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萊國際化妝品
① 蝸牛化妝品升級版五件套。
一枝春升級版蝸牛原素 嫩白雪肌蝸牛原素五件套禮品5件套正品批發 品牌:五件套... 專櫃正品批發 蝸牛雪顏系列化妝品套裝五件套面部護理護膚品套裝 品牌:丹萊
② 哪裡有高中中國 世界近現在史事件的時間表嗎
世界近代史復習
期末復習教案:世界近代史復習 (4課時)
一、世界近代史知識體系(一)科技革命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手工工場時代(16-18世紀):工業化的准備階段
(1)世界近代史始於16世紀
以16世紀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根據的是生產力標准。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資本主義時期的歷史。雖然早在14和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但是資本主義到16世紀才形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諸如新航路的開辟及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宗教改革的興起尼德蘭革命等,都是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體表現。再者,正是從16世紀開始,世界才改變各個國家和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開始聯為一個整體。
(2)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手工工場時代經濟發展中的主流
首先從農業看,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封建制度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開始動搖。英、法的農奴制在14、15世紀已經瓦解,貨幣地租盛行,農業商品化進程加快,都是其具體表現。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發展起來。英國出現圈地運動,租地資本家辦起的牧場和農場,成為典型的農業資本主義經濟。法國的富農經濟則是一種小農式的資本主義經濟。普魯士的容克農庄也成為有著濃重色彩的資本主義農場。
16-18世紀,手工工場在西歐有了迅速的發展。英國的呢絨業最為典型。海外貿易長足進步,海外貿易壟斷公司(如東印度公司)陸續建立。18世紀,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這一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尚未完全分開。商業資本控制著工業,金融資本佔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兩大特點。
2.蒸汽時代(19世紀初至六七十年代):工業資本主義時期,工業化的開始
(1)英國工業革命及其擴展
工業革命是工業化的起點,是從工場手工業向工廠大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它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使人類開始脫離長久以來的傳統農業社會、萬向工業化、技術化、城市化的工業社會。英國是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始於18世紀60年代。19世紀初擴展到法國、美國,隨後是德國、俄國、日本。而各國工業革命主要是*從英國引進機器進行的。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成為「世界工廠」。
(2)工業革命的後果和影響
工業革命促成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對社會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①以農業和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農業文明)向以工業和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工業文明)轉變;②形成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③出現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業資產階級將成為新的執政者;④出現工人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潮流;⑤殖民擴張加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至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
3.進入電氣時代(1870年至20世紀初):工業化的完成,資本主義高速發展
(1)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現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它將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推進到電氣時代。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另兩大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改變了先進工業國的產業結構,使它們開始由以輕工業為主導演進到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大國,實現了工業化。
(2)壟斷組織的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驚人發展,汽車、電力、石油化工等新興工業中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求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適應,於是壟斷組織(超大規模企業或大型企業群)應運而生,適應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壟斷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業大國就是有力證明。
(3)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與不平衡性
1870年以後的三四十年是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但各國發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對緩慢,俄、日自身比發展迅速、橫向比相對落後。20世紀初,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生產率為主要競爭手段、以壟斷為組織形式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形成。
(二)世界資本主義政治的演變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16-18世紀)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指的是在手工工場時代發生的革命,主要有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客觀使命是推翻封建制度,解決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和確立治國基本原則的問題。在革命期間,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貴族是領導者,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經過革命誕生了荷、英、美、法四個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北美少數國家開始確立。但這一時期封建勢力仍然非常強大,拿破崙帝國滅亡和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就說明了這一點
(2)法、俄、普、奧諸國的改革
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化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改革。改革是由原統治者推行的,以富國強兵目的,如法國路易十四改革、俄國彼得一世改革、普魯士及奧地利的改革。這些改革的共同內容是加強中央集權,推動重商主義政策。在手工工場時代,雖然還沒有哪一個國家通過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資本主義的轉變,但上述改革無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資本主義演變的早期形態。
2.19世紀20-70年代的改革與革命
(1)概況
在工業革命推動和法國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紀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主要有:
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如希臘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1832年英國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等。
②1848年歐洲革命:它典型地反映了工業革命後的特點,革命的任務不像早期那樣只是反對封建制度,而是還要反對手工工場時代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上層建築。在革命規模最大、取得成就也最大的法國,就完全是為了推翻金融資產階級的統治。另外,民族主義因素在這次革命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德意志、義大利革命都以爭取國家統一為主要任務,東南歐的革命則屬於民族獨立運動。
③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又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④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德、意的統一,基本上是以王朝戰爭的方式完成的。統一之前,義大利的撒丁王國已經由改革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德意志的普魯士也是如此。統一後,這兩個邦國的制度也分別擴展到全義大利和全德意志。統一的完成標志著兩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⑤俄、日的改革:俄國通過廢除農奴制改革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日本發生倒幕戰爭和明治維新,過渡到了資本主義。
(2)結果
通過19世紀的改革和革命、俄、日、德、意一系列國家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法、美等原有資本主義國家也變革了不適應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上層建築,70年代初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確立。與封建主義勢力相比,資本主義勢力已佔據了明顯的優勢。
3.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基本定型(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兩種政治模式及其成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各主要發達國家跨進了工業社會。工業的大發展和壟斷集團的形成改變著社會階級結構,分化組合成各種利益群體,人的素質、公民意識明顯提高。因此,國家的協調職能加強,在政治上必須推行更加民主化的政策。於是公民參與、政黨政治、議會民主、自由競選、勝者掌權這樣一種政治上的模式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成型了。但是,從美、德、英、法、俄、日這6個當時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來看,形成政治民主化模式的,只有美、英、法3國,而德、俄、日3國則採取了專制主義的手段來協調社會矛盾和穩定政局。之所以造成這種不同,原因是美、英、法都是經由資產階級革命而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對舊制度、舊傳統的沖擊和改造較為徹底;而德、俄、日都是經由改革進入近代社會的,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並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2)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的形成
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後,由於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必然改變主要大國間實力的對比,從而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在這一背景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以德國為核心的同盟國和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其擴軍備戰,終於把人類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三)民族解放運動與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
1.民族解放運動
(1)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洲出現民族獨立運動高潮;美國與拉美結局不同。
(2)19世紀中期,亞洲出現革命風暴:仍屬於舊式的農民戰爭。
(3)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發展不平衡,亞洲、拉美出現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中中國與墨西哥成果突出),印度出現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運動,而非洲仍多屬於舊式的武裝斗爭。
2.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
(1)19世紀中期社會主義運動成為歷史潮流:①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②第一國際與巴黎公社。
(2)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的社會主義運動:①特點是以經濟斗爭、合法斗爭為主,組織性大為加強;②布爾什維克黨成立和列寧主義誕生是突出成果。
(四)國際關系的演變
1. 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立(16世紀-18世紀中期)
(1)焦點:西歐國家爭奪殖民霸權。
(2)表現: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三次英荷戰爭(1652-1674)打敗荷蘭,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打敗法國,18世紀中期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2. 維也納體系與英國霸權地位的鞏固(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
(1)拿破崙與反法同盟的戰爭:法國的崛起威脅英國霸權,從18世紀末起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倉帝國覆亡,法國喪失歐洲霸主地位。
(2)維也納體系:拿破崙帝國覆亡後,由英、俄、普、奧操縱,按歐洲均勢原則與維持歐洲封建統治的宗旨而建立。其瓦解是必然的(潛伏三大矛盾,逆流難持久),經過希臘獨立、法國七月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而瓦解。
3. 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
(1)普法戰爭(1870-1871):普魯士打敗法國,統一的德國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2)兩次局部性的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1898)、日俄戰爭(1904-1905)。
(3)第一次世界大戰(1814-1918):在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的斗爭中,法德、俄奧、英德矛盾尖銳,形成三國同盟(1882)和三國協約(1907)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二、世界近代史重點難點分析(一)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結構
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結構可以這樣表述: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支撐這一核心的有兩個基本點,那就是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和資本主義的工業化。 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資本主義工業化則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典型的表現,最具代表性的潮流。世界近代史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這兩個相互關聯的基本的支撐點以及它們的輻射和影響構成的。
資本主義要發展,必須要清除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列寧的一段論述對我們認識這一問題很有啟發意義。列寧說:「資產階級革命面前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掃除、摒棄並破壞舊社會的一切桎梏。任何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是完成了它所應做的一切:它加強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的話是針對資產階級革命而言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就是清除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翻開世界近代史教材,資產階級革命可以說佔去了內容的一大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准備,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1870年法國「9月4日革命」、美國內戰等都是典型的標準的資產階級革命;還有以民族解放戰爭形式表現出來的資產階級革命,如美國獨立戰爭、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等;也還有以改革或維新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如1824―1867年的英國議會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等;更有以民族統一戰爭形式表現出來的,如德意志的統一、義大利的統一等等。不管它們以什麼樣的形式來表現(這是由不同的國情決定的),也不論它們的主動性和被動性,有一點是不容否認的,那就是他們均不同程度地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清除了障礙,開辟了道路,營造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空間,創造了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條件。
縱向來說,資產階級革命並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列寧說得好,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就是指:「資產階級革命歷史任務的解決……也就是能夠產生資產階級革命的這個基礎的本身的消滅,資產階級革命的整個周期的完成。」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從1789年開始的,一直到1875年(甚至可以說直到1879年)才完成,至於其間法國的「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1870年的「9月4日革命」等都只能算是整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浪潮。美國情況也是如此。它是經歷了美國獨立戰爭、1812年戰爭、美國內戰、約翰遜的重建等四個大的浪潮才算真正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也就是說,從18世紀80年代末到19世紀70年代的法國歷史整體上就是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史;從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歷史整體上就是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發生的1824―1867年的改革同樣是在完成當年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能夠完成的任務。其它國家的歷史也都不同表現地具有這一特點。
世界近代史的另一個支撐點是資本主義工業化。工業化在世界近代史上的直接表現就是兩次工業革命以及它們對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推動和對世界各個方面的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18世紀後半期的英國,繼而擴展到法、美、德、俄等國。一方面,它極大地促進了這些國家自身的資本主義發展,促成了資本主義生產力乃至人類文明的質的飛躍;另一方面,工業革命的重要後果之一就是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與工人運動的發展。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德國的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均表明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種獨立的階級力量登上了世界歷史舞台。在工人運動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工人階級的革命理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高了國際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於是產生了第一國際以及在第一國際的影響和指導下發生的「巴黎公社」的偉大斗爭等。
工業革命對各國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使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在19世紀進入空前活躍並取得重大進展的高峰期,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領域都先後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為進一步的技術革新提供了條件,進而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並更加直接和明顯地改變著整個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工業的高速發展又促進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從而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壟斷組織的產生一方面加劇了各國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同時也迫使資產階級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社會經濟政策上採取一些必要的調整措施,以緩和階級矛盾。資本主義這種國家社會職能的作用,使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相對和平」狀態。另一方面,壟斷組織的產生推動資本主義列強去奪取更廣闊的原料市場和產品的銷售市場,加強殖民擴張,因而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這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納入到了資本主義體系,從而使整個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
二、世界近代史的「世界」發展邏輯
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的進程包括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個方面。縱向發展是指人類物質生產史上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橫向發展是指歷史由各個地區之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於發展成為一個整體。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發展邏輯就是世界由分散向整體的發展。
「地理大發現」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偉大的轉折,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此前,亞、歐、非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間還有美洲和澳洲的存在。但是,新航路開辟以後,世界上原來互相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商業資本的流通范圍和貿易地區迅速擴大,對外貿易量和商品種類急劇增加,商業的性質和經營方式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商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西歐商人資本的迅速發展;「價格革命」加強了資產階級的力量,削弱了貴族地主的勢力;繼新航路開辟而起的對海外地區的殖民掠奪推動了西歐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正如馬克思所說:「在16世紀和17世紀,由於地理上的發現而在商業上發生的並迅速促進了商人資本發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一個主要因素。世界市場的突然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歐洲各國竭力想佔有亞洲產品和美洲富源的競爭熱,殖民制度――所有這一切對打破生產的封建束縛起了重大的作用。」也正是基因於此,我們把「地理大發現」理解為世界加強地區間聯系,實現由分散向整體發展的第一步。
「地理大發現」開辟了東西方交通的新航路,密切了西歐與世界各個地區的經濟聯系,擴大了世界市場,對於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在地理發現過程中及以後,出現了一系列對美洲、亞洲、非洲人民的掠奪、殘殺、征服和奴役。由此開始的早期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是西歐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它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亞、非、美洲則在這一過程中淪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這一時期,進行殖民掠奪的主要國家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經過幾個世紀的爭奪,英國成為了殖民霸主。
更重要的是,西歐的殖民擴張給整個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改變。這種改變首先表現在人種的重新分布上。歐洲白人大量滲入南非和美洲。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歐洲白人的侵略和屠殺中大量死去,非洲黑人又被大量販賣到美洲。歐印混合種人、黑白混合種人隨之而生。這種人的跨洲流動,客觀上促進了整個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滲透。經濟上,則首先表現在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歐洲人把馬、牛、羊等家畜和小麥、大麥等農作物,以及橄欖、葡萄等水果帶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煙草、棉花等物種也開始流向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世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增強了,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繁榮的三角貿易可謂一個典型的佐證。從歐洲把甘蔗酒、布匹、槍支及金屬用具運往非洲,從非洲運奴隸到美洲,再從美洲運砂糖、煙草和白銀到歐洲。伴隨整個世界經濟聯系的增強,世界各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滲透也加強了,比如「西學東漸」、「東學西漸」之類。如此等等,大約到1760年前後,世界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較之「地理大發現」帶給人類的相互知悉,又踏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實現由分散向整體發展的第二步。
另一方面,西歐的海外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又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諸如為歐洲的工業品開拓了日益廣闊的市場,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更培養了發財的狂熱和惟利是圖的精神,等等。隨著這些條件的積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終於在18世紀60年代前後的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生產力,尤其是機器生產和工廠制度的大規模運行,使英國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英國的煤、鐵生產,棉紡織業和機器製造業都在這一時期取得了在世界上的絕對優勢。1850年,英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佔39%,在世界貿易額中佔22%。19世紀中葉,在歐美各國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大大落後於英國的情況下,英國便成為了「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的中心。英國成為世界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者,世界各國則在不同程度上成為英國的原料供應地。工業革命最終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分工。正如馬克思所說,「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當時的英國經濟史學家史丹萊•傑溫斯還就英國在國際分工中的這種巔峰地位有過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寫:「實質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們的自願的進貢者:北美和俄羅斯大平原是我們的穀物種植園;芝加哥和敖得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沿岸是我們的森林;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放牧著我們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則逐牧著我們的牛群;秘魯運給我們白銀,黃金則從南美和澳大利亞流到倫敦。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印度則把咖啡、茶葉和香料運到我們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國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沿岸各國是我們的果園。我們的棉田,長期以來都是分布在美國南方,而現在差不多擴展到地球上各個熱帶地區去了。」
這種國際分工體系的建立,標志著世界市場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人類歷史在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頂點的時候,第一次形成了通過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把各國的生產、流通、分配融為一體的世界經濟。這樣,由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和擴散所帶動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實質上標志著一個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佔主導地位的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了。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又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全球規模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加強了世界各國以國際分工為基礎,以國際貿易為紐帶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關系。正是因由於此,我們把19世紀中葉世界市場、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理解為世界加強地區間聯系,實現由分散向整體發展的第三步。
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迅速向全世界擴散。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在19世紀上半期完成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力真正確立起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絕對優勢。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也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確立起了它的政治統治地位。在此基礎上,19世紀中後期,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發生了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特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它使世界由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在這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本主義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世界金融資本剝削體系形成。帝國主義國家在爭奪世界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的殘酷斗爭中,把整個世界瓜分完畢,建立起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從而實現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於世界其餘地區和國家的統治,實現了西方列強對於世界上其餘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控制。但伴隨這一過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了,交通通訊業的發展使世界變小,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產品可以行銷於全球,一個地區發生的經濟危機也會很快波及或影響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的事件,都可以迅速傳遍全球各地,世界成為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資本主義經過4個世紀的艱難開拓,終於推動世界實現了由分散走向整體的第四步。從此,世界真正具有了「世界」性,世界歷史也才真正成為了「世界歷史」。
③ 丹萊蝸牛護膚品孕婦可以用嗎
這要看這種護膚品有沒有不含什麼不好的成分,也建議盡量少用各種化妝品,特別是注意有美白效果就不要用了,補水的化妝品如果必須用的話也可以用的,能不用就不用吧
④ 板鞋什麼牌子好
潮鞋的話選vans,國產的李寧不錯,便宜點的話選安踏貴人鳥這些,三葉草的貝殼頭也很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