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奇跡紅酒價格
1. 給諾貝爾他自己寫的頒獎詞。。。急需的
霍金的獲獎感言可以集中在霍金的輪椅上,但他的殘疾,為人類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舉例:
由於患有盧伽雷格氏症,他在輪椅上生活了40年,但他克服了殘疾,利用自己的殘疾成為了國際物理學界的一名超新星。他不會寫字,甚至不會說話,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等,進入了創造宇宙的「幾何舞蹈」。
雖然他無可奈何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能奇妙地穿越浩瀚的時空,解開宇宙的奧秘;輪椅、電腦、姿勢都是他的標志性形象。憑著堅強的意志,他戰勝了疾病,創造了奇跡。他向世界表明,人可以挑戰命運的人,他是輪椅上的勇士。
當上帝把他粘在輪椅上時,他仍然沒有放棄,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夢想。他執著於自己的追求,用命運留下的軀殼做出更大的貢獻。他就是霍金,被稱為「宇宙之王」。
(1)諾貝爾奇跡紅酒價格擴展閱讀:
他是一位殘疾人,但他並不向命運低頭。它在輪椅上坐了40年,而他的思想卻飛到了宇宙深處。一個正常人都很難做到的事,它卻做到了。面對這樣一位科學巨人,我們無不被他那種精神所感動。他——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霍金。
他身殘志堅,智商超人。現代愛因斯坦是他當之無愧的榮譽。他一生以研究重力和黑洞為主,並有了突出的成就和貢獻。為現代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做出極大的貢獻。是諾貝爾獎的當之無愧的獲得者。
2. 英國有幾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截止2019年5月份(2018年未頒獎,2019年未公布),一共11個,分別是: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約翰·高爾斯華綏、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伯特蘭·羅素、溫斯頓·丘吉爾、埃利亞斯·卡內蒂、威廉·戈爾丁、維·蘇·奈保爾、哈羅德·品特、多麗絲·萊辛、石黑一雄。
1、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英國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營房謠》、《七海》,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等。
1907年吉卜林憑借作品《基姆》獲諾貝爾文學獎 ,當時年僅42歲,是至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理由:「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像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2、約翰·高爾斯華綏
約翰·高爾斯華綏(John Galsworthy 1867-1933),英國小說家、劇作家。20世紀初期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高爾斯華綏於1867年生倫敦,曾在牛津大學讀法律。1904年《法利賽人》出版,首次引起社會注意。30歲時發表處女作《天涯海角》。
1906年,高爾斯華綏完成長篇小說《有產業的人》,為他獲得傑出小說家聲譽。1932年榮膺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1933年,約翰·高爾斯華綏逝世,享年66歲。
代表作品有《福爾賽世家》三部曲(《有產業的人》《騎虎》《出租》)和《現代喜劇》三部曲(《白猿》《銀匙》《天鵝曲》)。
3、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稱T·S·艾略特),英國詩人、劇作家和文學批評家,詩歌現代派運動領袖。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接觸過梵文和東方文化,對黑格爾派的哲學家頗感興趣,也曾受到法國象徵主義文學的影響。1914年,艾略特結識了美國詩人龐德。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來到英國,並定居倫敦,先後做過教師和銀行職員等。1922年發表的《荒原》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被評論界看作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被認為是英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籍。1943年結集出版的《四個四重奏》使他獲得了194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晚年致力於詩劇創作。1965年艾略特在倫敦逝世。
代表作品有《荒原》、《四個四重奏》等。
4、伯特蘭·羅素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羅素出身於曼摩茲郡一個貴族家庭。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曾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勛章。
1967年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1970年在威爾士的家中去世。
5、溫斯頓·丘吉爾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倫道夫勛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後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揭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他寫的《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6卷、《英語民族史》24卷等。
丘吉爾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志《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諾貝爾文學獎
3. 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二位女性誕生,這位女性還創造過哪些年輕得獎奇跡
這位女性還獲得了全球著名的經濟學獎——克拉克獎。該獎是給40歲以下的年輕經濟學家的榮譽,其獲獎的難度比諾貝爾獎還難,也是未來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經濟關乎人類最大的存亡了,杜芙若等人對經濟學的貢獻不可估量,而且,她作為女性,並且如此年輕的獲得這些獎項,實在是吾輩之楷模。
4. 諾貝爾 是什麼玩意
諾貝爾只是個死了很多年的科學家,啥都代表不了。不過很多人對他很迷信。
-----補充:
諾貝爾獎這個東西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爭議。相信諾貝爾在建立這個獎項的時候是懷著一顆高尚的心靈去設置這個獎項的。但是畢竟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的這個遺囑開始慢慢被很多人利用。。。現在的諾貝爾獎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諾貝爾的初衷。
中國人為什麼一直瞄準了諾貝爾獎?甚至要為之奮斗一生?我覺得這樣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我們中國的科技不發達,文學、經濟學也很薄弱,在和平方面也沒有這樣高的成就可以拿到諾貝爾獎,這是現實,也是我們努力改變的目標。我們要做的是改變這個現實。等中國真正強大起來,發達起來了,自然會有很多人拿諾貝爾獎,這是表現,不是本質。
現實已經顯示了,在現今的教育體制與科研體制下,中國幾乎不可能出個諾貝爾獎。所以,拿不到才是正常的,就算拿到了,也代表不了中國科教文藝方面的進步——那是投機的,或者是不正當手段得到的,再或者就是諾貝爾基金會有眼無珠。
好比一個學生。他應該追求的是自己知識和能力的提升。而考高分只是他知識和能力提升的一個表現。但是由於應試教育給的要求是要考高分。所以他只能瞄準著高分不放。以至於為了高分而奮斗一生,最後失去了最初的追求:知識與能力。這種現象對於一個小學生的危害是很大的。
5. 諾貝爾獎的名人事跡4個或以上,要簡短
這些故事在網上都可以查得到的,直接搜索諾貝爾獎名人事跡就能夠找到啦,下面我給你提供5個故事,不過這些故事的內容都有些偏長!
1. 她的名字叫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現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她已是76歲高齡的老人,仍在堅持上班,她每天早上9點准時到達自己的辦公室。
在很多人看來,像她這般年齡,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可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絲毫沒有休息的跡象,而是頻繁地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堅持寫作和教學,每天工作達十幾個小時。
埋頭耕耘,終有回報。她以卓越的學術貢獻,被授予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女性。
獲獎第二天,奧斯特羅姆依舊和往常一樣,准時出現在教室里,認真完成了兩個小時的授課,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接著,請求采訪的媒體紛至沓來,但都被她婉言拒絕。她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話:「我從來都沒有想過得諾貝爾獎,我只是想做更多的研究。」
就算諾貝爾獎來臨,也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這才是人世間最波瀾壯闊的「心靜如水」!
2. 小小年紀的他,不光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承受心靈上的折磨,未來對於他來說,簡直一片黑暗。每每看到別人蹦蹦跳跳,活躍在運動場上時,他的心就如同被刀絞一樣難受。他覺得自己是這個世上最不幸、最可憐的人,活在世上,除了給父母和社會帶來拖累外,根本沒有絲毫的益處。關心他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不免嘆息,心想,這個孩子完了,也許一生都要依靠父母養活。
有一次,他絕望地對母親說:「媽媽,你讓我死了算了,我活著有什麼意義呢?只會給你們帶來麻煩。」
兒子的請求,讓母親的心都快碎了。說實在的,母親的心裡比他還要痛苦,因為孩子的不幸到了母親那裡,常常是要加倍的。母親的淚水在眼眶裡直打轉,但她強忍著沒讓它落出來,因為母親知道,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鼓舞和溫暖,而不是傷心和眼淚。母親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鄭重其事地問:「孩子,你聽說過上帝造人嗎?」
他點了點頭。
母親又接著說:「孩子,其實,上帝是很公平的,他造就了你這方面的優點,就一定會造就你那方面的缺點。比如,上帝賜予了你智慧的頭腦,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漂亮的面孔;賜予了你強健的體魄,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細膩的思想;賜予了你動聽的歌喉,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敏捷的身手……因此,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但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的缺陷。大可不必為自己的優點沾沾自喜,也大可不必為自己的缺陷自暴自棄。每個人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價值,有的人在科學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文藝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體育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建築上作出貢獻……雖然你的雙腿殘疾了,但那隻是上帝跟你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相信他一定會在其它方面補償你的。」
聽了母親的訴說,他的靈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心裡立刻充滿了陽光,原來上帝沒有拋棄自己,活著是有價值的,是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從那以後,他不再為身體的殘疾自卑、煩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和學習。多年後,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並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他就是1914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獲得者羅伯特·巴雷尼。巴雷尼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隨便輕視自己,也不要向命運妥協,更不要輕言放棄,即使你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世上之事,沒有絕對的可能,但也沒有絕對的不可能,奮斗可以改變一切,可以彌補身體上的缺陷。
3.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黴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於臨床.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後,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黴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里還是非常高興。一天,弗洛里下班後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裡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只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著,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裡的西瓜看樣子都很好,弗洛里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只,敲敲那隻,然後隨手抱起幾只,交了錢後剛要走,忽然瞥見櫃台上放著一隻被擠破了的西瓜。這只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面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著這只爛瓜看了好久,又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闆說:「我要這一隻。」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准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闆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隻。」說著,弗洛里已放下懷里的西瓜,捧著那隻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只好瓜也抱走吧,這只爛瓜算我送你的。」老闆跟在後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麼多的瓜啊,再說,要是把這只打爛了怎麼辦?」
「那、那我把剛才的瓜錢退給您吧!」老闆舉著錢追了幾步,但弗洛里己走遠了。老闆搖了搖頭,有些不解地望著這個奇怪的顧客遠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著這只爛西瓜回到實驗室後,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霉,開始培養菌種。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里興奮的是,從爛西瓜里得到的青黴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因這項偉大發明,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當機會像一隻「爛西瓜」一樣被人扔在一邊,你若能發現它,並如獲至寶,那麼,恭喜你,你將獲得成功。
4.
1941年2月12日,倫敦一家大醫院收治了一個43歲的警察——一個已處於休克狀態的垂危病人。專家們經過會診後,認為他的敗血症已經非常嚴重,不可能挽救了。於是,正在研究青黴素的佛羅理醫生,決定「死馬當作活馬醫」,把這個警察作為用青黴素治病的臨床試驗的第一個病人。
一針青黴素打進去了,往後是每隔3個小時再打一針。奇跡出現了:24小時後,病情有了明顯好轉;第3天,警察的意識已經清楚;第5天,病人想吃東西了。可是到了第6天,佛羅理培養的青黴素已經用完,整個倫敦也再找不到這種有效的葯物了。佛羅理眼睜睜地看著警察的病情再度惡化,最後死去了。
這次治療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可能有人認為是失敗了,因為病人最終還是死了。可佛羅理醫生卻認為是成功的,他從警察病情的變化中看到了青黴素的威力。他敏感地意識到,弗萊明醫生發現的這種物質將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將有可能去挽救千百萬人的生命。
弗萊明發現青黴素,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梅利醫院當醫生。這個47歲的中年人正在起勁地研究對付葡萄球菌的辦法。人們受傷後傷口化膿,原因之一便是葡萄球菌在搗蛋。弗萊明在一隻只培養皿里培養出葡萄球菌,然後再試驗用各種葯劑去消滅它們。這個工作已花費了他幾年的時間,至今仍一無所獲——這個葡萄球菌實在是個難對付的傢伙!
9月的一天早晨,弗萊明發現其中一隻培養皿里竟長出了一團青綠色的霉毛。顯然,這是某種天然黴菌落進去造成的。這使他感到懊喪,因為這只培養皿里的培養物沒有用了。弗萊明正想把這發了霉的培養物倒掉,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把它拿到顯微鏡下去看看。
「啊!」弗萊明一看顯微鏡,情緒馬上激動起來了:在霉斑附近,葡萄球菌死了!這是不是他夢寐以求,已追尋了好幾年的葡萄球菌的剋星呢?弗萊明立即動手大量培養這種青綠色的黴菌,將培養液過濾,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結果,葡萄球菌在幾小時之內全部死亡。將濾液沖稀800倍,再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它居然仍能殺死葡萄球菌!
弗萊明把這種培養液叫做青黴素。接下來,他又做了病理試驗,把青黴素注入小白鼠體內,結果什麼影響也沒有,證明青黴素對動物無毒害。他又在家兔的眼睛裡滴入這種液體,也沒有發現異常現象。
1929年6月,弗萊明把自己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在英國的《實驗病理學》季刊上。可是,你可能想像不到,這篇論文竟未能引起醫學界廣泛的重視。有人認為青黴素的性質很不穩定,不值得深入研究。弗萊明本人也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再繼續研究下去。剛剛出世的青黴素被打入了冷宮。
1938年,英國醫生佛羅理和錢恩在研究溶菌酶的時候,從文獻中發現了弗萊明的文章。這引起了他們的高度注意,立即著手繼續弗萊明當年的研究。這在科學史上被認為是青黴素的第二次發現。
佛羅理和錢恩將弗萊明發現的液狀黴素,經過過濾、濃縮、提純、乾燥,終於得到了一種黃色粉末。經過許多次實驗,他們證實了青黴素的葯效極高,把它稀釋50萬倍仍能有效地殺滅細菌,這是一種極有臨床價值的新型抗菌葯。他們並在1941年進行了第一次青黴素治病的臨床試驗,這次試驗我們在前面剛提到過。
但是,當時提取青黴素的方法很不理想。從100公斤的青黴菌培養液中所提取到的青黴素,只能剛剛夠一個病人的一天治療用量。靠這種方法來生產,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沒有力量進行這種昂貴的生產研究,而戰爭又急需大量的高效抗菌葯。
在英國的請求下,美國承擔了這一任務。結果發現,生長在爛甜瓜表面的菌種最好;用玉米粉調配的培養液最利於繁殖;在24℃的溫度下最利於大量生產。這3個條件都不難辦到,青黴素終於大批量生產起來,成為一種價格便宜的特效葯物了。
1945年,青黴素先後二次發現的有功之臣——弗萊明、佛羅理、錢恩,一同榮獲了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有人在評論青黴素的發現時說:「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可以說是既偶然又幸運。這個發現是由3個因素偶然地同時出現所造成的。」這里指的因素之一是落到弗萊明的培養皿中的黴菌,恰好是分泌青黴素的;因素之二是培養皿中的細菌,恰好是能被青黴素殺滅的;因素之三是恰好弗萊明本人在做實驗,若是旁人,幾乎可以肯定會按常規扔掉這只混有「雜菌」的培養皿的。
這種說法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然而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是與弗萊明幾年來的苦心尋覓分不開的,與他歷來的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分不開的。正如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所說:「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
5.
房間里空空的,一本新書也沒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個好夢。他想:總有一天,我會有夢里那麼多書的。
上學路上,他又經過那個麵包坊。一陣陣的奶油麵包香味直撲鼻孔,他使勁地咽著口水。
麵包坊的老師看見他走過來,親切地招呼他:「小伯爾,今天想吃什麼麵包?我這里有奶油麵包、火腿麵包,還有新來的葡萄夾心麵包。」
小伯爾真想吃一個香噴噴的麵包,但他喜愛的新書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個謊:「謝謝您,我已經吃過了。」說完,他拔腳跑了起來。他想趕快離開這兒,逃離那陣陣香味帶來的巨大誘惑。
老師在講台上講著數學題,可小伯爾的肚子在唱「空城計」了。早上沒吃麵包,現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爾在心裡說:「肚子,你別叫了,我要買一本新書呢。等我把新書買回來,一定把你喂得飽飽的。」
就這樣堅持了三天,他終於存夠了買一本新書的錢。他把鐵罐里的錢倒出來,仔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足夠買一本新書了。」他自言自語道。他把錢又放回鐵罐中,抱著小鐵罐朝書店走去。
來到書店,他大聲地對書店裡的店員說:「阿姨,我要買一本新書。」
店員奇怪地看著他,說:「孩子,你有那麼多錢嗎?」
「我有,阿姨你看。」說著,他把小鐵罐高高地舉了起來,搖了搖,鐵罐里的硬幣發出清脆的響聲。
「你哪來那麼多錢呢?」店員不相信似的問他。
「我省下來的麵包錢呢。」
店員嘆了口氣,說:「可憐的孩子。」說著,她便去書架上拿了小伯爾最喜愛的《格林童話》。
買了新書,小伯爾別提有多高興了。他把新書緊緊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裡,他找了一張牛皮紙,小心地把書的封皮包起來。他把新書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聞著書頁中散發的油墨芳香。「這本書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書了。」他有點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語著。晚上他把新書放在枕頭底下,美美地睡著了。
長大以後,愛書的小海因里希·伯爾終於成了一個寫書的人,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6. 諾貝爾小時候的故事500字
諾貝爾(1833-1896),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人。一生主要從事炸葯的研究和製造,此外,對化學、光學、機械學、生物學、生理學及槍炮製造也有一定的研究,並有許多發明。一生獲得的專利有355項。諾貝爾臨終前立下遺囑,將自己的全部財產贈給對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有卓越貢獻的人,諾貝爾獎由此設立。
1833年10月21日,諾貝爾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的一個機械師兼化學家的家庭。
諾貝爾的父親墨紐•諾貝爾,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只在學校里學過建築,後來當上了建築工程師和機械師。身為機械師的他對化學實驗卻有濃厚興趣,一有空就做炸葯實驗。母親安德麗爾•姬賽出身於農民家庭,具有非凡而堅韌的品質,吃苦耐勞,心地十分善良。
母親一共生了8個孩子,有5個相繼夭折了。諾貝爾出生時身體不好,面色蒼白,沒有一點兒活力。在母親的百般呵護下,瘦弱體虛的諾貝爾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到了上學的年齡,諾貝爾不能與同齡的孩子一同到學校去,只能躺在家裡的床上看書。家裡太窮,諾貝爾剛懂事便常遭別人的冷落和歧視,有的鄰居湊到一塊兒議論說:「這孩子永遠不會有出息!」
諾貝爾8歲時,母親便設法送他到斯德哥爾摩市一流的雅克布斯小學讀書,與兩個哥哥同在一個學校。由於健康原因,他不能經常到校,許多時間是在母親身邊度過的。諾貝爾在家裡讀書、畫畫、寫作文等,非常認真刻苦。母親不僅讓諾貝爾學習,還讓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澆花、鋤草、清除垃圾等,以增強他的體質,培養他愛勞動的習慣。她還鼓勵諾貝爾和他的哥哥們一起到斯德哥爾摩市郊去採集奇花異草,使他們從小就對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
盡管諾貝爾上課時間不多,但由於他學習特別刻苦和天資聰明,在同年級82名同學中,他獲得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父親經歷豐富,見多識廣,他了解國內外許多科學家的奮斗史,常常給諾貝爾講科學家的故事,鼓勵兒子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父親經常做炸葯實驗,諾貝爾常在旁邊觀看,還不時地問這問那。一天,8歲的諾貝爾見父親正在做實驗,便問道:「爸爸,炸葯能傷人,是可怕的東西,你為什麼要製造它呢?」父親把他拉到旁邊,認真地回答道:「炸葯的用處很大,它可以用來開礦、修路,發展工業離不開它啊!」諾貝爾若有所悟地點點頭,對父親說:「那我長大了也要像你一樣製造炸葯。」父親拍拍兒子的肩膀,鼓勵道:「造炸葯需要很多知識,你要先好好讀書才行。」
搞炸葯實驗具有很大的危險性。諾貝爾10歲那年,父親搞炸葯實驗時發生爆炸事故,不僅自家全部房屋化為灰燼,還引起了街坊鄰居的痛恨,他們一家在當地呆不下去了。父親只好應俄國人的邀請帶領全家遠走他鄉,來到俄國彼得堡工作。
初到俄國,由於諾貝爾不懂俄語,不能進當地學校繼續學習,只好輟學在家。為了不荒廢孩子的學業,父親為孩子請來了一位名叫尼古拉•吉寧的優秀家庭教師,輔導他們學習數理化。這位家庭教師工作十分認真,常常考核他們的學習成績,並向父親匯報他們的學習情況。學習之餘,孩子們在父親的實驗工廠里,跟隨父親從事各種創造發明,如幫助研究設計水雷、水雷艇、大型發動機和炸葯等,他們從中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
諾貝爾直到16歲還一直在家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諾貝爾既表現出科學研究方面的天賦,又對文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很有發展潛力。將來究竟走哪條路呢?父親的初衷是想讓兒子走科學研究的道路。他意識到:要孩子有獻身科學的堅定志向,必須使他真切體驗科學研究對社會的作用和意義,不能讓孩子老呆在家裡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必須讓他走出去,去接觸世界先進科學,了解工業革命在各國的發展情況,從而自願作出選擇。於是,一個宏偉的計劃在父親頭腦中形成了。
1850年,諾貝爾已滿17歲。一天,父親對他說:「孩子,你已學會了幾門外語,身體也結實多了,到國外去走一趟吧。一個人多見些世面,會有不少好處的!」諾貝爾一聽十分興奮,這個建議正合他的心願,他一直盼望有一天能看到外面那精彩的世界,現在機會來了。於是他爽快地答應了,並問父親道:「我出去的任務是什麼?」父親微笑著說:「你主要是學習各國的科學技術。」
就這樣,17歲的諾貝爾第一次隻身離家,飄洋過海,以工程師的名義首先來到美國,在很有名氣的艾利遜工程師的工場里實習。實習期滿後,他又到德國、義大利、法國和英國考察。在歷時4年的實習和考察期間,他到大學研究所參觀各種實驗,與科學家、教授及大學生交談。出於對文學的愛好,他還到劇場看戲,參觀美術館,並結識了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掌握了英、法、德、俄等國文字,深入地了解了各國工業發展的情況以及炸葯的廣闊應用前景。這次考察使諾貝爾更加堅定了小時候曾立下的從事應用化學研究和改進炸葯的志向。他考察回來後,便明確地向父親表達了這一願望。
7. 諾貝爾的資產到底有多少
諾貝爾遺產有多少錢
國際在線消息:諾貝爾到底有多少資產,這是連諾貝爾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問題。按照諾貝爾的遺囑,要把他的全部資產變成現金,這本身就是一個牽涉到多國經濟和法律的巨大工程。
經索爾曼等人數年在多國之間來回奔波,終於在1900年對諾貝爾遺產的清理有了一個初步的輪廓。
諾貝爾在各國資產變換為現金後的一個主要清單如下(這是一個在諾貝爾資產變換現金過程中已被大大地貶值和打了折扣的清單):
瑞典5,796,140.00
挪威94,472.28
德國6,152,250.95
奧地利228,754.20
法國7,280,817.23
蘇格蘭3,913,938.67
英格蘭3,904,235.32
義大利630,410.10
俄國5,232,773.45
總計:33,233,792.20瑞典克朗
遺產變換為現金的總額33,233,792瑞典克朗,約為920萬美元。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諾貝爾的這筆遺產確實都是一筆巨額遺產。
根據諾貝爾基金會評選章程規定,一項資金既可以完全由一人獲得,也可以由兩人或多人平均分享。其中,和平獎除了可以頒發給個人、兩人或多人之外,還可以頒發給某一組織和機構。
按章程規定,獲獎者每年除了可以獲得當年頒發的那份數額可觀的獎金之外,還可以獲得一枚金質獎章和一份獲獎證書。由於諾貝爾基金的主要基金每年是變化的,其基金所得純收入也就每年有所不同,因此每年的每項獎金數額也就各不相同。例如,1901年第一次頒獎時,每項獎金的數額約為15萬瑞典克朗,約合4.2萬美元。此後,由於在債券、股票、房地產等方面的投資獲利,諾貝爾基金不斷增值積累,其獎金金額也在逐年增長。80年代之後,每項獎金的數額增加到100多萬瑞典克朗。到了90年代,每項獎金數額又有較大增長。例如,1993年每項獎金為670萬瑞典克朗,當年的這一數額約合84萬美元。又如,1996年的每項獎金已增加到740萬瑞典克朗,當年的這一數額約合112萬美元。
兩次獲諾貝爾獎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一生能獲一次諾貝爾獎就可謂功成名就,不虛度此生了。能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不說絕無僅有,也可謂真正意義上的鳳毛麟角。
這樣的「鳳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數得著的幾位:
波蘭裔法國女物理學家、化學家居里夫人,因發現放射性物質和發現並提煉出鐳和釙榮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1911年的化學獎。
美國物理學家巴丁因發明世界上第一支晶體管和提出超導微觀理論分獲1956和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化學家鮑林因為將量子力學應用於化學領域並闡明了化學鍵的本質、並致力於核武器的國際控制並發起反對核實驗運動而榮獲1954年的化學獎和1962年的和平獎。
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由於發現胰島素分子結構和確定核酸的鹼基排列順序及結構而分獲1958和198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獲諾貝爾獎的夫婦
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法國科學家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夫婦。
獲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夫婦。
獲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科里夫婦。
獲諾貝爾獎的父子
共同榮獲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布拉格父子。
分別榮獲1906年和193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湯姆遜父子。
分別榮獲1929年和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奧伊勒父子。
分別榮獲1922年和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玻爾父子。
分別榮獲1924年和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西格巴恩父子。
獲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
榮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
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丁肇中。
榮獲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李遠哲。
榮獲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朱棣文。
榮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
諾貝爾科學獎女性獲得者
瑪麗·居里:1903年、1911年分別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
伊倫·約里奧·居里:1935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柯里:1947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梅耶:196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霍奇金:1964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雅洛:1977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麥克林托克:1983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萊維·蒙塔爾奇尼:1986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埃利昂:1988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努斯萊因·芙爾哈德:199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姍姍來遲的諾貝爾獎
楊振寧、李政道是幸運兒。令人羨慕的不僅是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獎,更令人羨慕的是他們的工作在驚人短的時間內贏得了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可,從論文發表到獲獎只有一年時間。
一年之內就獲得諾貝爾獎,這簡直是奇跡。可惜的是,絕大多數諾貝爾獎得主沒有他們這么幸運。
如蓋爾曼獲得諾貝爾獎時,國際物理學界相繼發表文章認為,這是等了6年多的事情。所以,1969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公布結果時,物理學家們沒有表現出格外熱情歡呼的姿態,因為6年來大家一直認為「今年的諾貝爾獎應該授予蓋爾曼」。
等待五六年還算是比較短的。倫琴,1895年就發現了X射線,1901年才得獎;貝克勒耳,1896年發現天然放射性,1903年才得獎;1902年,盧瑟福發現一系列放射性元素,1908年才得獎;阿爾瓦雷斯,1960年發現基本粒子的共振現象,1968年才得獎;薛定鍔,1926年建立了量子力學,1933年才得獎……
等待十年八年的也比比皆是。如能托斯,1912年發現熱力學第三定理,8年之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玻爾,1913年提出了原子結構的量子軌道理論,直到1922年才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勞倫斯,1931年製造了第一台迴旋加速器,1939年才獲獎;西博格,1941年證明鈈的存在,1951年才得獎……
等待十幾年、二十幾年乃至三十年的也不稀罕。如研究黃熱病的南非科學家馬克斯等待20餘年,於1951年獲得諾貝爾獎。對於物理學獎得主泡利來說,諾貝爾獎也是遲到的喜訊。從他發表獲獎論文到獲獎,間隔了不平常的21年;科赫從發現結核病菌到獲獎等了23年;發現宇宙射線的赫斯,等待25年才獲獎;貝斯久等29年,於1967年獲得了物理學獎。相比之下,佛里斯更慘,等待了半個多世紀:1919年就發現了蜜蜂跳圓圈舞,1925年發現跳搖尾舞,直到1973年才獲得諾貝爾獎;早在1931年,「熱力學第四定理」的發現者拉路斯就發表了論文,但是直到40年代才被人接受。37年後即1968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才授予他化學獎;1911年勞斯就公布了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偉大發現,但是一直沒有引起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關注。導致勞斯直到85歲才獲獎。
蘭德斯坦,23歲獲得博士學位,33歲發現了人類的ABO血型,那是1901年。直到1930年,即29年後,諾貝爾獎委員會才將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蘭德斯坦,此時他已經62歲。波恩早在28年前就發表了獲獎論文(關於波函數的統計分析)。當他獲獎時激動地說了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壓倒多數的物理學家都承認我的波函數統計分析,但是也有不承認的,諸如像普郎克、愛因斯坦、薛定鍔等著名科學家,因此,我的這項研究成果足足等待了28年才獲得諾貝爾獎。」為了迴避科學家之間的爭論,諾貝爾獎委員會採取了延遲授獎的辦法。1946年化學獎得主薩姆納、1953年化學獎得主赫爾曼、1970年物理學獎得主阿爾芬等等都為此經歷了超長的等待期。
影響我們生活的諾貝爾獎
-1913年荷蘭實驗物理學家昂內斯,他在1908年首次發現低溫條件下的某些金屬有超導現象,並由此開拓了低溫物理學和超導物理學這些新的物理分支,從而獲得當年的物理學獎。
-1921年1910年,索迪最先提出了同位素概念,次年他又提出了同位素假說,即同一種化學元素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變種存在可能是元素存在的普遍現象。索迪還在實驗中獨立發現過一些元素的40多種同位素。這樣,他就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23年糖尿病也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頑症。1922年,蘇格蘭生理學家麥克勞德和加拿大醫葯學家班廷,同時發表了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論文。這一消息立即在西方醫學界引起巨大轟動。在此之前,他們兩人都已經過一系列中間實驗,用他們所提取的胰島素在控製糖尿病的病情方面取得成功。這樣,他們兩人也就共同分享了192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1930年印度實驗物理學家拉曼發現可見光的類似於康普頓效應的「拉曼效應」。他因此獲得1930年的物理學獎,也因此成為第一個獲得這一獎項的亞洲人。
-1934年美國核化學家尤里是以核化學成果獲獎的另一位著名的核化學家。1931年,尤里首先發現一氫的同位素重氫。重氫就是氘,而氘的氧化物也就是重水。重氫的發現對於核裂變反應和氫核聚變反應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於鈾核裂變而言,重水可做鈾核裂變的減速劑。對於氫核聚變而言,氘又是可用作熱核反應的重要能源。正是由於重氫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技術意義,尤里也就獲得了193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35年1932年,盧琴福的學生和助手查德威克在實驗中發現了穿透力很強的中性粒子,中子的發現,一方面打開了人類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的大門,另一方面又為人類進一步進行人工核反應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實驗手段。查德威克也就因此獲得1935年的物理學獎。
-1938年義大利實驗物理學家費米在羅馬大學改用中子進行人工核反應。當他用中子對當時已知的92種元素逐一進行轟擊實驗時,不但發現了許多元素的同位素,而且發現了著名的慢中子效應,即經過石蠟減速之後的慢中子更能引起人工核反應。正是由於這一重大實驗發現,費米獲得193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為後來核能技術的開發奠定了初步的技術基礎。
-1939年美國的勞倫斯,在1932年設計並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迴旋加速器。這種加速器既可用於核物理實驗,也可用於早期的粒子物理實驗,他因此單獨獲得了193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9年1935年,多馬克發表了有關葯物的實驗報告之後,立即引起了一系列磺胺類葯物的發明。這樣,磺胺類葯物就成為人類征服鏈球菌感染的各類疾病的有效葯物。1939年,由美、法、英等國醫學家提名,多馬克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當多馬克回信表示願意受獎時,希特勒的蓋世太保卻逮捕了他。這樣使得多馬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前往斯德哥爾摩正式領獎。
-1945年在磺胺類葯物發明之前,青黴素早已在1928年由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1938年,牛津大學的病理學家弗洛里和病理化學家錢恩等人合作進行青黴素的開發研究,終於在1940年研製成功最初的青黴素製品。在經過一系列的動物中間實驗之後,證明青黴素對葡萄球菌、鏈球菌等細菌感染的疾病確實具有特殊療效。1941年,青黴素投入臨床使用獲得成功,1943年實現工業化生產。
1945年,諾貝爾基金會把當年的醫學獎授給了發現青黴素的三位元勛: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他們三人作為生命衛士所建樹的偉大功勛,將永遠是一座立於全人類心中的巍峨豐碑。
-1952年除了青黴素三元勛之外,另一位被人們永遠懷念的抗菌素元勛是發現鏈黴素的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斯曼。1939年,瓦克斯曼從土壤中發現了一種鏈絲菌。經過實驗研究,他發現鏈絲菌對於結核桿菌具有強有力的抑制和殺傷作用。結核桿菌是引起肺結核等疾病的病菌,而當時已投入臨床使用的青黴素對結核桿菌不起作用。這樣,鏈黴素的發現與發明,便成了治療結核的有效抗菌素,瓦克斯曼也因此獲得195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54年1948年,美國醫學家恩德斯與他的兩名助手韋勒和羅賓斯合作,成功地發明了在試管內培養小兒麻痹症病毒的簡易方法。正是以恩德斯等人的方法為基礎,美國病毒學家索爾克和薩賓先後培養出了預防小兒麻痹症的「索爾克疫苗」和「薩賓疫苗」。自此之後,人類才算走出了小兒麻痹症的陰影。為了表彰恩德斯、韋勒和羅賓斯所作的開拓性貢獻,1954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授給了他們三人。
8. 英國有多少個諾貝爾獎得主
一共有十三個人。
1、1907年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
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像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2、1923年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
1923年作品《麗達與天鵝》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3、1925年喬治·蕭伯納(1856~1950)愛爾蘭戲劇家。獲獎理由: 「由於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諷刺,常涵蘊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
4、1932年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英國小說家、劇作家。
1932年作品《有產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為其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爾賽世家》中達到高峰」。
5、1948年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詩人、劇作家、批評家。
1948年作品《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對於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6、1950年 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數學家、哲學家。
1950年作品《哲學—數學—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7、1953年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曾任英國首相。
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戰爭》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於他在描述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於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8、1981年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1994)英國德語作家。獲獎理由:「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
9、1983年威廉·戈爾丁(1911~1994)英國作家。
1983年作品《蠅王·金字塔》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
10、1995年希尼(1939~)愛爾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門》、《在外過冬》、《北方》、《野外作業》、《苦路島》、《山楂燈》、《幻覺》等。
199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奇跡。」
11、2001年 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
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12、2005年哈羅德·品特(1930~2008),猶太人。
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13、2007年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國女作家,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