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业的演变
① 中国近代现代服装演变
六大特点
(1)服装的色彩。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制服热,70年代的“绿色海洋”。。。
(2)“票证经济”下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折射出国家的物质水平和综合国力。1954年,全国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三年困难时期,棉毛衫裤、线衣、线毯、毛巾被、绒毯、浴巾、床单、毛巾、袜子、汗衫、背心、人造棉布、麻布、蚊帐、枕芯、枕套等纺织品,一律凭票供应。靠票证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消费。与此相适应的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
(3)“补丁”服装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着上是以朴素为中心。当衣服穿破时,常见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损处打补丁,缝上一块颜色相宜的布,继续穿用。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和经济水平低下的国家来说,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在20世纪中期,身着补丁还是思想革命与进步的象征,甚至也是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4)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5)文化对着装心理、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理想服装形象的认同受中国文化内涵的制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非常讲究体面、传统,要求服装式样端庄、大方,不愿标新立异,色彩不求鲜艳跳跃,崇尚和谐含蓄之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特点才有所突破,“时尚”、“个性化”才成为人们着装的重要因素。
(6)服装的“革命”范式:服装曾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服装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改革开放之前的服装带有相当浓烈的“革命”色彩,与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话语、革命范式等同一致。苏式服装与中国传统服装相比,虽然有新异的成分,但更多是作为革命的象征、对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戴而形成的时尚。“文革”十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旗袍、布拉吉、西装等成为封、资、修的象征,被军便服取代,这更明显地标明,服装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
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
http://www.esieo.com/cms/news/20070706150056.html
② 服装的演变过程(发展史)
中国服装发展史
http://www.liuxy2001.nease.net/ziliao/z2901.htm
③ 从古至今服饰的演变过程
不塞车的感觉就是一。你不是很远吗·你们都是我的朋友们都在一起的时回候我就不去了吗,我的答人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确,我的人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
④ 中国的服装历史是怎样演变的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作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近代,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供制做服装的织物品种和数量增加,促进了服装生产。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中山服、学生服等开始出现。1950年以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服装,袍褂几近消失。随着大量优质面料的出现,服装款式也有发展。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而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⑤ 中国的服装是怎样变迁的
50年来的中国城镇民众服装大势扫描
1949年前,中国城镇男子着装通常是长袍马褂,妇女服装多为旗袍或者中式短装配长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城镇民众的服装表现为新旧交替、多样并存。
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宁装、“布拉吉”、“毛式服装”颇为流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无不以苏联为模式,苏联服装也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列宁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穿列宁装、留短发,外观干练、飒爽英姿。除外,仿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乌克兰 ”式衬衣、“布拉吉”也多有流行。
同样,受革命的感召和对共产党干部的崇敬,中山装引起一些青年学生的追捧。继之各界人士竞相效法,很多人改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干部服的色彩多以蓝、黑、灰为主,彰显艰苦朴素的时代风气。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这可以说是时代精神的“极致”。因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多喜欢穿改良中山装,所以外国人常常把它叫“毛式服装”。
1949年以后,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地位得到提高,着工装成为一种荣耀。又由于国家经济处于低水平待发展阶段,因而艰苦朴素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时代风尚。绝大多数民众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拮据生活,但逢年过节总会做身新衣服,至少也会换身干净的衣服。
上世纪50年代,棉猴、绒衣裤是城镇民众习见的服装。男子穿西服的风气也因为传统长袍不适合现代生活的节奏而再度兴起。这一时期,人们多穿手工制作的布鞋。另外,前后挂胶、以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和喜欢的鞋型。碍于经济水平,皮鞋并不多见。
十年“文革”时期,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文革时期,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服装市场也开始出售草绿色上衣和裤子。由此,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行业呈现了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的特点。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服装演变趋势
近二十多年,中国城镇服装还表现出时装大众化趋势。其突出表现是各种名牌时装走入寻常百姓家。世界时装舞台与中国时装几乎同步发展,同步流行。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征:
流行的国际化趋势。服装的国际性流行已成为世界各国服装发展的一项基本法则。世界服装走向中国,世界也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世界顶尖级设计大师在服装设计中,常常借重中国民族文化的典型符号和要素。如旗袍的理念、汉字之美、对称的审美标准等。
风格的中西合璧。中西合璧的服装风格产生于19世纪末。随着西方审美观的流播,人们对待新事物、新观念已变得更加宽容。多变、时髦、表现人体美的服装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潮流,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
与自然相和谐。近一二十年,中国服装同世界服装一样走上了一条追求自然美之路。和谐表现在色彩上是自然原色成为流行色调。另一个特点则是利用天然材料制作服装。由此真丝、全棉、亚麻等服装大行其道。
民族化与大众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习惯和特定的民族服装。一直到今天,中山装和旗袍都是东方服装和西洋服饰的融合典范。它展现了中国民族服装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⑥ 服装流行的服装流行的演变
(一)20世纪早期——设计师成为指导流行的权威
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的成功对许多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和启发,从而引发了一些设计师的效仿。于是,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以上流社会和高级顾客为对象的高级时装业,法国设计师成为指导流行的权威人物。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巴黎时装界人才济济,历史进入一个由设计师创造流行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法国设计师在流行浪潮里始终处于中流砥柱的位置,他们将原来漫长的演化过程转变成一种革命性的举动。同时,科技的进步从不同层面上改变了人类自古以来构筑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为20世纪新的生活方式的到来进行了各种物质和精神准备。对应着社会形态的变革,服装样式也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期。
1.20世纪初——变革与解放
20世纪的前十年是解放的年代,保罗·普瓦雷废除紧身衣、美国的吉卜森女孩风格的出现、运动装的广泛流行等,都反映了女性服饰的极大改变。
2.20世纪20年代——新形象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革新的年代,摆脱战前的旧观念是巴黎高级服装设计师的新目标,是现代功能性服装的开始。自由恋爱、有学问、有职业是战后新女性的理想形象,正如小说描写的那样,寻求适宜运动的服装,短发、齐眉的钟形女帽、高腰宽松至膝长的套装成为新的流行趋势。在巴黎的高级服装店中,像加布里埃勒·夏奈尔“可可”(GabrielleChanel“Coco”,1883-1971),玛德琳·维奥内(MadeleineVionnet,1876-1975)等设计师成为引导当时流行趋势的先驱。
3.20世纪30年代——复古与新材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充满变动的年代,从世界性的经济崩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西斯主义的肆虐和无情的经济大萧条使这个年代的人们虽然表面看起来平静无事,但却随时都预示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这种类似于集体麻痹的现象也出现在时装的流行取向上。人们不再喜欢20世纪20年代那种缺乏女性味道的中性打扮,转而回头追求更具女人气质的穿着。人们在这种典雅的复兴风潮中,满足了对物质的享受和追求,也奠定了这十年的时尚基础。
好莱坞的兴盛,对20世纪30年代服装的流行产生重要的影响。电影明星的穿着打扮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使得大量的设计师也投入了电影服装造型设计中,美丽的服装透过这些动人的女性呈现出来,造成强大的感染力。
20世纪30年代也是服装新材料开发初露头角的时代。例如,拉链被应用到长筒靴和内衣上,1938年英国服装所使用的人造丝占服装材料的10%左右。这个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师当属埃尔莎·夏帕瑞丽(ElsaSchiaparelli)。
(二)20世纪中期——成衣的发展以及流行的大众化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20世纪30年代的奢华风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实用的风格;20世纪40年代,服装的款式也变得保守起来,有时甚至很难区分男女服装的差别。
1.20世纪50年代——复兴的奢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时装再次活跃起来。在1947年的巴黎时装发布会上,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Dior,1905-1957)发表了新作,即刻被命名为“新风貌”(newlook),并由此奠定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时装的流行方向。这时,法国高级时装迎来了第二次鼎盛时期。巴黎高级时装店引导着世界服装发展趋势的同时,世界各地年轻的一代也对服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20世纪50年代时开始,人们急着想摆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希望摆脱男性般制服的硬朗风格,回归到女性的温柔华丽当中。在“新风貌”之后,克里斯汀·迪奥推出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服装:裙摆摆动如花冠散开的设计,以英文字母A、H、Y为廓型的服饰,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主要趋势。此外,他所设计的一袭优雅高贵的鸡尾酒会服(cocktaildress)再度震慑所有人。其特色在于前胸呈“V”字或心形,开领极低,吊带在肩膀附近,展露胸部和几乎整个肩部,性感撩人,群摆长及小腿,但又比正式晚礼服稍短。不但适合各个年龄段穿着,且无论出席晚会还是休闲场合,皆相当合适。这身礼服在当时引发了新的革命。在当时,所谓的时尚潮流基本上就是克里斯汀、迪奥的潮流。鸡尾酒会服也成为所有设计师争相效仿的单品。
2.20世纪60年代——时尚观念的巨变
进入20世纪60年代,电影、音乐和社会的变革对年青一代人开始产生影响,大众消费社会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到来。由于“年轻风暴”的影响,服装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人对生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主张,对传统文化不满、向传统习俗和传统审美提出挑战;20世纪40年代从美国开始的成衣业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时尚人群的变化开始快速发展:服装设计开始与街头的流行文化接轨。随着自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一大批能顺应时代要求的年轻设计师。“他们为街头女性设计她们所希望的新服饰。而不再为特定的妇女设计服装……他们和披头士一样来自大众,但装扮特殊,通常他们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以及创作风格都是反体制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当属玛丽·匡特(MaryQuant),其设计的“迷你裙”就具有前卫性与挑战性,“迷你”的意义不仅是一种新款式、新时尚,更是对一种旧观念的动摇与革新。高级时装在1968年的“五月革命”后逐渐退出时尚主流舞台,成为艺术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高级成衣的蓬勃发展。
3.20世纪70年代——风靡牛舒
20世纪70年代,复杂的社会形势,使女性更关注现实。人们对以前或优雅奢华、或有激情梦想的时装形象的热恋和美丽俊俏的模特们一起消失了。在独立面对工作、社会多年后,女人们更喜爱被恭维为:有主见、独立而务实。而20世纪60年代末,一系列学生运动、民权运动、政治运动中,其参加者的服饰就是牛仔。数千年来遗留在服饰之中的阶级、性别、国界、年代、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一切都被牛仔裤冲淡了。20世纪70年代,牛仔裤在时尚之都巴黎被隆重推出,其势不可挡;到了20世纪80年代则演变成国际范围的日常服装。人们对牛仔裤的普遍认同,是自法国大革命以来追求无差别服装的一个成果。至此,服装真正进入大众化时代。
(三)20世纪后期——现代服装流行的多元化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时装贸易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奢华昂贵的高级时装,还是针对大众消费者的成衣,都出现极大的需求。女性更广泛地加入到社会的各种角色中。服装在款式、材料、品牌等方面越发多元化,成衣业得到空前发展。
1.20世纪80年代——西扩与东行
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田贤三(TakadaKenzo)、三宅一生(IsseyMiyake)、川久保龄(ReiKawakubo)、山本耀司(YohjiYamanwto)等日本设计师被国际时尚界关注,并引起轰动,服装界又出现了新的视觉。在意识形态的变化及东西方不同思维的碰撞下,服装风格变得越发多元化,同时受环保概念的影响,服装越来越宽松;朋克文化成为一种服装风格并渗透到高级时装中;女性形象更为积极,并显得自信而独立。20世纪80年代早期,流行服装打破了男女衣着、发型、化妆的界限,如乔治男孩不男不女的辫子、服饰和化妆风靡一时。服装品牌通过杂志、影视、广告等媒介越发被大众广泛地关注和追捧,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对流行的渴望和消费使部分人变得疯狂。对知名品牌的各种诱惑使得非法仿制者越来越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完全失控。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后期,带肩垫的服装流行范围很广,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很快就销声匿迹,包括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的让人出汗的淡色西装也是同样的命运。
2.20世纪90年代——变化多端
到了20世纪90年代,解构主义、后现代风格大行其道,服装的设计思维不仅体现在款式结构上,而且体现在制作工艺上。设计师们向传统发起挑战,一切似乎都是反其道而行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度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观念被逐步改变,人们强调追求独创的个性服装。街头服装盛行以供给狂放不羁的艺术家们。同时,人们也开始关心生态与健康,更青睐面料的环保性与舒适性。另外,服装业的带动使模特业也得到空前发展,一些世界超级模特甚至比好莱坞的明星们在时尚圈里还耀眼。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各大顶级品牌开始形成新世纪的格局,随着LVHM集团进军时装界,高级时装业开始新的发展与繁荣。
(四)21世纪——没有权威与风格的流行时尚
新世纪,人们进入一个瞬息万变的快节奏时代,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消费文化。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过剩、信息传媒发达以及快节奏的社会。以快餐文化为代表的快节奏、高效率生活方式使人们不再有时间、有耐心去看雄篇巨著,听古典交响乐,而是更喜欢杂志、漫画、网络、麦当劳、卡拉OK等能快速吸收与快速忘记的东西。同时。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们置身于一个消费社会,所有的人都被消费所包围。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刺激消费而设计的,整个社会都在围绕着消费而运转。消费社会使流行变得不可能长久,消费者的审美趣味的多样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设计,这使得消费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以及多元性。而社会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信息传播业的发达。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变得如此之,各种文化之间的距离和界限在逐渐淡化;传播媒介使流行时尚一日千里,今日巴黎刚流行的款式,明日就可能在东京的街头出现,因此款式的更新速度是以往任何时代所不能想象的。
因此,21世纪是服装风格极端多元化的年代,也可以说是风格丢失的年代。在强烈追求个性之时代,美是多种多样的,即美没有一致的标准:华丽中有繁杂的美,简约中有单纯的美,颓废中有放任的美,古典中有怀旧的美等。无论是巴黎、东京还是伦敦的设计师,都在努力强调自己的创意设计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时尚的追随者也把“绝不雷同”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各种时装经过糅合、搭配、装饰、复制和颠倒被赋予新的含义——没有清晰可辨的风格,但却有着丰富多变的折中与解构。
⑦ 服装有什么样的演变历史
远古时期,人类过着十分原始的生活,经常穴居深山密林,以树叶草葛遮身,从而起到了防寒的作用。后来,由于石器及火的发现,人类自然懂得了用兽皮护身御寒,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山西朔县峙峪人及河北阳原虎头梁人的遗穴中发现的用兽骨制成的骨针可以看出,简单的用兽皮缝制的原始服装已经出现,从而揭开了服装史的序幕。养蚕和纺织丝绸是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技术,殷商时期,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技术,织出了许多精美的丝绸,为制作服装打下了基础。从出土文物看,中国冠服制度在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了周代才已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帝王、百姓的服饰有了一定的区别。根据《周礼》记载,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礼服。礼服由冕冠、玄衣及纁裳等组成。冕冠是帝王祭祀时戴的最贵重的礼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