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中的宗教圖案
『壹』 宗教信仰的圖案有哪些
基督教的十字架
清真的新月
佛教的萬字
猶太教的大衛星
『貳』 各宗教的色彩象徵
在佛教中,紅色是生命和創造性的色彩,黃色被譽為最崇高的色彩,代表超俗。僧人的衣裝和寺院佛閣多採用黃色。而黃色在基督教被認為是叛徒猶大的衣服顏色,是卑劣可恥的象徵。在伊斯蘭教里,黃色使人聯想到沙漠,乾旱,是死亡的象徵。金色在佛教中充滿神聖感,象徵佛法的光輝以及超世脫俗的境界。寺院中的佛像都用金色。橙色象徵光明的意義,東南亞的僧侶服,寺院和宮殿都用到許多橙色的裝飾。
如果說代表佛教顏色的主基調是偏暖的話,那麼基督教就是一個偏冷調了。深藍色(Ultramarine)被當作是象徵聖母瑪利亞的尊貴色彩,所以又被稱為Madonnam arine,代表純真的愛心和由衷的悲傷等含義。所以,歐洲常用藍色來製作嬰兒服,用來表示感謝和祝福,希望嬰孩得到神的庇佑。在基督教里,白色象徵純潔。紅色象徵基督的血和神的愛。紫色代表尊貴和威嚴,大主教的教袍便是紫色的。綠色代表信仰,永生,冥想,復活節時使用綠色象徵耶酥的復活,淺綠色象徵洗禮。綠色在伊斯蘭教國家裡是最受歡迎的顏色,也被看作是生命之色。
『叄』 各種宗教中代表財富的標志分別是什麼謝謝
聖經中對財富的基本觀念:26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耶穌說過,不要為自己在地上積聚財寶,在地上的財寶會朽壞,發霉,有賊來偷,
要為自己積聚天上的財寶,天上的財寶不會朽壞,不會發霉,也沒有賊來偷。
不是像崇拜偶像,能合理地應用錢財就是擁有財務主權。
『肆』 宗教常用的紋都有哪幾種
宗教常用的文刀由幾種航向有三種吧?
『伍』 各宗教如何利用珠寶
英國的宗教改革
英國本來也是天主教國家,在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生後不久,路德的教義就滲透到英國。1521年,劍橋大學成立一個秘密團體,專門研究路德的改革主張。參加者有丁達爾和巴恩斯等人。丁達爾不久流亡國外,把《聖經》譯成英文,並且在英文注釋中攻擊羅馬天主教會制度。英文《聖經》運回英國後,路德教在低級教士及城市商人中流傳起來。
與此同時,在英國天主教會內部也出現了改革的要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高級神職人員科雷特就是一個改革派,他反對信徒向牧師作秘密懺悔的做法,也反對教士獨身的制度。《烏托邦》的作者莫爾也攻擊修道院的腐敗,認為修道士們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成為社會上的寄生蟲。他要求提高教士的知識水平。
但是,在英國對天主教會構成最大威脅的是王權。英國王權在15世紀開始增長,特別是在1485年都鐸王朝開始統治英國之後。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在中等階級的支持下,制服了貴族勢力和議會,大大加強了君主的地位,這意味著專制主義在英國取得初步的勝利。當他的兒子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即位時,專制主義遇到的惟一障礙便是天主教會。但是,亨利八世在位初期對羅馬教是奉命唯謹,竭力表現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的姿態。他毫不留情地鎮壓了路德派,並且親自寫書批判新教教義。因此,人們很難設想他會起來反抗羅馬教廷並且使英國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一刀兩斷。
然而,一個偶然的因素成了導致英國君主與羅馬教皇決裂的重要契機。亨利八世結婚後只生下一個公主,沒有子嗣。16世紀20年代後期,王後凱瑟琳已無生育的希望,將來繼承王位的,非那位公主莫屬了。但是在英國歷史上女主執政尚無先例。於是離婚再娶以求子嗣成為亨利八世心目中的一件大事。他責成大臣沃爾西將離婚案上訴羅馬教皇,希望被批准離婚。當時教皇克萊門特七世本想左袒英王,但是他攝於凱瑟琳的侄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威勢,不敢貿然從事,只好拖延不辦。當時英國新興市民階級和貴族都希望英國實行宗教改革,因為他們都垂涎教會的財產,而且市民階級也迫切要求推翻天主教的統治以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亨利八世在市民和貴族的支持下,決定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他於1529年召集議會,討論宗教改革問題。1530年下半年在樞密會議內形成了以托馬斯·克倫威爾為首的改革集團。
1531年亨利八世向羅馬天主教會開火:強迫英國教士支付巨額罰金,理由是他們違反了一項關於未得國王批准不許接待教皇使節的古老的法規。1532-1534年間,議會通過了「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稅收上繳教廷法」,要求英國主教的第一年薪俸、教區徵收的什一稅以及教會以各種名義徵收的稅,一律停止上繳羅馬教廷,改為上繳英國國王。這樣就大大增加了王室的財政收入。議會還同意英王有權任命英國主教而無需向教皇請示。不久,亨利八世就授意坎特伯雷天主教克蘭默宣布解除國王與王後凱瑟琳的婚姻,並且認可國王與安娜·波琳結婚。此時,克萊門特七世正式否決了亨利八世與凱瑟琳離婚的要求,並以通姦罪開除了亨利八世的天主教教籍。
英國與羅馬教廷的正式決裂發生在1534年。這一年議會通過「至尊法」,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惟一的、至高無上的首腦,擁有糾正錯誤、鎮壓異端和處理教會事務的一切權力。另一項法律宣布切斷與教室的一切來往,凡否認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者,均處以叛國罪。《烏托邦》的作者莫爾和羅切斯特主教約翰·費希爾由於繼續堅信教皇權力至上而被處死。
1536年在克倫威爾的支持下,制定了「十條法規」。它只肯定了天主教的洗禮、懺悔和聖餐,否認了禮敬偶像、彌撒等天主教儀式,從而使英國教會接近路德教。1538年克倫威爾又發布「十七條指令」,使英國教會國教化和國家機構化。1537年亨利八世還批准英文版《聖經》在英國發行。這在英國影響極大,因為英國人比此可以自由閱讀《聖經》了。
在英國斷絕與羅馬教廷的聯系之後,英國路德教派及其他教派又開始活躍起來,他們天真地相信英國已真的成為新教國家了。面對群眾運動的復活,1539年年初,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場上來,聲稱天主教的任何信條都是金科玉律,不能變更。他慫恿議會通過「取締分歧意見六條款」,肯定了天主教教義及實踐中的主要部分,並且宣布以恐怖手段懲罰宗教不同意見者。結果,倫敦有500名市民因傾向改革而被捕。托馬斯·克倫威爾由於推行宗教改革政策,與亨利八世意見相左,在1540年6月以叛國罪被處死刑。據估計,亨利八世在位期間,因宗教問題而被處以極刑者達數千人之多。
然而,在英國宗教改革期間,亨利八世所實行的措施中,有一項措施對後世的影響甚大,那就是廢除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中丑聞與弊端層出不窮,久已為人們所詬病。而且,僧侶、修道士們對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一事一般都抱反對態度,他們繼續效忠於教皇。但是,亨利八世決定向修道院開火,主要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由於過慣了揮霍浪費的生活,亨利八世經常處於財政拮據狀態,他發現解散修道院及沒收修道院的地產,可以解決財政困難。1536年他終於開始行動,下令解散376所修道院。到1539年他又下令封閉大修道院200所,勒令修道士還俗,發給生活津貼,並且沒收修道院的全部土地。對於沒收來的土地,亨利八世將一部分歸王家所有,一部分賞賜給自己的親信及大貴族,一部分在市場上拋售。被拋售的土地都落到大資產階級手中。呢絨商人理查德·格拉善一次用1173鎊購得約克郡三座修道院的土地。獲得修道院土地的人們形成了一個反對恢復天主教的既得利益集團。
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在位期間(1547—1553),政府為英國教會制定的教義條文帶有明顯的新教性質。拉丁文的《祈禱書》都譯成英文。被當作是贖罪的儀式的聖餐取消了。
但是,愛德華六世短命而且無後,死後由亨利八世的公主瑪麗·都鋒嗣位(1553-1558)。瑪麗本人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廢除父親及異母弟在位時期的宗教立法,恢復了英國教會對羅馬教廷的隸屬關系。為了表明在英國恢復天主教的決心,她又與天主教頑固派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結婚。瑪麗女王以極其殘酷的手段懲罰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間,有300名新教教徒被處死,大主教克蘭默竟被處以火刑。她因此而有「血腥的瑪麗」之稱。
瑪麗與菲利普二世無後,在女王死後,王位傳給她的異母妹妹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在位(1558—1603)期間,英國教會在教義及實踐方面最後固定下來。根據議會的一項法案,又斷絕了英國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關系,並且再一次把英國教會置於王權的控制之下。1563年議會制定的《三十九項信條》規定了英國教會的教義,把《聖經》定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堅持「信仰耶穌即可免罪」的原則。瑪麗在位時任職的主教們幾乎都拒絕承認這個變革,因而或被下獄,或被流放。但是伊麗莎白女王並沒有取消主教制,她又任命了一批新主教。
伊麗莎白女王採取嚴酷的措施去強迫所有的英國人都遵從她在宗教上的這些決定。信奉天主教者,處以死刑。成立宗教法庭,專門審判異教徒。
外國人若欲對英國人的特性有一個正確認識,切不可將視野局限於都市。他須深入鄉間,逗留於大小村莊;游覽城堡。別墅、農房、村舍;漫步園林;沿樹籬和青蔥小道緩緩而行;流連於鄉村教堂,參加教區節慶、定期集市等鄉村節日,並與身份、習慣和性格各異者交往。
在一些國家,都市吸引著本國的富翁名流,為優雅賢明的上流人士惟一固定居地,而在鄉村居住的幾乎為粗俗農民。相反,在英國都市僅為一個聚會的場所,或曰上流人士集中的總部。一年中,他們只在城裡度過短暫時光,尋求一時消遣,並在匆匆縱情狂歡之後,又一如既往地返歸鄉村生活,此處顯然更為愜意。因此,各階層的人遍及全國,即便在最偏僻幽深的地點,你亦時有所見。
事實上,英國人對於鄉村天生情深意濃。他們對自然之美頗能感悟,對鄉村的樂趣與勞作喜愛非凡。此種激情彷彿與生俱來。即便市民,生活於熙來攘往的鬧市,亦能很快熟悉習俗,對鄉下的活兒顯得頗為老練。商人在都市附近有其舒適的休養場地,常在此種植花園,培育果樹,其自豪熱情,與經商習俗,對鄉下的活兒顯得頗為老練。商人在都市附近有其舒適的休養場地,常在此種植花園,培育果樹,其自豪熱情,與經商買賣、獲取成功時的相比並不遜色。即使不幸的人——他們註定要在擁擠的鬧市中度過一生——也極力裝點什麼,以便時時看見自然的鮮綠色彩。在城市最昏暗陰沉的角落,客廳窗戶常裝飾著一排鮮花;凡能種植的空地,均有草坪與花床;每一四面臨街的房區,均有仿造園林,造型別致,翠綠清新,熠熠生輝。
外國人,若僅見到都市的英國人,則易對其社交特性不存好感。在大都市,他要麼一心忙生意,要麼趕赴無盡的約會,其時間、思想和感情即由此耗費。所以他總好像急急匆匆,心不在焉。他無論身在何處,馬上又欲去其他地方;談著某個問題,又恍您想到另一件事情;一面探親訪友,一面又考慮節約時間,另作他訪——因這一拜訪已於早晨安排。人們認為,都市如倫敦,會使人自私無聊。熟人朋友相見,極其偶然短暫,只能簡單寒暄客套。你目中所見,只為其冷漠的外表——而可貴友好的品質根本無暇活躍,奔涌而出。
但在鄉下,英國人便將真情實意充分流露。他掙脫都市冷漠拘泥的形式和消極不良的禮儀,拋棄畏縮冷淡的習慣,變得快樂開心。高雅社會一切美好的東西,他極力獲取,卻將其約束盡皆擯棄。他或隱居一處,勤奮用功,或尋求雅趣,或從事鄉間勞作,所需物資在鄉鄰應有盡有。各種書籍、繪畫、樂曲、馬狗及體育用品隨手可獲。無論對人對己,他均不強制,真誠待之,熱情好客,一心帶去歡喜,人人均憑愛好各有所得。
在耕作土地和所謂園林術上的情趣,英國人無與倫比。他們潛心研究自然,發現她千姿百態,優美可愛,和諧相融。在其他國家,迷人景色遍布野外;而在英國,居家附近隨處可見。他們似乎抓住她靦腆隱秘的魁力,猶如玩耍魔法,將其呈現於鄉宅四周。
英國的園林景色宏偉壯麗,感人至深。草坪寬闊,如一張價漲鮮綠的地毯,不時可見參天大樹,枝茂葉盛。樹叢和林地庄庄嚴壯觀,鹿群結隊悄然而過,野兔跳向隱蔽之處,或野雞忽然振翅高飛。小溪婉蜒曲折,自然優美,或擴展成一片明凈的湖水——這一潭與世隔絕的小湖,將顫動的樹影映照其間,黃葉安然躺於其中,鮭魚漫遊於清澈的水裡,絲毫無懼。某鄉村廟宇或林神塑像,因天長日久發綠受潮——這一切,使幽僻的地方呈現出古雅神聖氣派。
而這些,僅為英國園林景觀的幾許特徵而已;尤其令我欣喜的,倒是英國人裝點中等生活樸素的房屋時,所具有的創造舊才。即便最拙劣的住處,最貧瘠的不毛之地,一經英國人之手,即變成小小樂園。他們獨具慧眼,立即看出其潛力所在,心中構想出未來美景。一塊草木不生的地方,經他們一運作,即可愛迷人,此為藝術之功,極盡微妙。他們將樹木精心栽培,細加修剪;鮮花植物布局美觀,葉片鮮嫩雅緻;山坡上新生出天鵝絨般的綠草;透過空隙處,可見遠方藍藍天空,或水面銀波閃閃——這些,均配置得靈巧嫡熟,一絲不苟,素雅溫和,宛如畫家作完備受喜愛的畫,再富有魔力地著上幾筆。
英國富人雅士的宅第,頗富意趣,優美雅觀,其特徵多少為鄉村汲取,直至最低階層。連普通農夫,亦對茅屋和狹小土地作精心修飾。樹籬勻稱堪稱可人,門前有一草地,只見花壇小巧,四周黃楊整潔悅目;忍冬爬至牆上,花懸於格構窗周圍;窗內有花盆數個;冬青植於住屋近處,別具一格,冬天因此不再沉悶,彷彿滿目綠色的夏日,天倫之樂由此而生——這,無不顯示高雅情趣的影響,此情趣源於上流社會,滲入公眾最低一層。正如詩人所頌,若愛神樂意一睹茅屋,定非英國農夫之村舍莫屬。
英國上層,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其民族性產生了重大影響。我以為,世上最優秀的人莫過於英國紳士。許多國家有身份的人,顯得柔弱嬌氣,而他們則既雅緻漂亮,又強壯有力,氣色頗佳。我想,此為長處戶外,興味盎然於鄉村鼓舞人心的娛樂所致。他們吃苦耐勞,身體得以鍛煉;精神為之健康活潑,舉止果敢坦率,即使都市愚蠢放盪之事,亦難腐蝕其品性,而絕不會令其消亡。此外,在鄉下,不同社會階層似乎更自由地被此接近,更易融為一體,互相促進。其間差別,不如都市明顯無情。財富分布至小庄園小農場,如此,從貴族到中上層人士,到小土地擁有者,到大量農場勞工,直至個體農民,彼此環環相依,秩序井然,貧富兩極互相連結,而每個中等階層者倒具有一種獨立精神。但必須承認,總體而言英國已不同過去;近幾年生活艱辛,大庄園將小庄園吞並;有些地方,剛毅不屈的小農消失殆盡。然而我以為,在上述整個體系中,這些僅為偶然的變化而已。
鄉村勞作,絕無卑劣低賤可言。大自然一派宏偉壯麗景象,置身其中,令人奮發向上。自然最為純潔,使人歡欣鼓舞,在其影響下人即可自由退思。此人也許簡單粗陋,卻不庸俗。
因此,雅士在鄉村與下層人交往,絕不像偶然與都市下層人為伍時產生厭惡。他不再疏遠冷淡,而樂於將等級差別拋棄,真心誠意享受普通生活。的確,鄉村樂趣使人們更緊密相連;獵狗和號角聲,使一切情感和諧相融。英國貴族和中上階級,與任何國家的相比,在下層人中更受歡迎;盡管下層人忍受諸多艱苦,但對財富特權分配的差別幾無怨言,我想此為一個重要原因。
高低社會階層之所以能彼此融洽,或許亦歸功於貫穿英國文學的鄉村情感:作品常以鄉村生活為題,英國詩人對自然的描寫豐富多彩,無可比擬。此種情況,始於喬叟的《花與葉》,延續至今,自然風景的清新芳香無不飄入室中。外國的田園詩人,彷彿僅對自然偶然一顧,因此只知其一般可愛之處;而英國詩人卻與之同生共樂,尋她至最幽深隱蔽的地方,觀察其細致入微的變化。微風中水花震顫,樹葉沙沙落地,溪里傳來鑽石般的滴水聲,朴實的紫羅蘭散發出芳香,雛菊清晨煥發出緋紅的色彩——這一切,均逃不過熱情靈敏的觀察者的雙眼,並在其筆下幻化著美麗寓言。
雅士投身鄉村事務,使其大為改觀,堪稱奇跡。英國島多則極為平坦,但一經精心培育即嫵媚動人,否則便單調乏味;彷彿它被裝飾上城堡宮殿,綉以各種公園和花園。它所富有的,並非雄偉壯麗的景觀,而是小巧精美的田園風光,頗具鄉村的幽靜與安寧。每一古老農舍和生著苔蘚的茅屋,即是一幅風景畫。道路蜿蜒曲折,美景深藏於簇簇樹林和圍籬中,使玲瓏可愛的風光接連不斷,賞心悅目。
然而,英國景色最嫵媚之處,尚在於似乎貫穿其中的精神情感。它使人想到井然的秩序,寧靜的環境,公認的簡朴准則,古老可敬的風俗習慣。萬物好像無不生於長年累月井然安寧的生活方式。古老教堂有著悠久的建築風格;其門低矮厚實;哥特式尖塔高聳其上;窗多為窗花格和彩色玻璃,受到精心維護:昔日的勇士偉人以及當今君主祖先的墓碑,庄嚴堂皇;墓碑上,記載著一代代堅強不屈的自耕農的歷史,其子孫後代,今天仍在同一土地上耕種,在同一聖壇祈禱。牧師宅第古雅離奇,有助陳舊老化,但不同時代住戶仍依照各自情趣,加以維修改造。小路按傳統通行權利,從教堂墓地延伸出來,穿過令人愜意的田野,沿一排排陰涼的樹籬伸去。附近村舍歷史悠久,公共草坪掩蔽於樹陰之下,而今人的祖先即曾在此游戲玩耍。古代宅第獨處一旁,俯瞰周圍美景,儼然一派保護神氣。這些特徵,多為英國風景所具備,顯示出一種寧靜安然的情調,世襲的樸素美德和對鄉土的依戀之情;這亦深切動人表明了英國民族的精神風貌。
禮拜日早晨,田野一片靜謐,教堂響起庄嚴的鍾聲。農夫們裝扮一新,面容紅潤,心懷喜悅,平靜地穿過青蔥小路擁向教堂,目睹此景總令人高興。但更讓人高興的是,傍晚見他們聚集在小屋門口,愉快有加,雖然親手裝點的舒適環境極盡簡朴。
大約在1600年前,地球上崛起了一個強大的王族,這就是英國王室。英國王室是現存最古老的王族,而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存的、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在加冕儀式上,國王或者女王頭戴的王冠和手持的權仗都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為了使王冠和權仗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權力象徵,歷代王室想盡辦法收集鑽石和珠寶,認為稀世的鑽石最能體現王室尊貴。長達幾個世紀收集鑽石的歷程逐漸形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家族珍寶。早期那些偉大英王和王後佩帶過的王冠已經找不到了。國王及其親屬為了發動戰爭、重建毀於大火的王宮和舉辦王室婚禮,不得不賣掉了許多珍寶。在中世紀,國王通常在作戰時帶上御寶,因為他們不信任留在宮中的皇親國戚。1648年英國爆發的反王權運動對英國王室沖擊極大,很多珍貴王冠和權仗流失了。1660年英王室復辟以後,開始大規模的重新製作王冠和權仗的工程,從那時到現在,很多稀世珍品都被保存了下來。隨著王室的發展,從18世紀開始,英王室有了專用的珠寶工匠,他們用非凡的技藝製作出最精美的首飾。
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其中殖民地印度和南非都以出產鑽石以及珍稀寶石聞名,這兩地向英王室供應了無數一流鑽石。而一些弱小的國家也願意把本國最珍貴的珠寶獻給英國,大多懷著破財免災的想法。
王室成員都根深蒂固地習慣於把珠寶換來換去。本以為鑲嵌在愛德華國王十一世入棺時所戴戒指上的一枚藍寶石,如今卻閃耀在「帝國之冠」上,這頂王冠上還鑲有兩串珍珠,據報道,那正是蘇格蘭女王瑪麗1587年被斬首時戴的項鏈。19世紀的君主維多利亞女王尤其熱衷於收藏珠寶,從帝國各地搜羅來的奇珍異寶令她陶醉不已。她的珍品中包括一枚拇指大小的印度鑽石,名叫「光明之山」,是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鑽石,於1304年發現於印度,原重191克拉,後來維多利亞女王嫌它光澤度不好要再加工,它被磨得只剩108.93克拉。正是這枚被鑲嵌在女王王冠上的鑽石激發了威爾基·科林斯的靈感,寫出《月亮寶石》這部經典作品。
然而,在有史以來最大的鑽石「非洲之星」面前,「光明之山」也相形見絀。1905年南非發現了重達3106克拉的鑽石原礦,新開通的跨大西洋電纜將消息迅速傳遍全球,當時寶石界行家就估計原礦的價值高達75億美元。由於南非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大家一致認為應把它運往倫敦,獻給愛德華七世國王。這件舉世無雙的珍品引起世界各地珠寶大盜想入非非,有關人員花了幾個月時間考慮如何保障運輸安全。最後,倫敦警察廳決定,最佳原則是「越簡單越安全」。大如茄子的鑽石被裝進一個沒有任何標識的包裹郵寄出去,一個月後出現在白金漢宮的皇家郵袋裡。1908年2月10日,這顆巨鑽被劈成幾大塊後加工。加工出來的成品鑽總量為1063.65克拉,全部歸英王室所有。最大的一顆鑽石取名為「庫里南1號」,也被稱做「非洲之星」,重530.02克拉。第二大的被命名為「庫里南2號」,重317.4克拉。現在雞蛋大小的「非洲之星」被鑲嵌在英王的權仗頂端,權仗上還有2444顆鑽石。鴿子蛋大小的「庫里南2號」被鑲嵌在英王室最重要的王冠「帝國王冠」上。
人類開采利用鑽石的歷史已近幾千年,但大於20克拉的鑽石就極為罕見,而大於100克拉的鑽石更被視為國寶。但是這樣國寶級的鑽石在英王室的收藏中就有好幾顆。
現在王室已不再盲目追求將最大的鑽石全部集中在王冠上。要知道威廉四世國王1830年加冕時就鬧出笑話而未能盡興。這位喜愛奢華的君主堅持把所有鑽石和寶石鑲嵌到王冠上。結果王冠太沉,國王的脖子一陣劇痛,不得不中斷加冕典禮,隨後拔掉一顆臼齒。
英王室擁有22599件寶石和寶器,但實際價值難以統計。
羅賓漢是英國民間傳說中著名的英雄形象。有關他的故事已經記不清被搬上大小屏幕多少次了,但這個在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及他的傳奇故事, 總是讓人百看不厭,盪起回腸。《羅賓漢》在英國傳統文化中與我國的《西遊記》一樣深入人心。以下就是影視作品中反映羅賓漢傳說故事的多個版本,其中有塑造 正面英雄形象的,也不乏幽默搞笑的。來看看那些是你心目中最經典的羅賓漢。
亞瑟王的傳說2007-01-22 21:15
亞瑟王(King Arthur)是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圓桌騎士團的首領
,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他是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了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皆無從查考。究竟亞瑟王是不是以某位歷史人物作為基礎塑造出來的虛構角色也不得而知。
西元800年左右,威爾斯的修士撰寫了一本《布靈頓人的歷史》,書中首次記載「亞瑟」這個名字,描述他領導威爾斯人抵抗從泰晤士河中游入侵的薩克森人。
歷史中的亞瑟王
亞瑟王傳說的史實性一直被學者們所爭論。有的學派認為亞瑟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亞瑟王是一個幾乎被遺忘的,凱爾特神話中神靈的人格化。支持這種理論的學者,常常將它聯繫到威爾士語源學,亞瑟(Arthur)的名字衍生自「熊(Bear)」。他們提出,熊神在傳說中被慣稱為「Artos」或是「Artio」。但是,據我們所知,這些神是被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所崇拜,而非大不列顛人。
另一種觀點認為,亞瑟是真實存在的人。雖然某些學說提出他是羅馬,或者前羅馬時代的人物,但依照大多數學說,並符合傳統神話的集合,他是生活在公元5世紀末至六世紀初,抵抗盎格魯撒克遜侵略者的羅馬-不列顛領袖。 最近的考古研究指出,在他的假設的生活時期,撒克遜人出現了一次斷代(generation stop?)。他的權力很有可能根植於威爾士,康沃爾或是現在英格蘭西部的凱爾特族地區。然而,關於他的權力的中心和范圍以及他擁有哪些權力的爭論一直持續到今天。
王者之劍
王者之劍(Excalibur),又譯為斷鋼劍、斬鐵劍、湖中劍、削鋼劍。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較不專業的譯文將此劍譯之為石中劍,這是不正確的。
王者之劍是在亞瑟王傳說中所登場的魔法聖劍,可以稱得上是後世騎士文學中,英雄多半配持著名寶劍傳統的濫觴。
在亞瑟王傳說中,拔出石中劍、登基為王的亞瑟在與King Pellinore交鋒時折斷了石中劍,後來他在梅林的指引下,從湖夫人的手中得到了王者之劍。王者之劍在精靈國度阿瓦隆(Avalon)所打造,劍鍔由黃金所鑄、劍柄上鑲有寶石,並因其鋒刃削鐵如泥,故湖夫人以Excalibur(即古塞爾特語中「斷鋼」之意)命名之。梅林此時則告誡亞瑟:「王者之劍雖強大,但其劍鞘卻較其劍更為貴重。配戴王者之劍的劍鞘者將永不流血,你決不可遺失了它。」
但後來亞瑟王還是遺失了劍鞘,也因此他雖擁有削鐵如泥的寶劍,最後仍為私生子兼外甥的騎士毛德烈所重傷而死。而王者之劍最後則在亞瑟王的囑咐下,由「斟酒人」伯畏將軍(Sir Bedivere)投回湖中,與亞瑟王一齊回到傳說中的仙境阿瓦隆(Avalon)去。
石中劍
石中劍 不列顛之王身份的象徵。劍身上有這樣的銘文:「Whoso pulleth out this sword from this stone and anvil is ly born King of all England」—「凡能自石台上拔出此劍者,即為英格蘭之王」。石中劍是選定王所用的「天命之劍」,和後來得到的王者之劍(Excalibur)不同,它只是作為象徵王權的聖劍。亞瑟王後來在與King Pellinore交鋒時折斷了石中劍。
(The Sword in the Stone,1963年)是 T. H. White 的小說 The Once and Future King四部曲中的一部小說,後經迪士尼改編成電影。
『陸』 各種宗教的標志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相傳為公元前6至前5世紀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即釋加牟尼創立。主要流傳於亞洲國家。近代在歐美各國也有流傳。
基督教:公元1世紀中葉至2世紀中葉形成於羅馬帝國東部。原為猶太教一支派。中世紀時在歐洲占統治地位。16世紀後傳播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亞洲東部。對歐美各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極有影響。現代,基督教徒人數約10億,為三大宗教信徒人數之首。
伊斯蘭教:相傳公元7世紀初由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古萊什部落哈申族人穆罕默德創立。目前教徒主要分布在西亞、北非、南亞和東南亞等地。其三大聖地是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麥地那和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
佛教寺院與佛像
戴晨京
漢地佛教寺院在漢代時主要按漢代的官署布局建造,不少官吏、貴族、富人舍宅為寺,由此沿襲下來,佛寺的格局總體上與中國傳統的院落形式相似。院落重重,層層遞進,迴廊相繞,引人入勝。
唐代以前,漢地佛寺主要有石窟寺、塔廟兩種形式。北魏至唐代,相繼開鑿了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供奉石刻佛像,繪制精美壁畫,並在石窟周圍建立寺院。「天下名山僧佔多」,隨著佛教的傳播,僧人在封建王朝的扶持下,在風景秀麗的名山建立了眾多佛寺。
塔廟,也稱浮圖寺,它以塔為中心,周圍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著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築。唐代以後,佛塔多建寺前、寺後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佛寺結構。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軸線上,層次分明,布局嚴謹。
宋代時,禪宗興盛,形成了「伽藍七堂」制度,七堂指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凈、浴室。規模較大的寺院還有講堂、禪堂、經堂、塔、鍾樓等。建於山上的佛寺也依此而建。
明清以來,佛寺建築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著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毗盧閣、觀音殿。大雄寶殿是佛寺的主體建築,東西兩側的配殿為鍾樓與鼓樓,伽藍殿與祖師堂,觀音殿與葯師殿相對應。大的寺院有五百羅漢堂、佛塔等建築。中軸線東側分布僧房、香積廚、齋堂、職事堂等,是寺內僧人的起居生活區;現在寺院對外開放後,生活區一般都後移,或在寺院後側重建。中軸線西側主要為禪堂、接待室等,是前來掛單僧人修行之所,現在也基本上對外開放,有的辟為文物陳列室、佛經流通處,不少寺院還辦起素餐館、商品服務部,為遊人香客服務。
藏傳佛教寺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不僅是宗教活動中心,也是封建統治中心,是重大宗教、政治活動的場所。藏傳佛教寺院規模宏大,建築宏偉,文物薈萃,金碧輝煌。藏傳佛教寺院一般由札倉、拉康(佛寺)、囊欠(活佛公署)、印經院、藏經樓、靈塔殿、僧舍等組成。
札倉為經學院,是僧侶學習、修行的場所。如塔爾寺,有密宗學院、醫葯學院、時輪經學院、顯宗經院四大札倉。拉卜楞寺建制最為健全,擁有聞思、醫葯、時輪、喜金剛、上續部和下續部六大經學院,聞思學院以顯宗為主,主要研習印度五部經論;醫葯學院以學習藏葯為主,注重「經醫雙修」;時輪學院是僧侶學習、研究天文、歷算的場所;喜金剛、上續部、下續部學院都屬於密宗學院,僧侶在這里主要研究密宗起源、領受法師的灌頂秘訣,研修密宗教義,兼修聲明、梵文、法舞、文法、詩歌、繪畫等科。各經學院都擁有佛殿、經堂、後殿、辯經場、活佛公署、大廚房、僧舍等,自成體系。
藏傳佛教的殿堂氣勢壯觀,主殿大經堂富麗堂皇,宛若藝術宮殿,有的可容納數千名僧侶念經、舉行法會。同時還設有金瓦殿、彌勒殿、文殊菩薩殿、護法神殿。殿堂內飾有幢幡、圍幔、經布,有的還有刺綉、堆綉、古代壁畫等。殿堂的建築風格以藏式為主,同時吸收漢式、印式建築,使藏傳佛教建築更具特色。如西藏札囊縣桑那寺的烏孜大殿,佔地面積8900平方米,集藏、漢、印式佛教建築特色於一身,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藏、漢、印佛教文化合壁的驚人之作。
靈塔殿在藏傳佛教建築中也占相當的規模。特別是供奉歷世達賴、班禪的靈塔,是以黃金、白銀製成,鑲以各種珠寶,精美絕倫。佛教聖地布達拉宮有8座靈塔殿,供奉著8位達賴喇嘛的靈塔,其中五世達賴的靈塔高14.85米,用純金3724公斤,並鑲嵌各種珍寶1.5萬顆,是稀世國寶。扎什倫布寺除保存下來的四世班禪靈塔殿外,近年還新修了班禪東陵札什南捷,供奉五世至九世班禪合葬靈塔,塔身以白銀包鑲,鑲嵌寶石,雕琢華麗。1990年9月,又修建了十世班禪靈塔殿,內供奉十世班禪金質靈塔。
藏經樓主要用以貯藏藏文大藏經。藏文大藏經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正藏,名甘珠爾,包括經和律;另一部分是副藏,名丹珠爾,包括論著等內容。薩迦寺是全國藏經書最多的寺廟之一。
雲南上座部佛教寺廟主要由佛殿、藏經室、僧舍及佛塔四部分組成。佛殿是佛寺的主要建築,內部由佛座(上供奉釋迦牟尼像)、經書台、僧座三部分組成,是僧侶日常念經、從事各種佛事活動的場所;藏經室用於收藏寺內各種佛教經典;僧舍是僧侶學習和居住的場所;佛塔是雲南上座部佛教最具特色的建築,有緬式鍾形佛塔、亭閣式佛塔、泰式金剛座佛塔、高基座佛塔、八角形密檐式佛塔等等,千姿百態,是寺院規格高低的重要標志。
西雙版納、臨滄、思茅等地的寺廟多為磚木結構殿堂式平房。
走進漢地佛教寺院,先進入山門殿,又稱三門殿,這是寺院的大門。一般開三個門,象徵佛教「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手執金剛杵,守護寺門。
天王殿,也稱彌勒殿,為寺門內第一重殿。殿正中供奉著彌勒佛像,東西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像,彌勒佛像背後是寺院守護神韋馱菩薩。彌勒,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中國佛教將五代時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契此奉為彌勒佛的化身,在寺內天王殿正中供奉著笑容可掬、袒胸露臍的大肚彌勒佛坐像。大雄寶殿,又稱正殿、大殿,是寺內的主體建築,高大雄偉,氣勢非凡。大殿正中供奉佛教至高無上的本尊釋迦牟尼佛像,有供奉一尊、三尊、五尊三種形式。
供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的,形狀主要有結跏趺坐和立像兩種姿勢,兩側立有迦葉、阿難兩位弟子。有的寺院大殿內只供奉一尊毗盧佛,毗盧佛的蓮座為千葉蓮花,代表整個華藏世界,在凈土宗寺院的大雄寶殿內,供奉的是阿彌陀佛立像,作接引眾生狀,又稱接引佛。
大殿正中供奉三尊佛像,稱三身佛或三世佛,三身佛指釋迦牟尼的三種不同佛身。正中的法身佛叫「毗盧遮那佛」,表示絕對真理,就是佛本身;左側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指通過修習而正悟絕對真理,求得佛果之身;右側應身佛,名「釋迦牟尼佛」,表示隨緣教化各種眾生的佛身。
三世佛有兩種:一是釋迦牟尼佛、葯師佛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居中,代表當今世界;葯師佛居左,代表東方凈琉璃世界;阿彌陀佛居右,代表西方極樂世界。另一種是體現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釋迦牟尼佛、迦葉佛和彌勒佛塑像,正中的釋迦牟尼佛代表現在,左側的迦葉佛代表過去,右側的彌勒佛代表未來。
宋朝建造的佛寺大殿中常供奉著五尊佛像,稱五方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側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表示福德,第二位是東方阿閦佛,表示覺性;右側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表示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示事業。
大雄寶殿的兩側多供奉十八羅漢像。五代以前多供奉十六羅漢,他們是賓度羅跋啰惰闍、迦諾迦伐蹉、迦諾迦跋厘惰、蘇頻陀、諾詎羅、跋陀羅、迦哩迦、伐羅弗多羅、戌博迦,半托迦、羅睺羅、那伽犀那、田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迦。宋元以後,又加上慶友尊者(難提密多羅)和摩拿羅多,也有的寺廟加上慶友尊者和玄奘法師,成為十八羅漢。大殿正中佛像的背後,塑造的是南海觀音像。觀音兩側有善財童子和龍女。
觀音大殿又稱大悲殿,主要供奉佛教中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像。觀音像造型最為豐富,多彩多姿。有一首兩臂、結跏趺坐的觀音像和四十八臂觀音像,造型別致,生動有趣。
法堂,也稱講堂,是佛教寺院中宣講佛法皈戒集會的地方,其建築規模僅次於大雄寶殿。法堂也供奉一些佛像,但堂中設法座,也稱「獅子座」,供名僧大德宣講佛法。座前有講台、香案,兩側列置聽法席。堂內鼓鍾齊備,開講時鍾鼓齊鳴。
藏經樓,又稱藏經閣,是佛寺中珍藏佛像經籍之所,一般安置在中軸線的最後一進,為兩層。下層為千佛閣,正中供奉毗盧遮那佛,沿壁塑小佛龕供奉上千座小佛像。沿壁置立櫃安置藏經。樓上主要是貯藏經書。
藏傳佛教、雲南上座部佛教供奉的佛像與漢地佛教大致相同。但在塑造風格上吸收了本地區文化特點,各有特色。藏傳佛教吸收本教的一些神祗,普遍供奉度母、金剛等神像,塑造風格、表現手法更加粗獷流暢。佛教殿堂內除佛像之外,還有固定的庄嚴和供具。庄嚴有寶蓋、幢、幡、歡門等,供具有香爐、花瓶、燭台、香水、雜花、燒香、飲食、燃燈等。
===
伊斯蘭教建築風格,以紅砂岩雕刻圖案,配合白色大理石的文飾,通過圖案的大量重復及幾何排列,營造出藝術的美感。這種藝術風格也反映出伊斯蘭教文化中心思細密及狹隘的一面。
==
教堂的建築風格主要有羅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種。羅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一些大教堂普遍採用的建築式樣。它是仿照古羅馬長方形會堂式樣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築。巴西利卡是長方形的大廳,內有兩排柱子分隔的長廊,中廊較寬稱中廳,兩側窄稱側廊。大廳東西向,西端有一半圓形拱頂,下有半圓形聖壇,前為祭壇,是傳教士主持儀式地方。後來,拱頂建在東端,教堂門開在西端。高聳的聖壇代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骷髏地的山丘,放在東邊以免每次禱念耶穌受難時要重新改換方向。隨著宗教儀式日趨復雜,在祭壇前擴大南北的橫向空間,其高度與寬度都與正廳對應,因此,就形成一個十字形平面,橫向短,豎向長,交點靠近東端。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徵耶穌釘死的十字架,更加強了宗教的意義。
拜占庭式建築的主要成就與特徵是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並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這對歐洲建築發展是一大貢獻。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築。其堂基與羅馬式的一樣,呈長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後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東正教教堂的特徵是堂基由長方形改為正方形,但在建築藝術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風格。東歐的教堂是突出穹頂,提高鼓座,使穹頂更加飽滿。現在蘇聯紅場上的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築。其特點是中央一個大墩,周圍八個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穹頂。該建築是世界宗教建築中的珍品。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巴黎聖母大堂,義大利米蘭大堂,德國科隆大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堂。
新教的教堂,各派教會亦有差異。總的來說,教堂建築比較簡朴,大都為長方形禮堂。內部由於重視講道,講台一般置於顯著地位。新教加爾文派的教堂甚至沒有聖像、宗教畫、彩色玻璃和聖壇。近期,歐美各國建築藝術呈現多樣化,宗教建築也擺脫舊的傳統風格,出現一些新的式樣。
==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建築的主要類型,它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點中必須建立的建築。清真寺建築必須遵守伊斯蘭教的通行規則,如禮拜殿的朝向必須面東,使朝拜者可以朝向聖地麥加的方向做禮拜,就是面向西方;禮拜殿內不設偶像,僅以殿後的聖龕為禮拜的對象;清真寺建築裝飾紋樣不準用動物紋樣,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圖形。由於中國各地的建築技術及材料的不同,因使用要求而引發建築規模、附屬建築、工藝特點、地方風格的不同,結果產生了形式各異的清真寺建築。從形制原則上可分為兩大類:回族建築與維吾爾族建築。
回族清真寺是吸收漢族傳統建築的技藝而發展形成的,也可以說是最具東方情調的伊斯蘭教建築。首先,它採用了漢族建築的院落式布局原則,組合成封閉形的院落,並且有明確的軸線對稱關系。如四川成都鼓樓街清真寺、天津大夥巷清真寺。其次,大量應用了中國特色小品建築,如牌樓、影壁、磚門樓、屋宇式門房,甚至作為伊斯蘭教的特色建築邦克樓,亦做成亭閣式樣。有些清真寺重復地應用上述小品建築於總體布局中,更強調出中國的傳統特色。如濟寧東大寺在大殿前布置了四道門才達到主體建築。再有,回族清真寺大殿的屋頂組合亦是一項有成就的藝術創造。由於一般禮拜殿的空間縱深很大,同時又要解決採光與防雨的問題,故回族禮拜殿多為組合式坡屋頂,多者達五座屋頂勾聯相接。這種形制實例很多,如北京牛街清真寺、寧夏同心韋州大寺、寧夏石嘴山清真大寺、山東濟寧西大寺等皆是。另外,清真寺為進一步強調屋頂的華美性,在組合屋頂之上再加上高峻的亭閣。如天津大夥巷清真寺的後殿部分並排設計了五座重檐方亭和六角亭,亭閣比例瘦長,沖天挺拔之勢異常顯著,與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築中尖塔式邦克樓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回族清真寺的內檐應用了大量傳統的漢族建築的裝修裝飾手法,但又與伊斯蘭文化相結合,開創出具有清新情調的民族新藝術。如北京牛街清真寺禮拜殿的隔斷採用中亞形式的尖拱券及阿拉伯文字圖案的券邊,但券身上又布滿紅地瀝粉貼金的纏枝西番蓮圖案,產生一種融合的藝術風貌。此外,中國傳統的磚雕、木刻,也在清真寺中大量應用,有些雕刻品幾乎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維吾爾族伊斯蘭教建築以南疆地區最為典型。由於這個地區乾旱少雨,冬夏分明,以及歷史上與中亞交往甚密等原因,當地建築多採用木柱密肋式平房或土坯拱及穹窿頂的建築,與內地建築有較大的不同。維吾爾族禮拜寺及禮拜殿是非對稱式的布局,沒有嚴格的軸線對位關系。禮拜殿大都是橫長形狀,聖龕也不一定在中心。寺院內皆有較大的庭院。其入口多建有高大的穹窿頂拱門及邦克樓,建築華麗醒目,往往成為廣場上的主景建築。禮拜殿分為內殿與外殿,供冬季和夏季做禮拜時分別使用。內殿面積小,較為封閉;而外殿面積較大,使用時間也長,按照地區傳統風格,外殿作成密肋平頂橫長的敞口廳形式,空間變化少。禮拜殿的柱樑構架完全坦露,柱網排列規整,平面簡單。柱身高且細,故廳內柱列雖多,但無壓抑密實的感覺。柱身油飾顏色一致,常用綠色或赭色、藍色,天棚為白色,風格簡潔、明快、開敞、較少神秘感。禮拜殿的裝飾集中在聖龕、藻井、花窗、柱頭幾個部位。聖龕周圍一般用維吾爾族特有的石膏花飾裝飾起來,四方連續的幾何紋是主要的紋樣,線路間填繪彩色顏料,造成纖巧華麗的效果。天花的重點部位點綴著藻井。禮拜殿的內外殿之間的門窗常裝配有欞花格窗,是較為細密的幾何紋樣。柱身明顯分出柱頭、柱身、柱裙三部份,柱頭多用放射狀的小尖拱龕點綴起來,形同盛開的花朵。維吾爾族禮拜寺建築裝飾中的型磚拼花技術亦有很高的成就,突出的實例為吐魯番的額敏塔。該塔高達40餘米,環繞塔身砌築出不同紋飾的拼磚圖案,同時隨著塔直徑的收縮率而調整磚的尺寸及砌築灰縫,以保持圖案的完整構圖。維族禮拜寺裝飾特點是大量運用幾何紋樣,採取並列、對稱、交錯、連續、循環等各種方式形成兩方或四方連續的構圖,變化無窮。這種剛直中又帶有纖巧的藝術風格,在中國的建築裝飾圖案中是獨具一格的
『柒』 上下兩個弧交叉,中間有一豎的圖案代表什麼好像是一個宗教圖案
應該是古埃及的太陽神,一種徽章上面的,一般是古埃及權利很大的人,太陽神在地上的行走者,代表人所有的。
『捌』 各宗教的符號代表是怎樣
簡單舉幾個例子:佛教卍字元、基督宗教十字架、猶太教大衛盾、伊斯蘭教新月、道教太極圖等等。
『玖』 這個圖案什麼意思,是宗教的符號吧!
這是死亡聖器的標志。
死亡聖器(the Deathly Hallows),是小說《哈利·波特》中的三件物品,分別為老魔杖(the Elder Wand),復活石(the Resurrection Stone),隱形斗篷(the Cloak of Invisibility)。在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後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中出現,出自《詩翁彼豆故事集》。
死亡聖器的標志如圖,其中豎線代表老魔杖(即接骨木魔杖,因接骨木魔杖英文為the elder wand,故也翻譯為老魔杖。)圓圈代表復活石,三角代表隱形衣。
死亡聖器的標志曾經認為是著名黑巫師蓋勒特·格林德沃的標志。伏地魔的外祖父馬沃羅·岡特曾經認為是佩弗利爾紋章。
有一個圖形,看上去像只三角眼,瞳孔中間有一道豎線。(《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第16章)
「老魔杖。」他在羊皮紙上畫了一條豎線。「復活石。」他在豎線上面添了個圓圈。「隱形衣」他在豎線和圓圈外面畫了一個三角形,就成了令赫敏如此著迷的那個符號。「合在一起就是——死亡聖器。」
『拾』 本人畢業涉及到宗教珠寶設計,望有相關方面知識的好心人幫助
我覺得 還是先查一查 宗教歷史方面的知識吧。 借鑒一下各宗教中 的藝術品。
比如 有特點的 藏地的 唐卡 佛教用具 如禪杖 木魚 佛珠 金剛杵 降魔杵 金剛結 都是很好的 擴展思路 道教里的 符籙 神台上用的 令 劍 寫符用的硃砂 列印 基督教的 聖杯 聖食 東正教的 掛飾 香爐 十字架等。 這些關鍵詞 你都可以擴展搜索 找到照片 會對你的設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