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業的演變
① 中國近代現代服裝演變
六大特點
(1)服裝的色彩。50年代的蘇式服裝,60年代的中山裝、制服熱,70年代的「綠色海洋」。。。
(2)「票證經濟」下形成了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折射出國家的物質水平和綜合國力。1954年,全國城鄉開始憑布票供應棉布。三年困難時期,棉毛衫褲、線衣、線毯、毛巾被、絨毯、浴巾、床單、毛巾、襪子、汗衫、背心、人造棉布、麻布、蚊帳、枕芯、枕套等紡織品,一律憑票供應。靠票證維持社會經濟穩定的政策,極大地限制了廣大民眾的生活消費。與此相適應的形成了樸素、實用、色彩單一的著裝風格。
(3)「補丁」服裝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穿著上是以樸素為中心。當衣服穿破時,常見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損處打補丁,縫上一塊顏色相宜的布,繼續穿用。這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人群和經濟水平低下的國家來說,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在20世紀中期,身著補丁還是思想革命與進步的象徵,甚至也是考察幹部的重要依據。
(4)城市民眾的服裝沿著大中城市→中小城鎮→廣大鄉村這一路徑擴展,從而影響全國,成為中國服裝的主流。
(5)文化對著裝心理、審美觀念的影響。人們對理想服裝形象的認同受中國文化內涵的制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非常講究體面、傳統,要求服裝式樣端莊、大方,不願標新立異,色彩不求鮮艷跳躍,崇尚和諧含蓄之美。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這一特點才有所突破,「時尚」、「個性化」才成為人們著裝的重要因素。
(6)服裝的「革命」範式:服裝曾是革命的表徵,是革命的一部分。中國服裝的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徵,表現出一定的政治態度和階級立場。改革開放之前的服裝帶有相當濃烈的「革命」色彩,與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話語、革命範式等同一致。蘇式服裝與中國傳統服裝相比,雖然有新異的成分,但更多是作為革命的象徵、對領袖、對馬克思主義的擁戴而形成的時尚。「文革」十年,在極「左」思想的影響下,旗袍、布拉吉、西裝等成為封、資、修的象徵,被軍便服取代,這更明顯地標明,服裝是革命的表徵,是革命的一部分。
50年中國服裝「流行」變遷
http://www.esieo.com/cms/news/20070706150056.html
② 服裝的演變過程(發展史)
中國服裝發展史
http://www.liuxy2001.nease.net/ziliao/z2901.htm
③ 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過程
不塞車的感覺就是一。你不是很遠嗎·你們都是我的朋友們都在一起的時回候我就不去了嗎,我的答人生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確,我的人生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
④ 中國的服裝歷史是怎樣演變的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近代,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供製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量增加,促進了服裝生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五四運動後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1950年以後,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質面料的出現,服裝款式也有發展。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已經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⑤ 中國的服裝是怎樣變遷的
50年來的中國城鎮民眾服裝大勢掃描
1949年前,中國城鎮男子著裝通常是長袍馬褂,婦女服裝多為旗袍或者中式短裝配長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城鎮民眾的服裝表現為新舊交替、多樣並存。
新中國成立初期,列寧裝、「布拉吉」、「毛式服裝」頗為流行。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無不以蘇聯為模式,蘇聯服裝也成為當然的革命象徵,深深地影響著城鎮居民。列寧裝一度成為最流行的服裝。穿列寧裝、留短發,外觀干練、颯爽英姿。除外,仿蘇聯坦克兵服裝設計的「坦克服」、「烏克蘭 」式襯衣、「布拉吉」也多有流行。
同樣,受革命的感召和對共產黨幹部的崇敬,中山裝引起一些青年學生的追捧。繼之各界人士競相效法,很多人改穿中山服或軍便服。幹部服的色彩多以藍、黑、灰為主,彰顯艱苦樸素的時代風氣。具有象徵意義的是有人把西服穿在裡面,外罩一件幹部服,這可以說是時代精神的「極致」。因為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多喜歡穿改良中山裝,所以外國人常常把它叫「毛式服裝」。
1949年以後,生產領域的工人階級地位得到提高,著工裝成為一種榮耀。又由於國家經濟處於低水平待發展階段,因而艱苦樸素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循的時代風尚。絕大多數民眾過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拮據生活,但逢年過節總會做身新衣服,至少也會換身干凈的衣服。
上世紀50年代,棉猴、絨衣褲是城鎮民眾習見的服裝。男子穿西服的風氣也因為傳統長袍不適合現代生活的節奏而再度興起。這一時期,人們多穿手工製作的布鞋。另外,前後掛膠、以草綠色帆布為面,橡膠為底的「膠鞋」,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為這一時期城鎮民眾廣為使用和喜歡的鞋型。礙於經濟水平,皮鞋並不多見。
十年「文革」時期,開始了「十億人民十億兵」的軍便服時代。文革時期,最時尚的裝束莫過於穿一身不帶領章、帽徽的草綠舊軍裝,紮上棕色武裝帶,胸前佩戴毛澤東像章,胸前斜挎草綠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著紅衛兵袖章,腳蹬一雙草綠色解放鞋。除紅衛兵外,工人、農民、教師、幹部、知識分子中相當一部分人也穿起了軍便服。服裝市場也開始出售草綠色上衣和褲子。由此,開始了「十億人民十億兵」的軍便服時代。這一時期,服裝的等級意識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階級意識。在原有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風尚中,又增添了濃烈的革命化、軍事化色彩。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行業呈現了風格多樣、色彩斑斕、求新求變的特點。1978年,中國人民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經濟上的恢復發展導致服裝行業的極大繁榮。從此,國門向世界敞開,五色斑斕的外國服飾湧入中國市場。中國城鎮民眾的穿著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思想解放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人們追求新異的審美心理日趨成熟。風格多樣、色彩斑斕、求新求變,成為新時期服裝流行的特點。
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服裝演變趨勢
近二十多年,中國城鎮服裝還表現出時裝大眾化趨勢。其突出表現是各種名牌時裝走入尋常百姓家。世界時裝舞台與中國時裝幾乎同步發展,同步流行。呈現出以下鮮明的特徵:
流行的國際化趨勢。服裝的國際性流行已成為世界各國服裝發展的一項基本法則。世界服裝走向中國,世界也把目光轉向了中國。世界頂尖級設計大師在服裝設計中,常常借重中國民族文化的典型符號和要素。如旗袍的理念、漢字之美、對稱的審美標准等。
風格的中西合璧。中西合璧的服裝風格產生於19世紀末。隨著西方審美觀的流播,人們對待新事物、新觀念已變得更加寬容。多變、時髦、表現人體美的服裝適應新的社會生活潮流,迅速得到人們的認可。
與自然相和諧。近一二十年,中國服裝同世界服裝一樣走上了一條追求自然美之路。和諧表現在色彩上是自然原色成為流行色調。另一個特點則是利用天然材料製作服裝。由此真絲、全棉、亞麻等服裝大行其道。
民族化與大眾化。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習慣和特定的民族服裝。一直到今天,中山裝和旗袍都是東方服裝和西洋服飾的融合典範。它展現了中國民族服裝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⑥ 服裝流行的服裝流行的演變
(一)20世紀早期——設計師成為指導流行的權威
查爾斯·弗雷德里克·沃斯的成功對許多設計師來說都是一個強烈的刺激和啟發,從而引發了一些設計師的效仿。於是,在巴黎逐漸形成了以上流社會和高級顧客為對象的高級時裝業,法國設計師成為指導流行的權威人物。
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巴黎時裝界人才濟濟,歷史進入一個由設計師創造流行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法國設計師在流行浪潮里始終處於中流砥柱的位置,他們將原來漫長的演化過程轉變成一種革命性的舉動。同時,科技的進步從不同層面上改變了人類自古以來構築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為20世紀新的生活方式的到來進行了各種物質和精神准備。對應著社會形態的變革,服裝樣式也處於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時期。
1.20世紀初——變革與解放
20世紀的前十年是解放的年代,保羅·普瓦雷廢除緊身衣、美國的吉卜森女孩風格的出現、運動裝的廣泛流行等,都反映了女性服飾的極大改變。
2.20世紀20年代——新形象
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革新的年代,擺脫戰前的舊觀念是巴黎高級服裝設計師的新目標,是現代功能性服裝的開始。自由戀愛、有學問、有職業是戰後新女性的理想形象,正如小說描寫的那樣,尋求適宜運動的服裝,短發、齊眉的鍾形女帽、高腰寬松至膝長的套裝成為新的流行趨勢。在巴黎的高級服裝店中,像加布里埃勒·夏奈爾「可可」(GabrielleChanel「Coco」,1883-1971),瑪德琳·維奧內(MadeleineVionnet,1876-1975)等設計師成為引導當時流行趨勢的先驅。
3.20世紀30年代——復古與新材
20世紀30年代是一個充滿變動的年代,從世界性的經濟崩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法西斯主義的肆虐和無情的經濟大蕭條使這個年代的人們雖然表面看起來平靜無事,但卻隨時都預示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臨。這種類似於集體麻痹的現象也出現在時裝的流行取向上。人們不再喜歡20世紀20年代那種缺乏女性味道的中性打扮,轉而回頭追求更具女人氣質的穿著。人們在這種典雅的復興風潮中,滿足了對物質的享受和追求,也奠定了這十年的時尚基礎。
好萊塢的興盛,對20世紀30年代服裝的流行產生重要的影響。電影明星的穿著打扮成為人們競相模仿的對象,使得大量的設計師也投入了電影服裝造型設計中,美麗的服裝透過這些動人的女性呈現出來,造成強大的感染力。
20世紀30年代也是服裝新材料開發初露頭角的時代。例如,拉鏈被應用到長筒靴和內衣上,1938年英國服裝所使用的人造絲占服裝材料的10%左右。這個時期具有時代特徵的設計師當屬埃爾莎·夏帕瑞麗(ElsaSchiaparelli)。
(二)20世紀中期——成衣的發展以及流行的大眾化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20世紀30年代的奢華風也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實用的風格;20世紀40年代,服裝的款式也變得保守起來,有時甚至很難區分男女服裝的差別。
1.20世紀50年代——復興的奢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時裝再次活躍起來。在1947年的巴黎時裝發布會上,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Dior,1905-1957)發表了新作,即刻被命名為「新風貌」(newlook),並由此奠定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時裝的流行方向。這時,法國高級時裝迎來了第二次鼎盛時期。巴黎高級時裝店引導著世界服裝發展趨勢的同時,世界各地年輕的一代也對服裝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20世紀50年代時開始,人們急著想擺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希望擺脫男性般制服的硬朗風格,回歸到女性的溫柔華麗當中。在「新風貌」之後,克里斯汀·迪奧推出了一系列令人驚艷的服裝:裙擺擺動如花冠散開的設計,以英文字母A、H、Y為廓型的服飾,構成了那個時代的主要趨勢。此外,他所設計的一襲優雅高貴的雞尾酒會服(cocktaildress)再度震懾所有人。其特色在於前胸呈「V」字或心形,開領極低,吊帶在肩膀附近,展露胸部和幾乎整個肩部,性感撩人,群擺長及小腿,但又比正式晚禮服稍短。不但適合各個年齡段穿著,且無論出席晚會還是休閑場合,皆相當合適。這身禮服在當時引發了新的革命。在當時,所謂的時尚潮流基本上就是克里斯汀、迪奧的潮流。雞尾酒會服也成為所有設計師爭相效仿的單品。
2.20世紀60年代——時尚觀念的巨變
進入20世紀60年代,電影、音樂和社會的變革對年青一代人開始產生影響,大眾消費社會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到來。由於「年輕風暴」的影響,服裝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年輕人對生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主張,對傳統文化不滿、向傳統習俗和傳統審美提出挑戰;20世紀40年代從美國開始的成衣業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時尚人群的變化開始快速發展:服裝設計開始與街頭的流行文化接軌。隨著自主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出現了一大批能順應時代要求的年輕設計師。「他們為街頭女性設計她們所希望的新服飾。而不再為特定的婦女設計服裝……他們和披頭士一樣來自大眾,但裝扮特殊,通常他們的穿著打扮、生活方式以及創作風格都是反體制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師當屬瑪麗·匡特(MaryQuant),其設計的「迷你裙」就具有前衛性與挑戰性,「迷你」的意義不僅是一種新款式、新時尚,更是對一種舊觀念的動搖與革新。高級時裝在1968年的「五月革命」後逐漸退出時尚主流舞台,成為藝術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高級成衣的蓬勃發展。
3.20世紀70年代——風靡牛舒
20世紀70年代,復雜的社會形勢,使女性更關注現實。人們對以前或優雅奢華、或有激情夢想的時裝形象的熱戀和美麗俊俏的模特們一起消失了。在獨立面對工作、社會多年後,女人們更喜愛被恭維為:有主見、獨立而務實。而20世紀60年代末,一系列學生運動、民權運動、政治運動中,其參加者的服飾就是牛仔。數千年來遺留在服飾之中的階級、性別、國界、年代、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等,一切都被牛仔褲沖淡了。20世紀70年代,牛仔褲在時尚之都巴黎被隆重推出,其勢不可擋;到了20世紀80年代則演變成國際范圍的日常服裝。人們對牛仔褲的普遍認同,是自法國大革命以來追求無差別服裝的一個成果。至此,服裝真正進入大眾化時代。
(三)20世紀後期——現代服裝流行的多元化
進入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經濟高速發展,時裝貿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點。無論是奢華昂貴的高級時裝,還是針對大眾消費者的成衣,都出現極大的需求。女性更廣泛地加入到社會的各種角色中。服裝在款式、材料、品牌等方面越發多元化,成衣業得到空前發展。
1.20世紀80年代——西擴與東行
20世紀80年代,隨著高田賢三(TakadaKenzo)、三宅一生(IsseyMiyake)、川久保齡(ReiKawakubo)、山本耀司(YohjiYamanwto)等日本設計師被國際時尚界關注,並引起轟動,服裝界又出現了新的視覺。在意識形態的變化及東西方不同思維的碰撞下,服裝風格變得越發多元化,同時受環保概念的影響,服裝越來越寬松;朋克文化成為一種服裝風格並滲透到高級時裝中;女性形象更為積極,並顯得自信而獨立。20世紀80年代早期,流行服裝打破了男女衣著、發型、化妝的界限,如喬治男孩不男不女的辮子、服飾和化妝風靡一時。服裝品牌通過雜志、影視、廣告等媒介越發被大眾廣泛地關注和追捧,不斷刺激著人們的消費慾望。對流行的渴望和消費使部分人變得瘋狂。對知名品牌的各種誘惑使得非法仿製者越來越多,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完全失控。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後期,帶肩墊的服裝流行范圍很廣,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很快就銷聲匿跡,包括20世紀80年代後期流行的讓人出汗的淡色西裝也是同樣的命運。
2.20世紀90年代——變化多端
到了20世紀90年代,解構主義、後現代風格大行其道,服裝的設計思維不僅體現在款式結構上,而且體現在製作工藝上。設計師們向傳統發起挑戰,一切似乎都是反其道而行的。20世紀90年代後期,一度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觀念被逐步改變,人們強調追求獨創的個性服裝。街頭服裝盛行以供給狂放不羈的藝術家們。同時,人們也開始關心生態與健康,更青睞面料的環保性與舒適性。另外,服裝業的帶動使模特業也得到空前發展,一些世界超級模特甚至比好萊塢的明星們在時尚圈裡還耀眼。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末,各大頂級品牌開始形成新世紀的格局,隨著LVHM集團進軍時裝界,高級時裝業開始新的發展與繁榮。
(四)21世紀——沒有權威與風格的流行時尚
新世紀,人們進入一個瞬息萬變的快節奏時代,其特徵可以概括為:網路文化、快餐文化和消費文化。現代社會是一個物質過剩、信息傳媒發達以及快節奏的社會。以快餐文化為代表的快節奏、高效率生活方式使人們不再有時間、有耐心去看雄篇巨著,聽古典交響樂,而是更喜歡雜志、漫畫、網路、麥當勞、卡拉OK等能快速吸收與快速忘記的東西。同時。由於物質的極大豐富使人們置身於一個消費社會,所有的人都被消費所包圍。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刺激消費而設計的,整個社會都在圍繞著消費而運轉。消費社會使流行變得不可能長久,消費者的審美趣味的多樣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甚至決定著設計,這使得消費文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以及多元性。而社會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信息傳播業的發達。
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世界變得如此之,各種文化之間的距離和界限在逐漸淡化;傳播媒介使流行時尚一日千里,今日巴黎剛流行的款式,明日就可能在東京的街頭出現,因此款式的更新速度是以往任何時代所不能想像的。
因此,21世紀是服裝風格極端多元化的年代,也可以說是風格丟失的年代。在強烈追求個性之時代,美是多種多樣的,即美沒有一致的標准:華麗中有繁雜的美,簡約中有單純的美,頹廢中有放任的美,古典中有懷舊的美等。無論是巴黎、東京還是倫敦的設計師,都在努力強調自己的創意設計是獨一無二的。同時,時尚的追隨者也把「絕不雷同」的願望表達得淋漓盡致。各種時裝經過糅合、搭配、裝飾、復制和顛倒被賦予新的含義——沒有清晰可辨的風格,但卻有著豐富多變的折中與解構。
⑦ 服裝有什麼樣的演變歷史
遠古時期,人類過著十分原始的生活,經常穴居深山密林,以樹葉草葛遮身,從而起到了防寒的作用。後來,由於石器及火的發現,人類自然懂得了用獸皮護身禦寒,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山西朔縣峙峪人及河北陽原虎頭梁人的遺穴中發現的用獸骨製成的骨針可以看出,簡單的用獸皮縫制的原始服裝已經出現,從而揭開了服裝史的序幕。養蠶和紡織絲綢是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技術,殷商時期,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這一技術,織出了許多精美的絲綢,為製作服裝打下了基礎。從出土文物看,中國冠服制度在夏商時期已見端倪,到了周代才已完善,並被納入「禮治」范圍,帝王、百姓的服飾有了一定的區別。根據《周禮》記載,凡有祭祀之禮,帝王百官皆穿禮服。禮服由冕冠、玄衣及纁裳等組成。冕冠是帝王祭祀時戴的最貴重的禮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