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品牌 » 寧波服裝的變革

寧波服裝的變革

發布時間: 2021-06-05 22:56:45

『壹』 中國服裝五大變革的意義

中國服裝史上的四大變革:"胡服騎射"、"開放唐裝"、"華貴清裝""西服東進",這四大服飾變革貫穿了整個中國服裝史的演繹變化過程。五大變革不知道是什麼。

『貳』 急求寧波紅幫服裝的發展歷史和現狀資料

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探訪後人,寧波服裝史的研究又有了最新發現,天津、江蘇、山東、湖北等地那些被歲月湮沒的紅幫傳奇,逐漸顯露在家鄉人的視野里。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寧波服裝博物館的有關人士在編寫《寧波服裝史》的過程中,先後到十餘座城市的檔案館、市志辦查閱資料,同時通過一些紅幫裁縫的傳人的述說,了解了很多被歲月煙雲所籠罩的紅幫傳奇。

天津——「江夏里」被稱作「裁縫里」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成為商埠。有關天津的紅幫裁縫的線索最初是由北京著名的紅幫裁縫樓景康提供的,在中間「穿針引線」的是寧波市政府駐天津辦事處主任張福宏和著名甬籍作家馮驥才。寧波服裝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陳萬豐還記得馮驥才對他說的話:「你們研究寧波服裝史,是在挖一口文化的井。而這口井挖得越深,有價值的東西也越多。」

在天津的檔案館和市志辦,陳萬豐等人了解到,1942年的天津,登記在冊的服裝店共有150家,從業人員1085人,而寧波籍的有49家,從業人員380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一。據資料顯示,1892年成立的法租界「王阿明西服店」是最早的,1920年,又增加了「復興祥」、「張興茂」、「馬源昌」、「何慶昌」、「倪元記」等西服店。小白樓江夏里的何慶昌和法租界的王阿明老家都在寧波市鄞州區(原鄞縣),做西服、軍服、制服的手藝都是一流的。何慶昌憑他一手精細的西服工藝,縫制的洋服合體、大方、瀟灑,完全合乎英國紳士氣派。當時,英租界工部局巡捕制服全部由他製作,生意十分興隆。而居住在江夏里的寧波紅幫裁縫很多,後來,天津人乾脆稱江夏里為「裁縫里」。

值得一提的還有王阿明八十多歲的孫子王慶和,他到天津有六十多年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以做女裝出名,並自己編了本服裝裁剪的書。他還多次去文化館等場所講課,將紅幫服裝的裁剪技術傳給天津的弟子。去年冬天,他在女兒的陪同下參觀了寧波服裝博物館,稱「一生中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紅幫服裝得到發揚光大」。他還向服裝博物館捐贈了他用過的剪刀、熨斗、尺等19件實物。

武漢——兩家紅幫服裝店是特級商店

今年7月,陳萬豐一行來到了著名的「火爐」武漢,因為不久前他們在《鄞縣地方誌》上發現在武漢也有寧波紅幫裁縫的蹤跡。

到達武漢的第二無早晨,他們在散步時發現一條叫「寧波星」的弄堂,走進去打聽,才知道裡面住著一百來戶寧波人。在這些寧波人中,他們打聽到一個在當地很有名的紅幫裁縫王德卿,他哥哥開的服裝店是武漢首家給外國人做女裝的服裝店。在他的陪同下,來自故鄉的追尋者們又發現了好多有關紅幫服裝的線索。

據《夏口縣志》1918年調查,「漢口成衣業分浙江衣幫和漢口衣幫,西服業稱紅幫,因大多從師於江浙人。」又據了解,1948年,漢口市服裝同業公會中,寧波籍會員達50家,其中資本達1000萬元(法幣)以上的23家,其中一家叫三友公司的資本達1億元(法幣)。在眾多的紅幫服裝店中,以1980年命名的「祥康」、「怡和」、「首家」為武漢市的特級商店,後兩家至今還在,它們和北京的「紅都」服裝店一起成為目前僅存的3家國家特級的紅幫服裝店

江蘇——「李順昌」老字型大小依然挺立

今年3月,編寫《寧波服裝史》的同志在翻閱《中國紡織史》時發現「李增記」是蘇州的第一家西服店,他們又從有關材料中了解到該西服店不僅在姑蘇城內久負盛名,而且在滬寧線上也是矚目的典型紅幫西服店。了解到這些信息後,陳萬豐等人就趕赴蘇州,在檔案館、蘇州大學、市志辦等地,他們查閱到的資料證實了以上的事實。蘇州的紅幫裁縫「李增記」還有另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叫「李順昌」,是寧波人李來義創下的。1906年,滬寧鐵路上海至無錫段通車後,李順昌和他的4個兒子在日漸繁盛的蘇州大顯身手,長子李春標去了南京,次子李增坤去揚州開「李順昌」,三子李增詠接替蘇州老店,四子李春榮在蘇州城外開「李春記」西服店,由此在百里滬寧線上創出了品牌。

曾為國民黨首府的南京,在二十世紀初,紅幫裁縫就已經介入,最有名的就是「李順昌」、「慶豐和」等。今年4月,陳萬豐一行到達南京,在繁華的中山路上,他們看到「李順昌洋服公司」的招牌還在市中心挺立,這家百年老字型大小現在成了江蘇服裝業的名店,而寧波的「雅戈爾」、「迷霞」、「羅蒙」等服裝企業在創業之初都和「李順昌」還有過合作,而「愛爾妮」等企業至今還和他們有合作關系。

據了解,1941年3月,南京建立了軍西服業同業公會,公會核心人物有4位是寧波人。1943年,公會中寧波籍人員有51個,分別在鬧市區的太平路、朱雀路、貢院街、夫子廟和中山路上營業。1945年又組建西服縫紉業職工工會,在第二屆監事中7%是寧波裁縫。1948年南京甬商的調查中,有67家呢絨服裝業,佔全市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民國初年,「慶豐和」的史久華曾為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軍製作過軍服。他的孫子史東海老先生兩年前在參觀服裝博物館時,說起祖父近百年前的往事,感嘆不已。

山東——昔日的輝煌已湮沒

去年,服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哈爾濱尋訪紅幫足跡的時候了解到,當年有很多紅幫裁縫憑著在上海灘成名的有利時機,分期分批到了山東。幾個月前,他們在天一閣內的方誌館翻了一個多星期的山東各地的方誌,然後就北上青島、濟南、煙台、威海等地考察。也許是時間太倉促了,探訪了半個來月,卻沒找到目前還留在這些城市的寧波紅幫裁縫的痕跡,但檔案館和方誌館倒都留有當年的記載。

在那些記載中,寧波人再次看到了寧波紅幫服裝對外的輻射和影響,看到了讓家鄉的後人為之驕傲的輝煌。

二十世紀初,在上海灘上名聲大振的紅幫裁縫先立足青島,再分赴濟南、煙台等地,開設商號,招收門徒,推行西裝,在新的環境下,尋求時代的整合。1916年,鎮海人沈月亭、傅鴻慈在濟南市中心開設「信昌」、「華泰祥」西服店,繼而,使不少缸幫裁縫在濟南全線推進。據1942年12月統計,濟南市呢絨洋服業有會員商店35家,寧波人開的有16家,佔45%。1944年3月,該市的呢絨洋服同業公會12名職員中,寧波人有8名,分別擔任常務董事、董事和理監事。1948年5月,青島的寧波同鄉會中,經營洋服的佔18%。在煙台,也有不少紅幫裁縫,「正昌號」的毛錦芳任洋服業分會會長。

寧波服裝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陳萬豐告訴記者,回顧二十世紀中國服裝的百年歷程,正是紅幫裁縫學藝、成名、拓展、壯大的時候。在查閱中,他們還了解到廈門、九龍等地也有紅幫裁縫創業痕跡,有機會他們將到這些地方去勘察、查訪。此外,他們和橫濱開港資料館也取得了聯系,准備到那裡去詳實地了解紅幫的起源。

『叄』 寧波走書的發展變遷

解放前夕專業從事走書演唱藝人僅二、三十人。1950年寧波成立戲曲改進協會,對曲調、書目、表演各方面進行了研究,並組織藝人參加政治文化學習,提高素質和水平。1958年,市戲曲訓練班中又專門培訓了一批新生力量,寧波走書出現了一片嶄新面貌,當時著名藝人有應蘭芳、許斌章、朱桂英師承三代,另有邱伯揚、范秀英等,樂師劉仁福獨擅二胡,有「活胡琴」譽稱。1958年,由應毅執筆、許斌章和朱桂英雙檔演唱的《四明紅霞一一李敏》,參加了省會書,並得了獎;後又出現了一批創作和改編的新長篇書目,如陳白楓執筆、朱桂英演唱的《三斗六老虎》,唐小毛整理、許斌章演唱的《白鶴圖》等。
雖是城裡人,可四十齣頭的沈健麗老愛往鄉下跑,她和丈夫一起唱了20多年的寧波走書,他們在寧波甚至舟山的鄉鎮已蠻有名氣。
「我們就以唱走書為生,跟民間藝人差不多吧!」沈健麗說,她12歲就會唱越劇,18歲跟了進村唱走書的師傅2個多月,又學會了走書。在其後幾年間,這對夫婦親身感受到了寧波走書耀眼的一頁。
「那時,城裡聽走書的地方多。彩虹北路邊那時有個書場,200多人的座位場場客滿,不少人硬擠在門外看。旁邊還有個菜場,菜農們早上來賣菜時都帶著盒飯,菜賣完了也要捱到下午,把走書聽完了再回去。在鄉下,幾乎村村都有搭台唱走書的,我們也趕場,下午在這村唱,晚上又到那村,人們聽得有味,我們唱得也有勁。」
在市群藝館研究員陳炳堯腦海里,那時走書可用「多」字形容:書場多,不算鄉間的,光城區就有20多個;唱走書的人多,光鄞縣就有50多組演員,愛聽的人則更多。這時期,走書走出了寧波,北跨錢塘、南達雁盪、東到舟山海島。在鄞縣,20多組走書藝人走鎮串鄉演出,有人形容是「鄉鄉走書聲,村村聽書人」。
收入對比或許也能反映當時走書熱的程度。在春節期間,沈健麗夫婦可唱到400多元的收入,而當時一般人月工資僅40多元。幾年前,這對夫婦就買了房子,孩子也正在讀大學。
寧波走書已有兩次發展小高潮。解放初期,成立有曲藝改進會,創作了大量作品。1964年,由傳統書改唱現代書,把走書唱上了電台。
上世紀80年代末,在新文化的沖擊下,寧波走書逐漸走向衰退。
「人都忙了,空閑時也被精彩的電視節目吸引去了。書場都被改作了商店、餐館等,很多走書演員也下海經商,寧波走書好像一下掉進了冰窟窿里。」鄞州曲協主席王建剛說起這些時很無奈。全寧波只有鄞州五鄉文化中心一家固定書場,其餘只有農村一些老年活動室兼作演出場所。另一個嚴峻的現實是,在民間演出的走書藝人也只剩20餘名。
「這20多人大多數是老藝人,最年輕的也有40多歲,而且後繼乏人,有天賦又肯學的年輕人幾乎沒有。這個寧波最有特色的地方曲藝就承載在這20多人身上,真的讓人覺得沉重無比!」市群藝館研究員陳炳堯憂慮地說。
「以往是人家爭著請我們去唱,以後我們只能到處找地方唱啦。」這是沈健麗對走書衰退最直觀的感受。因為喜歡唱走書,在其他藝人紛紛轉業時,她和丈夫卻堅持了下來。他們背著行囊出去就是幾個月,去過台州偏遠的山村,上過舟山的海島,只要有人聽,再少的錢他們也願意唱。
愛好這門曲藝的人們有著一種勢單力薄、孤掌難鳴的感傷。鄞州區曲協老編劇陳少康老師曾作詞感嘆:
說古今,道古今,書唱英雄滅鼠精,滿堂喝彩聲。翁篤情,翁篤情,握別愁後無繼人,依依老淚盈。
近些年,寧波走書在鄉間有所「轉暖」。沈健麗覺得,這與農村生活好了,老年人念舊等有關。
對寧波走書一蹶不振的原因,業內人士其實看得很清楚。「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它所處的社會條件變化,二是它本身不能適應這種變化而顯現出來的諸多不足。」市群藝館研究員陳炳堯這樣歸納說。
在電視等多種娛樂文化的沖擊下,寧波走書跟不上時代步伐;在快節奏生活下,人們無暇坐下品茶聽書,有限的業余時間只會花在更為精彩的娛樂上;商鋪更值錢了,誰也不會再把房子便宜租給書場。
在這種條件下,走書更顯出自身的不足。藝人表演仍以傳統劇居多,一場唱下來要幾小時,全劇唱完要幾十天,人即使想聽也沒時間聽。內容脫離時代,與現實格格不入。王建剛記得有年春節演出,有幾個青年進去聽了一會就出來了,問他們怎麼了,一個回答說「聽不懂」,另一個則說「唱書先生亂講,哪有這種事情!」
可這個特色也成了其步履維艱的一個原因。陳炳堯研究員說,走書的唱詞中,非常多使用俚語和土話,還要求平仄聲律,不要說在甬的外地人,就是年紀稍輕的本地人也聽不懂。
聽不懂,就更別說有興趣唱了。沈健麗告訴記者,學唱走書要能吃苦,還要有興趣和天賦,這些年也曾有幾個青年跟他們學走書,可因種種原因,學不到多久就打起了退堂鼓。
在走書創作和演出上的經費投入十分有限。把走書搬上舞台,除了創作費,場地、燈光、道具、服裝等也要投入,對曲藝人來說,這些僅靠熱情是解決不了的。
「紹興有蓮花落,蘇州有評彈,我們不能眼看著寧波的特色曲藝走向敗落。」陳炳堯說:「重振走書,華山一條路,只有創新。」
鄞州區曲協的陳少康早有「創新」的想法。他提出,走書音樂也要汲取民歌和戲曲的旋律,使其既有小橋流水,亦有大江東去,讓聽者會唱、肯學;避免用純土話鋪敘情節,不用俚語,讓外地人也聽得懂;表演要融入凈、末、旦、生、丑等戲劇動作,增強觀賞性等。
走書藝人已經在摸索中創新。沈健麗說,幾年前她就開始學說杭州話、紹興話,一些老土的寧波話也不用了,還編排進好多表演動作。據鄞州區曲協介紹,他們曾嘗試用普通話唱走書、用鋼管樂隊伴奏等,還有意識地把走書表演與旅遊景點結合在一起,拓展走書表演空間。
與此同時,發掘、創新工作也在進行,市曲協完成了《寧波傳統曲藝精選》集稿工作,搜集了經典走書作品。民間曲藝活動也豐富多彩,鄞州區組織了「文化進百村」曲藝展演,全部為寧波走書表演,讓群眾過了把走書癮。
走書人才培養也有了好的開始。奉化曲協在2002年初就建起寧波走書培訓班,先後在三所小學挑選了50多名學生進行培養,這給寧波走書的傳承和振興帶來了希望。
「十五貫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紹興藝人胡尚海一個開篇救活了紹興蓮花落,走書作為寧波最具特色的曲藝,我們絕不能看著它的失傳。」鄞州區曲協陳少康堅定地說:「事在人為,只要大家肯努力,我相信辦得到!」

『肆』 寧波服裝博物館的歷史意義

寧波服裝博物館是鄞州打造的一項文化精品,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服裝專業專博物館。是海屬內外朋友了解寧波、了解鄞州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寧波服裝博物館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心區下應街道灣底村天工路藍海巷80號,博物館館舍是一座「人」字形建築,大坡屋頂,兩重坡頂組合。建築面積2752平方米,二層,總高14米。鄞州區人民政府投資1200多萬元,2009年秋落成。

『伍』 近現代史上服裝都有些什麼變革

辛亥革命後的近代和現代服飾
1、20世紀10年代
在辛亥革命以前,雖有中國人在國外接受了西方的裝扮,但回國以後還得戴假發,穿大褂長袍。太平天國有著與清朝不同的服飾制度,女子甚至廢除了裹足陋習,怛在本質上還是沒有超越封建等級思想。社會主體服裝受西方服飾的影響很小,服飾的交流主要局限於不同民族間。到了20年代初,辛亥革命爆發,中國徹底推翻了封建專制的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孫中山先生卒先引進了高領軍裝和西式褲子,並且南京臨時政府的官員無論官階大小都著同樣的制服。從此,在中國社會上演了幾千年的傳統冠冕服飾連同它森嚴的等級制度,禮儀規范失去了法律的保護,中國服飾進入了一個開放,蓬勃,融合的發展時期。
1.2典型服飾及形象
1.2.1男子服飾
辛亥革命取消了原先的封理服裝禁令,但封建意識還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階層的人根據經濟狀況,社交范圍和政治信仰選擇不同的裝束。
長袍馬褂是最常見的裝束,作為禮服時還有一定的格式。下身一般穿中式褲子,民初這種褲子比較寬松,褲腳用綳帶系扎。
其他的裝束還有西服、日式學生裝等。這些眼裝也只是集中出現在少量官史、知識分子和學生中間。日式學生從歐洲西裝造型的基礎上派生而來,直立領、胸前有一個大口袋,而腰身,衣袖的結構均類似於西裝。
一般鄉間和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還是上著杉襖、下著褲子。

1.2.2女子服飾 辛亥革命帶來的思想變革在女子服飾發展中相對滯後。政府頒布的女子禮服未能在民間推廣,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仍舊穿襖裙,旗袍。這時的旗袍還是平面結構,寬大、松身。襖裙在辛亥革命前後具體樣式有所不同,之前是衣身長寬,袖口大而有邊,肩部有裝飾;之後衣身變短,袖、襟等處的緣邊和攘飾漸少,但衣頗特別高。有時下擺呈圓弧形,上衣外面還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裝變成十二襇或二十四襇的樣式,裙長至足,裙邊和褲門右娘飾。
1.2.3服飾品
一般長袍馬褂配穿瓜皮帖或羅宋帽,穿布鞋或棉靴;西裝配西式禮帽、皮鞋;學生裝則配西式禮冒、鴨舌帽或闊邊帽,穿皮鞋。
值得注意的是,服飾品的應用此時與地區密切相關。例如在上海已經引進了歐洲的高跟鞋,但在其他地區的大多數婦女還在裹腳;大多數的都市婦女都已經頭披白紗舉行「文明婚禮」,在廣大的農村仍是紅襖珠冠的舊禮俗。
2、20世紀20至30年代
2.1 時代背景
「五四」運動以後,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廣闊深入。西式服裝穿著方便、款式多樣;造型獨特,逐漸獲得青睞;而中式傳統服裝也仍然為人們心目中的佼佼者,在中西服飾發展的同時,中式服裝也在不斷吸取其他服裝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中西式服飾並存且不斷地走向現代化。「五四」運動使更多的婦女思想得到了解放,20世20至30年代是中國婦女服飾演變的重要階段。

2.2典型服飾及形象
2.2.1男芒服飾
除了民國初年以來就有的樣式,還出現了具有重大變革意義的新裝。
(1)中山裝,這是在學生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款式。此時的中山裝後背開縫,下端開衩,後背腰節處裝有橫帶,前身做4個明袋,其中下面2個大袋為琴式袋,各袋都有皺襇和袋蓋,門襟7粒扣,袖口釘2至1粒扣。
(2)中西合璧的樣式。這是民國中後期起出現的一種較為時興的裝束,即將長袍、西服褲、補帽和皮鞋組合起來穿。這是中西結合較成功的一種男子服飾式樣,不失民族風韻又增添英俊之氣。文雅中顯露干練。

2.2.2女子服飾 (1)改良旗袍,受西方服飾的影響,袍身逐漸收窄,增加腰省、胸省,並運用裝袖與肩縫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其樣式的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在穿著風格上一改以往寬大直筒的形態,變得修身合體,充分展示了中國女性的曲線美。
(2)襖裙。此時的襖裙仍舊是上衣下裳。長襖長至臀圍線一下,高領,寬袖;短襖長至腰圍線以下,低領、寬袖,袖長及肘,袖口肥大寬直。領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領而直下的斜襟。下擺有直角,圓角等。這時襖的裁製比較緊體,通常配穿馬面裙等長套裙,並喜作彩綉裝飾。
(3)文明新裝。這是襖的一種體形武。在留日學生的形象下,不少年輕婦女穿著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衣衫非常樸素,下穿黑色長裙,裙上不施綉紋,簪釵、手鐲,耳環、戒指等一概不用,故稱「文明新裝」。
當然上述的穿著在城市、城鄉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在上海,西式晨禮服、西式茶舞服、西式連衣裙,西式大衣的美好開始流行,上海女子燙發、穿高跟鞋和時裝的時候,北京的女子還在穿緊身旗袍,農村的婦女則還在穿寬衣大綉衫和六腳扣的褲子。
2.2.3服飾品
婦女頭飾依保留傳統方式,曾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劉海和長辮,剪發也流行過,剪發後一般用綢帶束發;就男子而言,早在中華民國始建之初,政府就發出了《剪辮通令》,從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開始,剪發逐步被人接受。
在民國建立初期,政府部門就把女子放足禁纏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落實。到1937前夕,以江、浙、滬、粵為主體的沿海地區已經基本禁絕,並向內地擴展。放足以後,女子的鞋襪隨之改變,原先的弓鞋被淘汰,代之以西式皮鞋和布鞋,大城市的婦女已經穿上了高跟鞋。

3、 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
3.1時代背景
中國在這個時期處於戰爭叫期,雖然經濟上遭受打擊,社會也動盪不安,但是在一些開放的大城市裡,西式服裝的引進並沒有停止腳步。《良友》、《三六九》等刊物出時裝專刊,通過明星劇照、生活照以及時裝畫來介紹國內外的流行信息,而時裝表演到此時已經是展示服裝的重要途徑。當時上海的時尚也輻射到東京,香港等地。

3.2典型服飾及形象
3.2.1 男子服飾
這一時期的男子服飾變化已經不大顯著,基本沿用前一時期的服裝樣式。
3.2.2女子服飾
(1)旗袍。旗袍此時已經成為中國婦女通用的標准服,各個階層的婦女都穿它。40年代的大城市中,旗袍的式樣趨向於取消袖子。減短長度,減低領高和省去一些煩瑣的裝飾,總體上更加輕便、適體,同時借鑒和直接引用了一些西式的裝飾和設計手法,如將邊衩收為前衩,將單襟改收為雙襟,並存領、袖、肩等處加以處理,形成了如開釵領、 荷葉袖等有新意的變化。
到了30年代後期,引進的西式女服飾飾種類相當齊全。這些服裝的廣泛傳播,已經具有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現代「時裝」的意味。
(2)內衣:乳罩代替了肚兜,成為新式的女性內衣。
(3)披風,有單有夾,長度一般到膝蓋部位,色彩豐富。披風的兩襟釘有鈕扣或帶子,但穿著時往往不用,任其敞開。
(4)大衣。此時的大衣多用裘皮或呢料製作,裡面還習慣穿一件旗炮。

4、20世紀50年代
4.1 時代背景
20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處於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潮流中。工人、農民的社會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樸素美,在穿著上更趨向於實用,結實,逐漸形成了藍、灰,黑的時代。五六十實行計劃用布,定量供應,做一件大褂比較費料,所以長袍也逐漸沒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節省的衣著形式。同時,革命的熱情激勵中國青年學生穿起了象徵革命熱情的服裝。進駐各個城市的幹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爭相效法,隨後社會各行各業的人也把長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裝或軍服。
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前,中國社會仍存在各種不同的階層,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因此比較復雜。而中國社會地域發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裝在中國得以發展,西式服裝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舊十分受歡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改進服裝的宣傳,號召美化人民的穿著。這時許多織布廠加強設計工作,出現了一批新品種、新花色。穿花衣的婦女和兒童逐漸增多,男子服飾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變,但色彩依然比較單調。

4.2典型服飾及形象
4.2.1 男子服飾
(1)新款中山裝。新中國成立以後,新款中山裝成為全國城鄉廣大人民普遍穿著的日常服裝,具體款式為:前襟4個口袋、5粒紐扣,袖口各3粒紐扣,立領上裝翻領,後背沒有橫帶。中山裝在以後發展成為我國現代男子服飾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品種之一,他將中國的傳統意識融入其中,並結合了西裝的樣式,和旗袍一起成為中國現代服裝發展的有益借鑒。
(2)襯衫。村杉主要有兩種:一為長袖襯衫,直擺,尖領或方領,克夫袖,以為白色,也有淡藍色和灰色;二為短袖襯衫,樣式為翻領、翻駁頭,胸前兩只袋,門襟4粒紐或硬領,以及不翻駁頭,胸前一隻帶,門襟6粒紐。
(3)大衣。男子冬裝除中式棉襖外,還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為翻駁領,貼袋或插袋,明門襟或暗門襟,單排扣或雙排扣,裝袖。
4.2.2女子服飾
20世紀50年代初期,作為正統服飾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婦女所穿著。到50年代後期,隨著女性就業隊伍的擴大,穿著旗袍的人越來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機會銷聲匿跡。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字領好八字領的襯衫十分普及,面料為細布或府綢。女子冬裝主要是中式棉襖加罩衫。 列寧裝是當時黨政機關和基層工作人員常穿的服裝,具體形制是大駁領,雙排八粒紐,斜插袋,束腰帶,主要為女子穿著,但在當時是男女通用的服裝。 進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種年齡層次的婦女所喜愛。形制是翻領,裝袖,直襟,四粒紐,可開關門襟駁頭,一字領或八字領,前身兩只大貼袋,外觀穩重大方。到以後又流行拉鏈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連衣裙逐漸成為我國中青年婦女夏季的日常服裝。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無袖等;領型有無領(包括圓形、方形、橢圓形,「V」字形、「U」字形)、裝領等。而料常用各種印花或素色的絲綢、全棉、棉滌,款式主要有細褶裙、喇叭裙等。
4.2.3服飾品 女子基本不化妝,發型日趨簡化,姑娘們愛留辮,上了年紀的婦女一律齊耳短發。男子發型更簡單,有梳理整齊的「西裝頭」和「平頭」。

5、20世紀60至70年代
5.1 時代背景
進入20紀60年代,中國連續3年自然災害,糧食大減產,棉花也連年歉收,紡織品和針織品產量都比往年下降。這個時候又受計劃供應的限制,布票的數量比較少,人們在購買紡織品的時候都要充分考慮、充分利用。在顏色上多選擇中性的樸素顏色,以便能夠穿上好幾年。從1966年開始了為期10年 「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裝被稱為「四舊」,人民對服裝包含的等級標志意義有了歪曲的理解,沒有人願意通過服裝來表現個性,這個時期中國人的服裝樣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5.2典型服飾及形象
在「紅衛兵運動」風靡全國的時候,穿草綠色軍裝,戴草綠色軍帽,扎寬皮帶,佩戴毛澤東像章,手拿紅色語錄本,背草綠色帆布挎包成為當時最時髦的裝束。老三色(藍、灰、黑)和老三裝(中山裝、青年裝和軍便裝)又佔領了服裝陣地。
6、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
6.1社會背景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服裝發展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服裝行業進一步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更加開放。當時國家領導人多次發表講話,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裝穿著。共產黨領導人帶頭穿新式雙排扣西裝,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從而掀起了一股「西服熱」。思想解放的年輕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裝,人們的服裝觀念十分活躍,追求新異、時髦的心理不斷增強,服裝的流行周期大大縮短。
6.2典型服飾及形象
6.2.1男子服飾 西裝再次流行,並且普及到了中國農村。便裝有夾克。獵裝、風衣、編織的棒針衫和運動裝等,不僅款式多樣,而且也使用了駝色、醬紅、湖藍、米色等傳統的女子服飾用色。冬裝有了皮夾克、羽絨服、運動型棉夾克等。下裝經歷了由喇叭褲到牛仔褲的演變過程,而後就是一種中檔和褲腳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褲。80年代中期開起流行錐形褲和西褲。 6.2.2女子服飾
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起,設計師充分運用裁片分割的手法來設計服裝,使服裝的造型結構更加合理。當時的主要服裝式樣有:春秋裝、襯衫、西裝套裝、羽絨服、各式大衣、皮夾克、皮風衣,喇叭褲、健美褲、牛仔服等。
(1)春秋裝。翻領,翻駁頭,門襟釘3粒紐,兩只有袋蓋的暗袋。這是女青年和中年婦女都較喜歡的款式。
(2)女襯衫。70年代後期女式襯衫有兩種時髦款式。一是仿效男子襯衫的長尖型硬領,另一種是在襯衫的領邊和襟上都鑲較寬的荷葉邊。進入80年代後,女式襯衫的變化更多更快,主要有夾克式、西裝式、饢拼式等。看的外形蓬鬆。背縫有襇;有的造型削瘦,腰部束細。領有翻折領、松緊領、無領等,款式各異。
(3)西服套裝。基本款式是翻駁領。兩粒紐,只有袋蓋的暗袋。主要是城市中的一些婦女穿著。。 (4)羽絨服。以塗層尼龍布為面料,內部填充羽絨或羽毛。
(5)健美褲。一種黑色彈力針織踏腳褲。之後材料、顏色、放鬆度也有變化。
6.2.3服飾品
70年代後期,高跟鞋得到恢復,此時的鞋跟有高跟、半高跟、坡跟等,顏色有白色、紅色、米色、綠色等。同時西方的運動鞋也被引入中國,因為起初只有一個品牌「NIKE」而被稱為「耐克鞋」。手套、圍巾、帽子、提包等附屬物的使用也不僅考虎實用機能,而要通過其造型和色彩的變化來取得整體的審美效果。夏季開始流行用遮陽鏡。
改革開放以後又可以燙發和化妝,起初大家燙成大波浪為時髦,而後就有了和國際時尚接軌的各種發式。

7、20世紀90年代
7.1 社會背景
與以前各個時期相比,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服裝是與國際通行服裝最為相似的一個時期。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中,時髦女子的著裝與國際時尚完全同步。
7.2典型服飾及形象
7.2.1 男子服飾
男了服飾的品帥和七八十年代大體相同,但款式上有了明顯變化。西裝的駁頭明顯提升,因而很盛行3粒和4粒紐扣的西裝,裁剪上也更加合休自然。
80年代和90年代處的寬大奔褲、太子褲基本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直筒形和喇叭形的褲子。此外,還有一種在褲腿部位安排了不少口袋並有兩條裝飾線的尺寸寬大的板褲。這個時代的男子服飾講究休閑,有各種非正式的便裝,比如各種絞花棒針編織衫、牛仔、卡其夾克、連帽運動夾、棉麻織物製作的西裝領或方領的直腰身外套等。
7.2.2女子服飾
當時比較典型的服裝有:短小廠裝、吊帶背心和吊帶長裙、喇叭褲、超短裙等。
(1)職業套裝。與80年代的挺括外觀不同恢復了纖長主題輪廓,不用 墊肩,講究柔軟裁剪,合體,帶有溫和的女性特徵。
(2)短小上裝。通常用有彈性的針織物製成,緊體,胸、腰處的凹凸曲線十分不明顯。款式多樣,長袖、短袖、煙囪領和雞心領等都有,衣長很短,有的短至露出小腹而成為「露臍裝」。
(3)喇叭褲。這個時候的喇叭褲褲口要比80年代小些,臀部收攏但不非常緊,整體更加流暢。材料上主要是水洗牛仔布、各種材新型化纖材料、彈力材料等。後整理的技術使其外觀肌理更加豐富。
(4)超短裙。80年代流行的是上寬下窄的「一步裙」,90年代是上窄下寬的「A字形裙」
7.2.3 服飾品
女鞋盛行厚底寬頭的樣式,到了20世紀末的夏季流行不穿絲襪,在腳趾甲上塗指甲油時髦了起來,美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燙發先流行青春型的直發後來是染色的前衛形碎發。

『陸』 中國五次服裝變革

中國服裝史上的四大變革:"胡服騎射"、"開放唐裝"、"華貴清裝""西服東進",這四大服飾變革貫穿
了整個中國服裝史的演繹變化過程。從中我們看到服飾變化的眾多因素:戰爭、經濟、政治、文化、交流。

『柒』 寧波近幾年來的變化有哪些

改革開放30年來,寧波市農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而從中受益最大的無疑是農民了。統計顯示,1978年,寧波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29元,30年後的200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0051元,是30年前的78倍。 在過去30年裡,借改革春風,寧波廣大農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無論是農村經濟發展還是農村環境以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農村經濟發展方面,2007年寧波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8400億元,與剛實行改革開放的1978年相比,年均增長24.4%。工業經濟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拉動力,比重從1978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87%。此外,寧波市還形成了十大特色農業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糧經比例從1978年的66:34調整到了目前的42:58。 農民收入大幅提升。1978年,寧波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29元,1998年突破1000元,2007年首次突破1萬元,達到10051元,比上年增長13.6%,已連續四年實現了兩個高於:高於兩位數的增幅,高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3年的2.29:1縮小到2.219:1。農民收入中非農產業的比重已達85%以上。 農村環境明顯改善。近幾年寧波市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農村「臟、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改觀。截至2007年,寧波市已建成全面小康村222個,環境整治村1517個,總數接近全市行政村的三分之二。 農村服務不斷健全。寧波市已提前實現了村村通硬化道路和客運班車的目標,基本實現了讓農民喝上清潔安全飲用水的目標,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實現了制度全覆蓋,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呈現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有序的良好局面。如寧波市滕頭村去年被評聯合國評為「世界十佳和諧鄉村」,全市象滕頭這樣的村莊還有很多。統計顯示,2006年寧波市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穩居浙江省第一,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實現度已達83.2%,比浙江省、全國分別高出15.1和43.3個百分點,並連續三年位居浙江省之首。

熱點內容
女裝城市衣櫃風衣 發布:2021-06-06 09:28:55 瀏覽:942
開縣成鑫珠寶 發布:2021-06-06 09:28:04 瀏覽:302
美國紅酒勛章怎麼樣 發布:2021-06-06 09:27:55 瀏覽:435
綠色禮服配什麼鞋子 發布:2021-06-06 09:27:51 瀏覽:346
綠色的連衣裙搭什麼鞋子好看圖片 發布:2021-06-06 09:27:48 瀏覽:461
雅詩蘭黛化妝品集團 發布:2021-06-06 09:27:01 瀏覽:495
雅詩蘭黛產化妝品圖片及價格 發布:2021-06-06 09:27:00 瀏覽:320
綠色的連衣裙搭什麼鞋子好看嗎 發布:2021-06-06 09:26:39 瀏覽:206
美國紅酒勛章 發布:2021-06-06 09:26:03 瀏覽:472
雅詩蘭黛產化妝品圖片 發布:2021-06-06 09:25:57 瀏覽: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