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鞋子特點
㈠ 鞋子的發展歷史
鞋子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以來,鞋有履、靴、屐、鞳等稱謂。鞋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中國不僅是文明大國,鞋服等也有這源遠流長的文化!
上古時期的人類是沒有鞋子的,長期赤腳,腳底長出厚厚的繭子,痛覺自然沒有那麼敏感,後來隨著人類遷徙,生存環境改變,加上經常外出狩獵,腳部難免會有磕磕碰碰。聰明的古人為了保護雙腳,學會用動物的皮毛和植物根莖裹腳,既堅韌耐磨又可以禦寒保暖。
到了奴隸社會,草鞋慢慢流行起來。草鞋又被稱為「不借」鞋,因為草遍地都是,家家戶戶都可以采來編織,人人都有,用不著向別人去借,因此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革,獸皮加工處理後做成革靴,長靴高到腳踝以上,不僅保暖性強,而且便於行走,騎馬也很方便,成為軍用鞋的最佳選擇。
漢代布錦鞋慢慢流行起來,鞋底鞋幫分明,鞋尖上翹,魏晉時期的布錦鞋開始出現花紋,更具觀賞性。
魏晉時期木屐開始流行,木屐輕巧方便,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都可以穿,最原始的木屐是有五個洞,方便穿繩,後來謝玄發明了一種木屐有活動的齒輪,可以拆卸,無論是爬山還是走泥地都很方便,這種鞋後被稱為「謝公屐」。
隋唐時期出現了麻鞋,用粗麻繩編製鞋底,可以編織成各種形狀,通風耐磨,屬於涼鞋的一種。
宋遼時期皮鞋流行起來,女真族等入侵中原,所以鞋服都滲透著游牧民族草原文化,鞋頭高蹺,鞋底扁平,不少女性穿起來還有增高的作用,顯得更加苗條。
明清時期靴子普及,但是由於等級制度的關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奴隸和平民百姓多穿草鞋和麻線鞋,再稍微大點的官吏可以穿布錦鞋,而靴子則是官家獨有的標志!
清朝的鞋子可以說是變化無窮,鞋子有了薄底厚底和四季之分,夏用鍛錦冬用建絨,鞋面也有精美的圖案裝飾。男子穿的鞋比較單調,主要以黑藍青等暗色為主,女子的鞋就比較精美了,有的鞋底使用木頭製作從一寸到五寸高度不等,有點像現在的高跟鞋,很多富家小姐還會在鞋子上鑲上寶石,氣質瞬間提了一個等級。
漢人近千年一直有纏足的習慣,以腳小為美,南唐時期,李後主令宮女纏足成弓狀在蓮花台上跳舞,所以稱之為「三寸金蓮」,後來延續的民間,婦女為了所謂的「美」,不惜代價,忍著疼痛掰折自己的腳骨,由於手段殘忍一直被稱為「陋習」。
後來滿族入關後,接受不了纏足的習俗,滿族女人又喜歡穿旗袍,行走不方便。於是就在鞋底加了一層高底,猶如花瓶一般,所以就叫「花瓶底鞋」又稱為「馬蹄鞋」。這種鞋走起路來會發出咯噔咯噔的響聲,蛇蟲聞聲便會躲開,所以又稱為「驅蟲鞋」。厚厚的鞋底使女子身高大增,鞋子的造型使穿鞋者走路幅度大增,走起路來婀娜多姿,甚是美妙!
㈡ 六七十年代有什麼不能忘記的好東西,比如布料,鞋子等……
奶油冰棍,一毛錢3根,純真奶粉和白砂糖製作,山海關汽水,玻璃彈珠等等
㈢ 中國五六十年代的服飾特點
中國五六十年代的服飾特點是: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著裝上強化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著裝風格呈現出樸素節儉和實用、統一的特徵。這一方面與經濟水平的落後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集體政治意識的反映。民主、艱苦奮斗和集體主義等時代精神在服裝上的體現是簡朴和實用。
中國五六十年代,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人們追求列寧裝,意味著對革命工作的狂熱,勞動美、心靈美為社會所認同。女裝流行代表是儉朴的布拉吉連衣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
列寧裝的普及率最高,年齡適應性最廣,開始列寧裝本是男裝上衣,在中國卻演變出女裝,並成為與中山裝齊名的革命「時裝」。這一男性政治領袖的著裝,攜帶著革命的政治意識,悄悄接近並包裹了女性的身體。
(3)七八十年代鞋子特點擴展閱讀:
列寧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本是男裝上衣,卻在當時的中國演變出女裝,並成為革命「時裝」。它的外觀是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鮮明特點,屬於中西合璧的產物。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個革命的進步的城市女性的恰當穿著不是旗袍,列寧裝這種沉穩厚重中性化的女裝統領了建國初的服裝市場。
穿列寧裝、留短發是那時年輕女性的時髦打扮,看上去既樸素干練又英姿颯爽。列寧裝或多或少帶有裝飾性元素——雙排紐扣和大翻領,腰帶的作用有助於女性身體線條的凸現。
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列寧裝在廣大的解放區的女同志中間就十分流行。
這款服裝後來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穿「列寧裝」、留短發是那時年輕女性的時髦打扮,看上去樸素干練、英姿颯爽。
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君、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田桂英,都曾是「列寧裝」的模特,勞模的示範,帶動了時代的風尚潮流。
直至中國與蘇聯交惡,列寧裝方逐漸退潮,為春秋兩用衫和軍便服所取代。
㈣ 鞋的歷史
鞋的產生與自然環境、人類的智慧密不可分。遠古時代,土地的高低不平,氣候的嚴寒酷暑,人類本能地要保護自己的雙腳,於是就出現了鞋:簡單包紮腳的獸皮,樹葉,便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古人類保存下來的文獻,仍能給我們提供一部精彩的鞋史。
外國歷史上的鞋;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1750年,馬薩諸塞州的利恩建了一個製鞋廠,使當地的製鞋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那裡工人不再是獨立的做鞋,鞋的每個製作環節都由一個受過訓練的專人負責。生產線開始形成。 起初的鞋仍然是訂做的,但為了使工人在淡季有事可干,鞋坊老闆開始做沒有預訂的鞋。這些鞋被稱作待售鞋,擺在當地商店的櫥窗里。哈維兩兄弟早期是用馬車裝待售鞋,到附近的地方兜售。
在1793年,他們在波士頓開辦了第一家鞋業零售店,每逢周三和周六齣售成品鞋。 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發明家們一直致力於縫紉機的改進。直到1790年,第一台專用於皮革加工的縫紉機才由一個名叫托馬斯·聖特的英國人改造出來。它差不多隻是一個垂直向上可在皮革上打孔的錐子。 英國的馬克.布朗勒爵士曾任紐約港的總工程師,他發明了一種壓力機,可用金屬針把鞋幫與鞋底縫起來。為了在英國反拿破崙的戰爭中盡職,在傷殘軍人的幫助下,布朗勒一天生產400雙鞋子。戰爭結束以後,英國的製鞋工業又回到了手工操作的方式。
1810年,美國出現了類似的機器。與此同時,兩個名叫井格布勒和約利勒爾的法國人也在巴黎製造這種機器。 一位名叫布勒西的德國斯圖加特的製鞋人嘗試過用螺釘把鞋幫和鞋底連接起來。182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梅里馬克一個名叫納賽尼爾·涅奧拿多的人,使釘鞋機得以最後的完善。 大約在1812年,馬薩諸塞州沙頓的托馬斯·布蘭查得,把一部制槍托用的車床改成了用來雕刻鞋楦的機器,鞋楦是一個製成鞋狀的木模,鞋就是在它上面拼裝的。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還是在新英格蘭,鞋匠們開始藉助模具來裁剪鞋幫,而不再依靠個人的裁剪技能。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滾軋機在皮革壓縮方面的應用,便於鞋幫後跟加固後部成型。 英國人仍繼續手工製鞋,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迫於經濟的需要轉入機器生產。這時他們才發現所有的專利權都屬於美國人,他們不得不租用美國人的機器,並支付專利權使用費。但這也使英格蘭保留了很強的手工製鞋的傳統。
1846年,馬薩諸塞州斯賓塞的艾利斯·豪維把一台縫紉機登記了專利。該機不僅可以縫合布料,而且可以用蠟線來縫合皮革。三年後,美國發明家伊沙克·M·辛格在波士頓發明了帶踏板的縫紉機。
1858年,利曼·B·布萊克發明出可以把鞋底和鞋幫縫合起來的機器。兩年後,一位名叫麥克的紳士對該機器進行了完善。以後的21年當中,布萊克和麥克強手聯合壟斷了機製鞋行業。在義大利,手工製鞋的傳統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而在法國,預訂鞋的設計與生產規模不大的時裝業緊密地結合到一起。 巴黎的時裝業是由一個名叫查爾斯·弗里德里克·伍斯的英國人創立的,1858年他在巴黎的得·拉佩斯大街7號開辦了一家時裝店。他第一個於每一季推出一批服裝,並叫年輕姑娘來當模特。作為時裝界崛起的第一人,他還第一個建立了設計服裝的體系,設計出來的服裝可以在巴黎的工廠里批量生產,並銷往全世界。 奧地利駐法大使夫人保琳·得·麥特里奇公主穿了他的一件衣服去參加了拿破崙三世的宮廷舞會,這給了他第一個大好機會。很快拿破崙三世的妻子約瑟尼皇後和宮廷里的其他貴婦開始穿伍斯的衣服。他設計了第二帝國時期的豪華襯裙並在背後加上了腰墊,使之成為了十九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婦女的標准服裝。伍斯主導著人們的著裝品位,在1895年去世之前,他已在為歐洲所有的皇室製作服裝。有的服裝甚至沒有加標簽就給秘密地送到維多利亞女王的宮廷裡面去。 伍斯死後,生意由他的兩個兒子蓋斯頓和讓·菲力浦接管。他們很快意識到時裝正在飛速變化,1900年,為了趕上不斷變化的時裝品味,他們請來了當時只有21歲的設計師保羅·波樂斯。波樂斯的前衛服裝很快就出現在當時的名流顯貴身上。在為伍斯兄弟幹了四年以後,他離開他們,另起爐灶。那時,一些其他的時裝店---帕奎、舍路特、道舍特---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伍斯兄弟商店的周圍和鄰近的文多姆廣場上,巴黎成了世界時裝業的中心。 大多數製鞋人默默無聞地為時裝店工作,但少數人開始成為知名的鞋業設計師。
穿著波樂斯或帕奎服裝的時髦女性,一定穿著利謝里大街的查百里或得·拉·古朗基·巴特利爾大街的費里所設計的鞋。 帕拉帝斯·波森勒爾大街的皮樂特是這些設計師中最能追趕潮流的一個。他出生於1817年,是一個鄉村鞋匠的兒子,從父親那裡學會了製鞋的技術。1855年,他到了巴黎,並憑借伍斯兄弟在時裝業買主中贏得了名聲,這主要得益於他所設計的鞋後跟,它要比當時流行的路易後跟更瘦、更直。皮勒特退休以後,他的兒子接管了生意。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皮勒特的鞋都以高貴典雅而著稱。
當皮勒特在倫敦和巴黎的鞋店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顧客的時候,另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巴黎開始工作的著名鞋業設計師只贏得了20名顧客。他的名字叫皮托·嚴特尼,自稱是「世界上要價最高的設計師」。這保證了他有一個獨有的客戶群。他的鞋現在陳列在紐約市藝術博物館。 繼嚴特尼之後,安得·佩魯吉是又一個來自萊斯的年輕設計師。他的製鞋技藝是跟他義大利的父親學的。佩魯吉是被波勒特帶來巴黎的,在許多時裝公司干過事。他設計的鞋現在在法國諾曼的得·拉·肖緒博物館陳列著的數量達兩千隻。
薩爾瓦多·費拉加莫,年輕的義大利鞋匠,1914年移民到波士頓以後,他把手工製作女鞋的技藝帶回了美國。由於對美國機器製鞋的方法深感失望,他搬到了加利福尼亞,成為了一名道具製作人,同時為電影界人士手工製鞋。很快電影明星就開始購買他的鞋了。在他1927年回到義大利以後,那幫明星仍然是他的忠實顧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開發出以軟木作底的鞋,流行了十多年。他死後,他的代表作還曾在世界巡迴展出。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一個名叫戴維·艾文斯的年輕英國人在費拉加莫之後來到了美國西海岸,成了好萊塢明星們的鞋設計師。他還為包括比爾·布拉斯和奧斯卡·得·拉·倫塔在內的紐約最著名的時裝設計師設計過皮鞋。同時,富有傳奇色彩的羅傑·維爾去巴黎為克里絲琴·戴爾工作,在那裡因設計出了細高跟女鞋而出名。他的富有創意的作品也是全世界的藝術博物館獵取的目標。
現在歐美出現了新的一代鞋業設計師,盡管還沒有博物館留意他們,但其作品已經受到顧客和時裝設計師們的青睞。馬羅·布拉尼克、瓊·哈爾佩恩、莫得·弗里讓、貝斯和荷伯特·列文、安得·費思特、簡·簡森、帕特里克·科克斯和克里絲琴·盧伯斯的作品更有靈感,可以說,他們的作品將來某一天也會與他們那些知名前輩的作品享有同樣的地位。他們的鞋將被作為藝術品來欣賞,而不只是腳的保護物。
作品《鞋》31×14.5CM,採用青田封門凍石雕刻,作品構思獨特,巧妙運用其俏色,作者以生活中平凡的一個鞋,刻畫出反映了人生經歷的曲折,在平淡中更凸顯人性化的生活閱歷。路在腳下,這鞋曾經踏遍萬里崎嶇、這鞋曾為事業的成功走南闖北、這鞋永遠使人難忘,是它陪伴我們走向了成功之路
中國歷史上的鞋;
有底、幫,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足部穿著物。鞋的製作包括鞋設計、材料選擇、加工成型等過程。
沿革 鞋的歷史悠久。在中國,鞋的形象最早見於氏族社會時期的彩陶。現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一雙用皮縫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屨、舄、
㈤ 六、七、八十年代的人都有什麼性格特點啊,再幫忙分析一下,謝謝了!!
六、七、八十年代的人的性格,和我們現在的性格是一樣的,都是各種各樣的性格,是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六、七、八十年代的人也有內向的人,也有外向的人,也有保守的人,也有開放的人.有好脾氣的人,也有壞脾氣的人.
如果按總體來說,六十年代出來的人吃過苦,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過過一般窮日子,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學習和就業壓力比較大
㈥ 鞋子的發展
鞋子的發展歷史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1750年,馬薩諸塞州的利恩建了一個製鞋廠,使當地的製鞋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那裡工人不再是獨立的做鞋,鞋的每個製作環節都由一個受過訓練的專人負責。生產線開始形成。 起初的鞋仍然是訂做的,但為了使工人在淡季有事可干,鞋坊老闆開始做沒有預訂的鞋。這些鞋被稱作待售鞋,擺在當地商店的櫥窗里。哈維兩兄弟早期是用馬車裝待售鞋,到附近的地方兜售。
在1793年,他們在波士頓開辦了第一家鞋業零售店,每逢周三和周六齣售成品鞋。 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發明家們一直致力於縫紉機的改進。直到1790年,第一台專用於皮革加工的縫紉機才由一個名叫托馬斯·聖特的英國人改造出來。它差不多隻是一個垂直向上可在皮革上打孔的錐子。 英國的馬克.布朗勒爵士曾任紐約港的總工程師,他發明了一種壓力機,可用金屬針把鞋幫與鞋底縫起來。為了在英國反拿破崙的戰爭中盡職,在傷殘軍人的幫助下,布朗勒一天生產400雙鞋子。戰爭結束以後,英國的製鞋工業又回到了手工操作的方式。
1810年,美國出現了類似的機器。與此同時,兩個名叫井格布勒和約利勒爾的法國人也在巴黎製造這種機器。 一位名叫布勒西的德國斯圖加特的製鞋人嘗試過用螺釘把鞋幫和鞋底連接起來。182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梅里馬克一個名叫納賽尼爾·涅奧拿多的人,使釘鞋機得以最後的完善。 大約在1812年,馬薩諸塞州沙頓的托馬斯·布蘭查得,把一部制槍托用的車床改成了用來雕刻鞋楦的機器,鞋楦是一個製成鞋狀的木模,鞋就是在它上面拼裝的。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還是在新英格蘭,鞋匠們開始藉助模具來裁剪鞋幫,而不再依靠個人的裁剪技能。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滾軋機在皮革壓縮方面的應用,便於鞋幫後跟加固後部成型。 英國人仍繼續手工製鞋,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迫於經濟的需要轉入機器生產。這時他們才發現所有的專利權都屬於美國人,他們不得不租用美國人的機器,並支付專利權使用費。但這也使英格蘭保留了很強的手工製鞋的傳統。
1846年,馬薩諸塞州斯賓塞的艾利斯·豪維把一台縫紉機登記了專利。該機不僅可以縫合布料,而且可以用蠟線來縫合皮革。三年後,美國發明家伊沙克·M·辛格在波士頓發明了帶踏板的縫紉機。
1858年,利曼·B·布萊克發明出可以把鞋底和鞋幫縫合起來的機器。兩年後,一位名叫麥克的紳士對該機器進行了完善。以後的21年當中,布萊克和麥克強手聯合壟斷了機製鞋行業。在義大利,手工製鞋的傳統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而在法國,預訂鞋的設計與生產規模不大的時裝業緊密地結合到一起。 巴黎的時裝業是由一個名叫查爾斯·弗里德里克·伍斯的英國人創立的,1858年他在巴黎的得·拉佩斯大街7號開辦了一家時裝店。他第一個於每一季推出一批服裝,並叫年輕姑娘來當模特。作為時裝界崛起的第一人,他還第一個建立了設計服裝的體系,設計出來的服裝可以在巴黎的工廠里批量生產,並銷往全世界。 奧地利駐法大使夫人保琳·得·麥特里奇公主穿了他的一件衣服去參加了拿破崙三世的宮廷舞會,這給了他第一個大好機會。很快拿破崙三世的妻子約瑟尼皇後和宮廷里的其他貴婦開始穿伍斯的衣服。他設計了第二帝國時期的豪華襯裙並在背後加上了腰墊,使之成為了十九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婦女的標准服裝。伍斯主導著人們的著裝品位,在1895年去世之前,他已在為歐洲所有的皇室製作服裝。有的服裝甚至沒有加標簽就給秘密地送到維多利亞女王的宮廷裡面去。 伍斯死後,生意由他的兩個兒子蓋斯頓和讓·菲力浦接管。他們很快意識到時裝正在飛速變化,1900年,為了趕上不斷變化的時裝品味,他們請來了當時只有21歲的設計師保羅·波樂斯。波樂斯的前衛服裝很快就出現在當時的名流顯貴身上。在為伍斯兄弟幹了四年以後,他離開他們,另起爐灶。那時,一些其他的時裝店---帕奎、舍路特、道舍特---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伍斯兄弟商店的周圍和鄰近的文多姆廣場上,巴黎成了世界時裝業的中心。 大多數製鞋人默默無聞地為時裝店工作,但少數人開始成為知名的鞋業設計師。
穿著波樂斯或帕奎服裝的時髦女性,一定穿著利謝里大街的查百里或得·拉·古朗基·巴特利爾大街的費里所設計的鞋。 帕拉帝斯·波森勒爾大街的皮樂特是這些設計師中最能追趕潮流的一個。他出生於1817年,是一個鄉村鞋匠的兒子,從父親那裡學會了製鞋的技術。1855年,他到了巴黎,並憑借伍斯兄弟在時裝業買主中贏得了名聲,這主要得益於他所設計的鞋後跟,它要比當時流行的路易後跟更瘦、更直。皮勒特退休以後,他的兒子接管了生意。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皮勒特的鞋都以高貴典雅而著稱。 當皮勒特在倫敦和巴黎的鞋店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顧客的時候,另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巴黎開始工作的著名鞋業設計師只贏得了20名顧客。他的名字叫皮托·嚴特尼,自稱是「世界上要價最高的設計師」。這保證了他有一個獨有的客戶群。他的鞋現在陳列在紐約市藝術博物館。 繼嚴特尼之後,安得·佩魯吉是又一個來自萊斯的年輕設計師。他的製鞋技藝是跟他義大利的父親學的。佩魯吉是被波勒特帶來巴黎的,在許多時裝公司干過事。他設計的鞋現在在法國諾曼的得·拉·肖緒博物館陳列著的數量達兩千隻。 薩爾瓦多·費拉加莫,年輕的義大利鞋匠,1914年移民到波士頓以後,他把手工製作女鞋的技藝帶回了美國。由於對美國機器製鞋的方法深感失望,他搬到了加利福利亞,成為了一名道具製作人,同時為電影界人士手工製鞋。很快電影明星就開始購買他的鞋了。在他1927年回到義大利以後,那幫明星仍然是他的忠實顧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開發出以軟木作底的鞋,流行了十多年。他死後,他的代表作還曾在世界巡迴展出。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一個名叫戴維·艾文斯的年輕英國人在費拉加莫之後來到了美國西海岸,成了好萊塢明星們的鞋設計師。他還為包括比爾·布拉斯和奧斯卡·得·拉·倫塔在內的紐約最著名的時裝設計師設計過皮鞋。同時,富有傳奇色彩的羅傑·維爾去巴黎為克里絲琴·戴爾工作,在那裡因設計出了細高跟女鞋而出名。他的富有創意的作品也是全世界的藝術博物館獵取的目標。
現在歐美出現了新的一代鞋業設計師,盡管還沒有博物館留意他們,但其作品已經受到顧客和時裝設計師們的青睞。馬羅·布拉尼克、瓊·哈爾佩恩、莫得·弗里讓、貝斯和荷伯特·列文、安得·費思特、簡·簡森、帕特里克·科克斯和克里絲琴·盧伯斯的作品更有靈感,可以說,他們的作品將來某一天也會與他們那些知名前輩的作品享有同樣的地位。他們的鞋將被作為藝術品來欣賞,而不只是腳的保護物。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古時稱鞋為履。原始時期並沒有鞋的概念,人們採用獸皮包裹腳部便於採集狩獵等生產勞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利用皮革、絲、麻、草等材料製作鞋子。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製作鞋子,如漢代的青絲履、晉朝用絲線編織的鞋子、唐代的雲頭錦履,還有木製鞋——稱木屐。也有不同顏色,以紅色為上品,一般要與冕服搭配,是帝王參加大典活動時的必備服飾。
㈦ 七八十年代中國服裝流行特點
七八十年代蛤蟆鏡、長頭發、大鬢角、小鬍子、花格子襯衫、大喇叭褲是典型的小混混形象。
七八十年代服裝樣式越來越豐富,夾克衫、西裝、運動服是主流服裝。服裝流行樣式一個接著一個,從牛仔褲到文化衫、休閑裝、健美褲(踩蹬褲)、直筒褲、老闆褲、蘿卜褲、夾克衫、蝙蝠衫、皮大衣、西裝、晚禮服、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等紛至沓來,人們分辨著、追逐著、模仿著、新舊雜陳,花樣百出。
據說健美褲(踩蹬褲)喚醒了中國女性的審美和獨立意識,它一度泛濫於全國各個層面的女性身上,從學校的小女生到工廠的女工再到街道大媽,幾乎人人都有一條這樣的褲子。可後來再也沒人問津這種褲子。
㈧ 鞋子,年代比較老的,運動鞋,特徵是鞋下面有圓圓的凸起,以前很長見,現在好像很少見,知道種類的說一下
是不是叫身份釘子鞋的啊
㈨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人,各有什麼特徵啊
1、60年代:
20世紀60年代,指1960~1969年,在人們的記憶中,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也屬於集體的時代。單位發電影票,組織聯歡,街道組織打掃衛生,置辦年貨,貼上裝飾。許許多多的人,就結伴去購置年貨,大街上人頭攢動,個個笑容滿面的。
1967年的時候,裁員、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國家只讓生一個、國務院提出了「春節不放假」的政策,春節期間,各地公社,工廠紛紛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開創各種學習班,過「革命化的春節。
2、70年代:
過年了,吃肉要靠票、奶粉買不到。一家人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頭發梳得整整齊齊的,聚在影樓一起照一張合影。孩子們在弄堂里放著炮仗,年夜飯也從以前的素菜為主變成了有魚有肉的各樣菜式。
3、80年代:
改革開放初期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這十年,是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十年。1983年,中國中央電視台舉辦了 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 第一屆春晚的主持人: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
1984年,張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國心》把台灣流行音樂帶到了國內,一夜間,全國上下都認識了張明敏這位台灣歌手。八十年代,讀大學不要錢、讀小學不要錢、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這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過節的時候,人們紛紛上街采購大件。
4、90年代:
"90年代"是指一個世紀的最後十年,現在通常指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是信息化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互聯網開始普及,並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同時,蘇東劇變,兩極格局瓦解,世界變成了以美國一個超級大國,多個強國的"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趨勢發展。開始股份制、下海潮、氣功熱、特異功能熱、各種抽獎活動,股份制、下海潮、氣功熱、特異功能熱、各種抽獎活動。
(9)七八十年代鞋子特點擴展閱讀:
年代代表物:
70年代結婚之一縫紉機,70年代結婚之二飛鴿牌的28寸單車,70年代結婚之三上海牌石英錶。70年代人們的穿帶非常的單一化。
舉國上下是個沒有色彩的世界,就是"藍,綠,灰"三種基本顏色,山城奶粉可是小時候的名牌。修鞋、擦鞋在那個年代滿大街,向「鐵人」王進喜學習,背景中的宣傳海報,很有時代特色。
80年代結婚之一單門電冰箱,單缸洗衣機,黑白電視機。最早的是五牛牌香煙,學魯迅刻「早」字在桌子上的年代!紅岩」牌系列墨水曾紅極一時,陪伴不少人度過了求學和工作時光。
那時候人們對私家車沒什麼概念,但會以擁有大哥大為榮,農村家庭最值錢的電器手電筒,壓水井,壓出來的水涼爽甘甜,1981年,中國女排奪得第一個世界冠軍,隨後寫就五連冠的光榮!女排姑娘成為大眾偶像!
90年代的彩色電視機,摩托車,影碟機。一台三峽牌洗衣機,是一件招人羨慕又招人嫉妒的事。1957年起,有了計程車。1990年後,計程車奧拓車。那是一條紅色的「風景線」現在奧拓這個牌子仍在。摩托羅拉生產的BP機,小霸王游戲機充實了整個童年。
㈩ 鞋子的變遷歷史是什麼
鞋子的歷史相當久遠。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國出現了用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這種鞋子是人們為了農事方便而製造的,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拖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出現了「履」字,《詩經》里「糾糾葛屨,以屨霜」里的「屨」,就是一種用麻、葛編成的鞋。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鞋子這個家族變得越來越龐大,鞋的種類和款式也越來越多。縱觀鞋的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在炎炎夏日,涼鞋、拖鞋、草鞋是人們消暑納涼的「法寶」。
悠悠古事話涼鞋
涼鞋是人工製作的最古老的一種鞋具,人類最初製作涼鞋時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棕櫚、紙莎草或野草編結並用植物纖維做成環子,套在腳趾上。第二種形式的涼鞋是從經過處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塊,沿著邊在上面鑽孔,然後穿上一根皮帶,皮帶可像繩子一樣拉緊,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魯帕恰卡馬克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墳墓中發掘出這種最古老的涼鞋。
在埃及赫拉克勒波利斯這座「雄鷹之城」的廟宇中,發現了一張古老的有關涼鞋的圖畫,同時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證。這是一塊有5000年歷史的雕刻石板,石板刻畫的是納莫國王的日常行為。無論國王走到哪兒,都有一個僕人跟著他,手裡捧著國王的一雙花哨的涼鞋。這雙涼鞋也許代表著納莫國王的權力。
後來,埃及人發展了象形文字,在有關的記載中出現了「涼鞋」的象形字,形如一個橢圓加上兩條鞋帶。埃及國王圖坦卡蒙去世時,在隨葬物中,有距今已3000多年的精美涼鞋。其中一雙尖形尖頭涼鞋用鑲金製作,另
一雙則以紙莎草做成,腳踝處有皮扣帶,繪有一幅想像豐富的尼羅河風景圖案。
翻開歷史看拖鞋
最初的拖鞋以木製的居多,木製拖鞋也稱為「木屐」、「趿拉板兒」或「呱噠板兒」。「呱噠板兒」一般以質地堅硬的木板做成,多用帆布帶、革帶或塑料帶做腳襻。「呱噠板兒」最早盛行於我國南北朝時期,謝靈運曾經對其進行過改造,故也稱「謝公屐」。有句唐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說的就是這種木屐。《紅樓夢》里的多情公子賈寶玉經常穿的也是這種木質拖鞋。
20世紀50年代,第一雙塑料拖鞋在法國問世,是拖鞋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國則在1960年生產出塑料拖鞋。時至今日,塑料泡沫已成為製造拖鞋的主要材料。泡沫拖鞋廉價而且耐用,讓拖鞋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來,在崇尚自然和環保風氣推動下,以皮、木、竹、麥稈等天然材料製造的拖鞋,開始在我國大行其道。眼下的拖鞋更以涼爽、保健、安全、時髦為特點,涌現出空調拖鞋、沐浴拖鞋、沙灘拖鞋、保健拖鞋、時裝拖鞋、居室拖鞋等品類。
張果老發明草鞋
關於草鞋的起源,相傳古時有一窮老漢叫張果老,一年四季以砍柴為生。由於赤腳上山,雙腳經常被扎得鮮血淋淋。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稻草做鞋。開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腳,但散亂的稻草容易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後來,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細的草繩,一根根地纏在腳上,這樣雖好一些,但纏起和脫掉都費時間。此後,他又經過改進,把稻草編成有底有面的草鞋。
之後,草鞋以其固有的特色與內涵,塑造了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亦樹起了一道樸素而雅緻的風景線。上至宮廷顯赫,下至莽野獵館,都能「趾蹺為服」或「草履放豪希」,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必備品。
近代,最為人們所頌揚的莫過於「紅軍鞋」,它伴隨中國工農紅軍走過了長征中的千難萬險,走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走出了中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的進步,草鞋作為生活必需品已經成為了歷史,但「草鞋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的高貴品質,正是國家發展、壯大所需要的,也是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不可缺少的。
今夏涼鞋流行風
自然花草天真脫俗。伴隨今夏在服裝上運用花草印花的風潮,涼鞋也加入「栽培」花草的行列。在鞋面、鞋幫甚至鞋底上,印花都已經不算稀奇。設計師將絲絹做成的花朵布滿鞋面,點綴其上的水鑽讓整雙鞋子大放異彩。這樣的涼鞋,最適合同色系飄逸裙裝的搭配。
淑女風范優雅迷人。淑女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扮相,含蓄嫵媚是她們的特長。今年的時尚界,五彩繽紛的蝴蝶不只飛落在服裝、首飾上,也停在了涼鞋上。為了不使鞋的造型過於誇張,寫實的蝴蝶變成了寫意的蝴蝶,鞋幫上小小的蝴蝶結足以讓人增添幾分嬌俏的小女人味。三四厘米高的酒杯跟、優雅的圓頭設計將淑女氣質一展無遺。
透明糖果色甜蜜蜜。除粉嫩色調外,透明糖果色澤也是今年涼鞋重要的趨勢。有著清新色調的透明涼鞋,不論平底、夾腳或是厚底,都帶來夏天海邊、池畔的透徹清涼,或是夏夜沁涼的微風,將雙足幻化作美麗的羽翼,隨著風的律動高飛,彌漫難掩的甜蜜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