沾林《游園驚夢》
最佳服裝設計:楊凡《游園驚夢》
傑出青年導演:周星馳《少林足球》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何崇志《麥兜故事》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終身美麗--鄭秀文《瘦身男女》
最佳動作設計:董瑋、成家班《特務迷城》
最佳音響效果:曾景祥《少林足球》
最佳視覺效果:《少林足球》
最佳亞洲電影:《千與千尋》(日本)
終身成就獎:張徹
第22屆(2003年)
最佳影片:《無間道》
最佳導演:劉偉強、麥兆輝《無間道》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無間道》
最佳女主角:李心潔《見鬼》
最佳男配角:黃秋生《無間道》
最佳女配角:劉若英《雙瞳》
最佳新人:原麗淇《三更之回家》
最佳編劇:麥兆輝、庄文強《無間道》
最佳攝影:杜可風《英雄》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譚盾《英雄》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無間道》(曲:伍樂城,詞:林夕,唱:梁朝偉、劉德華)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和田惠美《英雄》
最佳美術指導:霍廷霄、易振洲《英雄》
最佳動作設計獎:程小東《英雄》
最佳視覺效果獎:潘國瑜、MurrayPope、RichardSchlein、LukeO´Byrne《英雄》
最佳音響效果:陶經《英雄》
最佳剪接獎:彭發、彭正熙《無間道》
傑出青年導演獎:羅志良《異度空間》
最佳亞洲電影:《我的野蠻女友》
專業精神獎:石堅、曹達華
第23屆(2004年)
最佳電影:PTU
最佳導演:杜琪峰、韋家輝(大隻佬)
最佳男主角:劉德華(大隻佬)
最佳女主角:張柏芝(忘不了)
最佳男配角:梁家輝(大丈夫)
最佳女配角:何超儀(豪情)
最佳新演員:安志傑(少年阿虎)
最佳編劇:韋家輝、游乃海、歐健兒、葉天成(大隻佬)
最佳攝影:黃岳泰(戀之風景)
最佳剪接:陳祺合(千機變)
最佳美術指導:雷楚雄(千機變)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奚仲文(千機變)
最佳動作設計:甄子丹(千機變)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金培達(忘不了)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長空(無間道Ⅱ)
最佳音響效果:曾景祥(千機變)
最佳視覺效果:黃宏顯、余國亮(千機變)
最佳亞洲電影:黃昏清兵衛(日本)
新晉導演獎:彭浩翔(大丈夫)
第24屆(2005年)
最佳影片:《功夫》
最佳導演:爾冬升《旺角黑夜》
最佳編劇:爾冬升《旺角黑夜》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2046》
最佳女主角:章子怡《2046》
最佳男配角:元華《功夫》
最佳女配角:白靈《餃子》
最佳新演員:田原《蝴蝶》
最佳攝影:杜可風、黎耀輝、關本良《2046》
最佳剪接:林安兒《功夫》
最佳美術指導:張叔平、邱偉明《2046》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張叔平《2046》
最佳動作設計:袁和平《功夫》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Peer Raben、梅林茂,《2046》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Pancakes-《麥兜菠蘿油王子》
最佳音響效果:StevenTicknor、SteveBurgess、RobMackenzie&PaulPirola,《功夫》
最佳視覺效果:鍾志行、馬永安、譚啟昆、洪毓良,《功夫》
最佳亞洲電影:《原罪犯》韓國
新晉導演獎:黃精甫《江湖》
中國電影世界光輝之星:李小龍
專業精神獎:成龍、余慕雲
B. 誰知道服裝品牌mckenzie
jd買手店的話如果打折基本上是10-15一英鎊一件,賊劃算
C. 求歷屆香港金像獎下載
dy2018 電影天堂有華仔獲影帝那2次跟獲最佳男配角的3部,都是有粵語的哦。
其他電影也這樣搜索。網路電影天堂就可以了!!!
D. 本人在廣州,請問高爾夫球童新手入職需要交押金嗎例如服裝押金之類.有交流的qq群么感謝
高爾夫
【高爾夫簡介】
打高爾夫球是一項具有特殊魅力的運動。它是人們在天然優雅的自然的綠色環境中,鍛煉身體,陶冶情操,提高技巧的活動。
率先涉及打高爾夫球的是蘇格蘭北海岸的士兵,後來逐漸引起宮庭貴族和民間青年的濃厚興趣,最終成為蘇格蘭的一項傳統項目。爾後傳入英格蘭。十九世紀末傳到美洲、澳洲及南非,二十世紀傳到亞洲。由於打高爾夫球最早在宮庭貴族中盛行,加之高爾夫球場地設備昂貴,故有「貴族運動」之稱。高爾夫運動的起源一直以來關於高爾夫起源的說法可謂眾說紛紜,結合高爾夫歷史的發展,關於高爾夫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荷蘭起源說
荷蘭人一直都不認同高爾夫起源於蘇格蘭的說法,他們認為最早的高爾夫是起源於荷蘭的。荷蘭人把一個名叫「kolven」的古老運動稱為最早的高爾夫,而且他們認為這個運動是通過兩國的商品貿易傳進蘇格蘭的。但是,很多人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反對者指出:「kolven」是一種室內運動,而高爾夫是一種戶外運動,這是兩者最基本最本質的區別!而且,「kolven」運動所使用的球要比一般的高爾夫球大,球桿要比高爾夫球桿重,更重要的是這項運動所使用的桿是沒有角度的!所以,人們並不認同高爾夫起源於荷蘭的說法。
二.蘇格蘭起源說
流傳最廣的一種是古時的一位蘇格蘭牧人在放牧時,偶然用一根棍子將一顆圓石擊入野兔子洞中,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後來稱為高爾夫球的運動。因此,高爾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十四世紀蘇格蘭議會中的文件中。
這是唯一一個有議會文件記錄的說法,而且得到了世界大部分高爾夫熱愛者的認同。其中聖安德魯斯球場被認為是高爾夫的聖地!每一個高爾夫球手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親身在聖安德魯斯球場打一場高爾夫球。它還是高爾夫規則的制定機構,所有的大型比賽規則都必須符合它的基本要求。蘇格蘭起源說是最權威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說法!
三.中國起源說
公元前二、三百年時,中國有種被形象地稱為「捶丸」的球戲,而公元前27年至公元395年的古羅馬有一種以木桿擊打用羽毛充塞製成的球的游戲。
相傳在明朝,皇室有一種類似高爾夫運動的游戲,叫「捶丸」。它被描述為:在走路的過程中用棍子擊球的運動。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在我國至今仍保存著關於這種運動的壁畫。這也是高爾夫起源於中國的唯一證據!
四.法國起源說
正如我們今天所了解的,這項運動的歷史就是蘇格蘭高爾夫的紀錄。但是在歐洲也有反對這種說法的,主要是法國和荷蘭。荷蘭宣稱他們的證據是,他們的桿和球的運動叫"kolven";法國是"jeu de mail"。但是他們唯獨沒有最簡單,也是高爾夫最獨一無二的因素:洞。高爾夫運動是將球在球場上驅動,球場上分布著設計的障礙物,這些障礙物阻止球從開始點飛向空中,而後到另一個點的前進,以球進入洞中而告結束。這是高爾夫運動獨一無二之處。
五.結語
雖然中說紛紜,但起源於芬蘭這是最有說服力的,一下主要介紹高爾夫在芬蘭的發展歷史。
洞是區分高爾夫與其它桿和球運動的關鍵因素,正是蘇格蘭人發明了高爾夫球運動。在1746年,漂亮的查理王子被打敗逃走的400多年以前,和1513年,不光彩的蘇格蘭人敗在英國人手裡之前很長時間,高爾夫球就成為國家的娛樂活動。在1513年的戰斗中,蘇格蘭人失掉了他們的國王和他們貴族家庭的繁榮。在第一次進攻中,蘇格蘭人無法抵擋英國射手,最終被打了回去。在此僅僅50年前,蘇格蘭的詹姆斯二世國王非常擔憂高爾夫球會影響劍術的演練,因此在1457年的蘇格蘭議會法中他禁止了這項運動。這項法律是第一個提到今天的高爾夫運動的文件。1471年,詹姆斯三世也禁止高爾夫運動。 但蘇格蘭人並沒有把這個禁令當回事,劍術演練每況愈下。後來的禁令也沒人理會。這個國家打高爾夫能力的增長和射手能力的下降正好成反比。
至於最初在蘇格蘭的什麼地方打高爾夫球,有一些推測。蘇格蘭的許多高爾夫早期證據是在16世紀和17世紀Kirk Session教堂的紀錄中發現的。在蘇格蘭東海岸的許多地方,有教區居民因在"傳教時"去打高爾夫球而受到懲罰。1599年,在聖安德魯,"懺悔柱"啟用之前,有異教徒因首次觸犯法律而被罰了款。後來,犯人被逐出了教區。
在16世紀,高爾夫運動在蘇格蘭東海岸穩定地建立起來,並開始擴展。打這時,高爾夫在蘇格蘭上流社會贏得了尊重,連蘇格蘭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同意去繼承英王位前,確實也打高爾夫球了。
在16世紀初期,高爾夫運動開始向內地發展,可能是被蘇格蘭國王的孫子,詹姆斯四世國王帶入內地的。這位蘇格蘭國王曾試圖禁止這項運動。詹姆斯四世即位時也試圖禁止高爾夫運動,但是最終他卻轉向了這項運動。到1501年,他的財政部長給Perth的弓箭製造商支付了14先令,讓他提供高爾夫球桿。從那時後,皇家金庫幾次為購買高爾夫球付款,甚至還為他打賭付過賬。有記載表明,國王曾在球場打賭,結果比賽輸了,因此皇家財政部長不得不給一位伯爵支付了14先令。
正是皇家的影響為高爾夫球運動在全國普及,並最終推向國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早的高爾夫中心都與皇室和兩個蘇格蘭社會有影響的支柱,教育和教會,有聯系。聖安德魯是蘇格蘭最古老的學術中心和強大的教會所在地。蘇格蘭的首都愛丁堡是最高法庭所在地,高爾夫由於受到皇家的庇護在首都周圍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Dunfermline 和Perth這兩個城市也有了高爾夫運動。
Galloway的主教曾被委託將這項運動傳播到蘇格蘭的西南部,可能是通過宮廷的渠道。Montrose侯爵也非常痴迷高爾夫,這可能與很早就有球場有關。盡管這項運動已經普及,但是在它形成組織以前又經歷了150年。第一個成立正規組織的要求產生於17世紀,當時,一套廣泛接受的規則初現雛形。
有文件記載的最早的俱樂部是"雷斯紳士球手",後來於1744年成為"愛丁堡高爾夫球手榮譽公司"。當時,第一個高爾夫球固定在愛丁堡城市委員會贈送的銀球桿上。第一個勝利者,John Rattray,被授予"高爾夫首領"稱號。銀球桿獲勝者將成為下一年的"首領",這一做法成為傳統。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由前首領委員會選出的聖安德魯皇家古代高爾夫俱樂部的首領要親身參加9月舉行的俱樂部秋季獎牌爭奪賽開場賽。為了保持優勝者擔當當年首領的傳統,優勝者是比賽唯一的參賽者,一旦他擊出第一桿,他就自動成為優勝者。加農炮的轟鳴標志著獎牌賽的開始,撿回首領擊出的球的球僮被授予一枚金幣。
發展
1457年:蘇格蘭國會首次制訂了關於高爾夫的法案,國王吉姆斯明令禁止高爾夫運動,因為當時很多士兵因為迷戀這項運動,用弓來打球,忽略了練兵。
1637年:殘忍的一件事!一個小男孩因為偷了高爾夫球而被活活弔死。當時的高爾夫球確實很貴,而且這項運動因此事名氣大長。
1743年:第一套有文字記載的高爾夫球及球桿從蘇格蘭的Leith港運至美國南卡的Charleston港。
1744年:愛丁堡高爾夫球友協會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高爾夫運動的規則,而且以明文方式公布,共十三條,其中有一條規定如何從"積水地"中脫困的。
1829年:高爾夫運動隨著英國國王的足跡而推廣開來。同年,印度的皇家Calcutta高爾夫俱樂部正式開幕,這是現存不列顛群島外的最古老的球場。
1848年:高爾夫球首次由羽毛制改變成一體型的gutta percha材料製成,這是一種類似於橡膠的,用於導根工程的材料。
1860年:首屆英國公開賽開賽,當時只有八位職業選手參加,比賽在Prestwick球場進行,球場共十二洞,球員們一天打三輪。Willie Park的總積分為174桿,以兩桿的優勢擊敗老湯姆·毛里斯,奪得冠軍。
1872年:小湯姆·毛里斯第四次在英國公開賽中奪冠,平了由他父親創下的紀錄。
1888年:St.Andrews在紐約的Yonkers創設。它是目前美國仍在運作的最古老的俱樂部。
1894年:五家美國高爾夫俱樂部聯合創建了美國高爾夫協會,其中兩家還舉辦了"美國錦標賽"。
1898後:Haskell球問世,這是以橡膠線纏繞為核心的高爾夫球,這一發明具有重要意義,使得所有高爾夫球員的擊球距離似乎一夜之間大漲15碼。
1902年,東利亞桑那州大學學生Harvard在校際錦標賽上獲得五連冠。
1903年,抽著雪茄的Walter Travis在四十二歲時奪得英國業余賽冠軍,因為他使用了怪異的Schenectady推桿,因此幾乎無人喝采。七年後,R&A禁止在比賽中使用這種桿身接在桿頭中的球桿,這項禁令一直持續到1952年。
1905年,Leightgon Calkins推出第一套差點系統,並獲得美國高爾夫協會的認可。有趣的是,Calkins在退休後成為一位裸體主義者。
1908年,美國高爾夫雜志正式發行,該雜志由業余冠軍得主Walter Travis和Grantland Rice編輯。
1909年,美國高爾夫協會規定,年滿十五周歲仍以背球桿為職業者,將喪失業余賽的資格。
1910年,四屆美國公開賽冠軍得主Willie Anderson在32歲時與世長辭,去世原因據說是"動脈硬化",這實際是當時對酗酒的委婉稱呼。
1911年,Charles Blair Macdonald在紐約長島建成頗為壯觀的國家高爾夫球場,其中大部分球洞都是受英國最佳球洞的啟發而建成的。同年,"標准桿"被定義為完美的擊球結果,每個洞允許兩桿的推桿。
1912年,座落於費城外圍的Merion東球場開幕,設計者Hugh Wilson是該俱樂部會員,這一球場稱得上是經典之作。
1913年,20歲的業余球員Francis Quimet贏得美國公開賽冠軍,當時比賽在鄉村俱樂部舉行。Quimet在加賽中擊敗英格蘭的最佳球員Harry Vardon及Ted Ray。
1916年,芝加哥業余選手Chick Evans成為首位在同一年內奪得美國業余賽和美國公開賽冠軍的球員。這個名字後來成為桿弟獎學金的計劃名,時至今日,這仍然是最佳慈善活動。該計劃已經送了7000位桿弟上大學。同年,美國PGA創立,並舉行首屆PGA錦標賽,Jim Barnes奪得冠軍。
1918年,Pine Valley開幕,這時George Crump已經過世幾年了,他是該球場的發現者、創立者和金主。這一球場在創立後立即因為驚人的球洞設計和配置成為聖地,不過這一球場打起來實在很困難。到今天許多難打的球洞都已經被除去了。
1919年,土地開發者Samuel Morse把沿著Monterey海岸的珍貴土地用於建球場,而不是蓋房子,這樣,圓沙灘球場誕生了。 1920年,Inverness承辦美國公開賽,當時的果嶺實在很差,美國高爾夫協會因此創立了果嶺部,這大概是它成立以來的最大貢獻。
1921年:第一個關於高爾夫球的規格出現,要求是球不得重於1.62盎司,且直徑不得小於1.62英寸,而此前由於沒有統一規定,球的重量與尺寸一直是各式各樣的。
1922年:美國公開賽開始出售門票。此前,入場觀看球賽一直是免費的,同時這一年投入攝制了廣告片對門票進行促銷。
同年,第一項國際性對抗賽Walker杯誕生,在當年的比賽中,美國隊輕取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隊。不過那時的球風不錯,沒人有過激表現,甚至沒人振臂高呼。
1923年:21歲的Bobby Jones終於獲得了一個大賽冠軍,即美國公開賽,他自1916年14歲時就被譽為高爾夫神童,可是在大型比賽中卻始終沒有出色表現。
1924年:當時的社會名人Edith Cummings,也是1923年美國女子業余賽冠軍成為第一位上了《時代》雜志封面的女性,她被F.Scott Fitzgerald描述成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時代的喬丹。
1925年:USGA終於承認了鋼質桿身的合法地位,原因是長期以來一直被用來製做桿身的核桃木產量已經供應不足。此前關於鋼質桿身是否合法問題爭論了整整十年。
1927年:這是很重要的一年,發生了不少事。
首先是Walter Hagen贏得了他的第五個PGA錦標賽,並且是四連冠。當時的比賽方式是六天進行十二輪。
首屆萊德杯開賽,象首屆Walker杯一樣,美國隊再次輕取大不列顛不隊,不過賽場仍然秩序不錯, 沒人有象今天的球員和球迷一樣的過激行為。
一些原來非正式的冬季賽事被美國PGA組合成"巡迴賽",在接下來的四十一年裡,它一直由佛羅里達州的PGA總部運作。
1928年:當年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你只能選一個球場打球,會選哪座?最佳答案是圓沙灘的鄰居Cypress Point。
1930年:高爾夫神童Bobby Jones拍攝了系列電影和著作,幾部影片的放映都相當成功,他為此收取了巨額報酬,不過付出的代價也不小,不是放棄業余選手資格。
進入三十年代之的一,高爾夫的發展變化越來越細化了。
1931年,Bobby Jones拍攝了一系列電影及著作,這是他放棄業余資格為代價的,不過他也獲得了巨額利潤。當時名為《Short》的影片和其他幾部在電影院播放的片子都獲得了相當的成功。同年,為了限制擊球距離,美國高爾夫協會把球的尺寸增加到1.68英寸,同時重量降至1.55盎司。對球員們來說,有利的是新球浮力較好,不利的是在風中很難控制。
1932年,Curtis杯首屆比賽,由來自波士頓的Curtis姐妹和Margaret倡導正式開始,美國隊奪冠。比賽是在一種平和的氛圍下進行,沒有人吶喊,更沒人揮拳。同年,沙坑挖起桿幫助Gene
Sarazen奪得美國及英國公開賽兩項冠軍,使得挖起桿名聲大振。還是在這一年,奧古斯塔高爾夫俱樂部正式落成,這一球場是由Alister Mackenzie設計、由Bobby Jones為顧問。
1934年,奧古斯塔俱樂部由Bobby Jones支持舉辦了奧古斯塔邀請賽,這項比賽就是後來的精英賽。
1935年,Gene Sarazen在奧古斯塔俱樂部第十五洞直接打出雙老鷹球。同年,奧運會英雄Babe Didrikson決定參加大型業余賽,並獲得德州公開賽冠軍,但她因從其它運動中獲得獎金而喪失資格,這一規定在1944年才得以修正。還是這一年,Glenna Collett Vare贏得第六屆美國業余女子賽冠軍。
1936年,Johnny Fischer獲得美國業余賽冠軍。他是最後一位以木質桿身贏得美國國家級比賽的球員。當年正值經濟大蕭條,各處球場紛紛關閉。美國高爾夫協會的俱樂部會員從1932年的1148家驟降至762家。
1938年,San Snead拿下八項比賽冠軍,獲得19534美元的獎金,這在當時可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了。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把原來最大限制球桿桿數由原來的10支擴為14支。
1939年,Byron Nelson在加賽中贏得美國公開賽冠軍。
1940年,在巡迴賽中玩了十年的本·哈要終於獲得首項冠軍--南北公開賽冠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創傷,高爾夫也因此受到很深的影響。下面是四十年代高爾夫大事記:
1941年,這是歷史上讓人非常難忘的一年,這一年珍珠港遭到轟炸後,美國高爾夫協會宣布在二戰期間不再舉行美國公開賽,這一決定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同。
1942年,舉行了Hale美國公開賽,不過不是美國公開賽。
1943年,奧古斯塔高爾夫俱樂部關閉,牛和火雞在球道上漫步。 1945年,Byron Nelson連勝十一場,僅管當時的果嶺狀況並不好,他這一年的平均桿數仍然達到了68.3桿。
1946年,被稱為雀斑女的Petty Berg贏得了第一屆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同年,農業學家Glenn Burton接受了美國高爾夫的資助,為熱帶氣候培育出不同的草種,使美國高爾夫在太陽地區更受歡迎。
1947,以一種"球場難度評定"的方法取代標准桿,而成為差點系統的一個重要因素。同年,高爾夫世界雜志在Pinehurst創刊,創辦人是前PGA巡迴賽的主事者。
1948年,第一輛高爾夫球車問世並獲得專利。當時的款式有些簡陋,有離合器和打檔桿。
1950年,高爾夫文摘面世,是由西北大學畢業生比爾·大衛、Howard Gill和Jack Barnett聯合創辦。同年,LPGA建立,創始委員有十二位。
五十年代的高爾夫世界已經開始熱鬧起來。
1951年,一部內容是本·哈根自傳的電影《跟著太陽》上映。據悉片中的Ann Banter看上去很棒,而Glenn Ford則看上去象不會打球一樣。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和R&A召開會議,成功地達成世界統一的高爾夫規則,在會議過程中,他們廢除了對抗賽的兩難情況。
1952年,Dwight D. Eisenhower當選美國總統。他是阿諾德·帕爾瑪的好友,兩人對高爾夫的推廣功不可沒。他在任八年間,四十五次光臨奧古斯塔球場。
1953年,本·哈根奪得精英賽、美國公開賽和英國公開賽三大賽事的冠軍。
1954年,Babe Didrikson Zaharis贏得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她是在胃癌手術後參加比賽的,兩年後她還是因胃癌去世。同年舉辦的美國公開賽首次有了電視轉播。
1957年,日本在高爾夫世界盃中奪冠,這在日本掀起高爾夫熱潮。時至今日,日本仍然是美國以外擁有高爾夫球場最多的國家。
1958年,阿諾德·帕爾瑪首次在精英賽中奪冠,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又三次衛冕。
1960年,阿諾德·帕爾瑪在精英賽中奪冠,接著在美國公開賽中折桂,在英國公開賽中屈居亞軍,後來又出席PGA錦標賽。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出版《果嶺建造規格》。其中有爭議的是以沙代替土壤,雖然成本較高,卻是可行的。
進入六十年代,美國在高爾夫上的優勢已經很明顯了。
1961年,美國PGA被迫停止只限高加索裔會員的資格限制。同年,ABC運動執行長官Roone Arledge有機會轉播英國公開賽,其實,他是先錄好比賽,再迅速送往紐約,隔周播放的。
1962年,美國巡迴賽第一場獎金總額達10萬美元的賽事落幕,阿諾德·帕爾瑪險勝,他自己說:"我為自己的膽戰心驚得到了25000美元的回報"。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同年,新秀傑克·尼克拉斯脫穎而出,他在美國公開賽中和老將阿諾德·帕爾瑪對戰,一開球就是三個博蒂,比賽相當緊張激烈,最後尼克拉斯在加賽中獲勝。
1964年,Mickey Wright第四次蟬聯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一時間成為巨星。
1965年,加里·普雷爾奪得美國公開賽冠軍,此前他已經在英國公開賽和PGA錦標賽中奪得過冠軍了,成為第四位獲得幾項主要賽事冠軍的球員。
1966年,為了改善打球過慢的狀況,比賽中開始引入"繼續推完"的概念。巡迴賽球員們拒絕遵守美國高爾夫協會和R&A的決定,計劃宣布告吹。
1967年,美國高爾夫協會終於說服其地區性分支機構採納差點系統,取球員最近二十次桿數中的最佳十回,結束了數十年的爭議。同年,Spalding研究員Bob Molitor發明現代二層球,一經問世,就橫掃市場。
1968年,在長期的爭議後,巡迴賽球員與美國PGA分家,成立自治性組織—PGA巡迴賽。
規則
高爾夫球運動是依照規則從發球區開始,用一次或連續的擊球將球打入洞中。初看起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然而,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從發球區到球洞的過程中,球手要面對許多不同的情況,因此,我們的規則條目多達34條之多。
1984年前的高爾夫規則有41條,而上面我們所引用的那段話是規則1。但規則進一步加強後,人們決定將一些基本原則放在書的開始。規則1分為四個部分。沒有一部分是關於球場特定區域或特定情況的。相反,它們只是探討最基本的問題以及合理打球的概念。
如前所述,高爾夫基本上是一項用球桿將球從發球區打進球洞的運動。這里意思很明確,球手只能用球桿,而不能採用其他方式影響球的位置或移動球。這是規則1-2的基本意思。我們可能見過這種不幸的情況,球手打出的球在球洞邊緣打轉,而球手的命運則完全在此一舉,球手在球洞邊上跳動使地面震動,並使自己的球滾進洞中。如果球手跳動時球仍在滾動(見規則16-2),這種行為則被視為影響球的運動而違反了規則1-2。(球不動時,如果球手的跳動導致了球的移動則違反了規則18-2)。
第三部分是說打高爾夫球必須按照高爾夫規則行事。球手或賽事委員會不能自由選擇一輪比賽中使用哪些規則。如果委員會修改規則,如違反規則4-4a,允許球手帶14支以上的球桿,那麼將遭到懲罰。他們在該場比賽中遇到規則問題時將得不到美國高爾夫球協會和聖安德魯斯皇家古老高爾夫球俱樂部的幫助。而如果球手自身出現了問題,如擅自修整釘鞋在球洞區上的劃痕,則被判處高爾夫中的「極刑」取消比賽資格。
要訂立一套囊括所有可能情況的規則是不可能的,因此規則1-4規定,如遇到規則沒有規定的任何有爭議的情況將按照公正的原則予以裁決。USGA每年收到幾千封質疑規則的信箋,提出了不同情況下他們認為的最公正的答案。不過他們經常誤用了「公正」的概念,因為他們不喜歡按規則處理的結果。他們需求的不是公允的結果而是「公平」的結果。從規則的角度看,「公平」是一個折中的方案,是既非最佳也非最差的可能結果。在某些情況下,「公正」概念的使用會導致球手受罰;而在其他情況下,則不會。
【高爾夫球桿介紹】
一套高爾夫球桿限定不得超過 14 支。整套的組成則視個人的喜好而定。
通常一套球桿包括下列幾項:
鐵桿: 3,4,5,6,7,8,9,PW,SW
木桿: 1,3,5及推桿。
這並不表示每次打球都必須攜帶這些球桿。初學者可攜帶一支發球桿(1 號木桿)或 3 號木桿,3,5,7 各一支,以及 9 號鐵桿或S桿,外加一支推桿。
木桿的類型
木桿:基本上木桿有兩種類型,柿樹及楓樹。 ‧堅硬的桿頭通常用柿木。 ‧薄板層壓(三合板)的桿頭通常用楓木。 薄板層壓的桿頭以繁復的木工製成。製作過程類似復制一把鑰匙。第二種,也是最常用的木桿是楓木製成的桿頭。 一般而言,1/16 英尺的楓木鑲面板都是類似三合板的方式壓制而成的。這類鑲面板經過加熱與加壓,最後做成類似柿木的桿頭。許多高爾夫球員指出,柿木桿頭的撞擊力感覺起來比較堅硬,但這並沒有事實根據。有些高爾夫球員則比較偏好層壓的楓木桿頭,理由是必較耐用。
金屬桿:包鑄的金屬桿頭相當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外圍的比重經過額外的控制(這並非原先的設計用意,而是產品的鑄造過程讓重量分布更適中)。不銹鋼桿頭鑄成中空以免過重,中空部分通常灌注聚胺酯消減噪音。有不少人注意到用金屬木桿的頭揮桿時不管有沒有擊中中心都能增加距離。
石墨:桿身常用的材料也經常用來製成石墨桿頭。兩者的製作技術有些微的差異。石墨預浸膠體混合 ABS 塑料,並且射入桿頭制模內。 第二種版本是以環氧基做成預浸膠體,然後將混合物壓縮成模。石墨桿頭製成的重量與木製及金屬桿頭一樣,但通常比慣用的桿頭尺寸更大。如此可增加「甜蜜點」的大小。不過試驗結果並不能證實石墨桿頭比其它材質的桿頭更好揮桿或者距離更遠。
加大尺寸:一般公認加大尺寸的桿頭,通常是不銹鋼或石墨製成,甜蜜點的面積比較大。即使擊球時偏離中心,也可以讓飛行的軌道更遠、更直。如果使用不銹鋼桿頭,桿面必須更薄才能維持整體重量正常( 1 號木桿是 191 - 205 克)。這會造成某些金屬木桿的桿面破裂或下凹。因此有些製造商正推出中型的金屬木桿,讓甜蜜點一樣大,但桿頭的厚度維持不變以免下凹。
金屬桿基復合桿面:為了配合加大尺寸的桿頭,製造商正開始利用桿面插入(通常是塑料、石墨或質輕的金屬)。這可產生較大尺寸的桿面但不用擔心桿面破裂或下凹。這也可以減輕桿面整體的重量。以金屬木桿而言,桿面插入是一種相當新穎的設計,關於揮桿的動作與容忍錯誤的能力尚未有任何測試結果發表。
中國高爾夫
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發展起步雖晚,發展卻相當迅速。
高爾夫首次傳入中國是在1916年,然後在1917年時上海虹橋高爾夫總會開始投入運營,這家球場是一個九洞的球場,不過後來有很長時間這項運動在中國大陸無聲無息了。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高爾夫再次在中國大陸興起,並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
1985年5月24日,中國高爾夫協會正式在北京成立,這是一家全國性的群眾體育組織,是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團體會員其職能是宣傳、組織廣大群眾積極參加高爾夫球運動;組織舉辦國際性比賽,促進國際交流;組織全國性的各類、各級競賽和訓練工作;擬定有關管理制度、競賽制度和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技術等級制度;組織教練員、裁判員、運動員的培訓工作;選拔和推薦國家隊教練員、運動員,負責組織國家隊集中和參加比賽;組織科學研究工作等。 到現在,高爾夫在中國的發展仍然與世界相差非常遠,這與中國的經濟狀況固然有一定的關系,但高爾夫在中國目前還不能形成產業化的原因則有很多,包括成本、管理、市場定位、經營等方面都很不成熟。 雖然如此,但是十三億人的市場潛力是非常大的。而且近年來高爾夫在中國的發展呈現出加速的趨勢,因此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
E. mckenzie是什麼牌子
美國熱捧工裝品牌
F. 21世紀,服裝品牌知多少
Alan Truong
Andrew Mackenzie
Alessandro Dell Acqua
Alexandre Herchcovitch
Antonio Fusco
Antonio Marras
Antonio Miro
Armand Basi
Armani
Ato
Avirex
Aziz
Bally
BCBG Max Azria
Benoit Missolin
Biagiotti
Bill Tornade
Blue Khaki
British Colony
Buckler
Burberry
Burro
Byblos
Calvin Klein
Carlo Pignatelli
Cedric Marcillac
Chaiken
Chang Kwang Hyo
Cerruti
Cividini
Cloak
這些是比較知名的由於是品牌不給予翻譯
G. 歷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女主角獎名單,越詳細越好
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屆影帝影後名單(1982-2004)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第一屆 許冠文
《摩登保鏢》 惠英紅
《寶貝》
第二屆 麥嘉《最佳拍擋》
洪金寶《提防小手》 林碧琪
《靚妹仔》
第三屆 梁家輝
《垂簾聽政》 葉童
《表錯七日情》
第四屆 李修賢
《公僕》 斯琴高娃
《似水流年》
第五屆
鄭則仕
《何必有我》
王小鳳
《錯點鴛鴦》
第六屆
周潤發
《英雄本色》
張艾嘉
《最愛》
第七屆
周潤發
《龍虎風雲》
蕭芳芳
《不是冤家不聚頭》
第八屆
洪金寶
《七小福》
梅艷芳
《胭脂扣》
第九屆
周潤發
《阿郎的故事》
張曼玉
《不脫襪的人》
第十屆
張國榮
《阿飛正傳》
鄭裕玲
《表姐你好》
第十一屆
曾志偉
《雙城故事》
葉童
《婚姻勿語》
第十二屆
梁家輝
《92黑玫瑰對黑玫瑰》
張曼玉
《阮玲玉》
第十三屆
黃秋生
《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
袁詠儀
《新不了情》
第十四屆
梁朝偉
《重慶森林》
袁詠儀
《金枝玉葉》
第十五屆
喬宏
《女人四十》
蕭芳芳
《女人四十》
第十六屆
鄭則仕
《三個受傷的警察》
張曼玉
《甜蜜蜜》
第十七屆
梁朝偉
《春光乍泄》
張曼玉
《宋家皇朝》
第十八屆
黃秋生
《野獸刑警》
吳君如
《洪興十三妹》
第十九屆
劉德華
《暗戰》
羅蘭
《爆裂刑警》
第二十屆
梁朝偉
《花樣年華》
張曼玉
《花樣年華》
第二十一屆
周星馳
《少林足球》
張艾嘉
《天長地久》
第二十二屆
梁朝偉
《無間道》
李心潔
《見鬼》
第二十三屆
劉德華
《大塊頭有大智慧》
張柏芝
《忘不了》
第二十四屆
梁朝偉
《2046》
章子怡
《2046》
詳細
http://cnmdb.com/sections/awards/hong_kong_film_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