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行业平均利润率
Ⅰ 化妆品行业市盈率
市盈率指在一个考察期(通常为12个月的时间)内,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率。
投资者通常利用该比例值估量某股票的投资价值,或者用该指标在不同公司的股票之间进行比较。
一般认为,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过高,那么该股票的价格具有泡沫,价值被高估。
“P/E Ratio”表示市盈率;“Price per Share”表示每股的股价;“Earnings per Share”表示每股收益。即股票的价格与该股上一年度每股税后利润之比(P/E),该指标为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一种动态指标。
化妆品行业 PE15左右 PB2左右
希望能帮到您!
Ⅱ 化妆品一般利润率能达到多少
例如日化巨头宝洁1995年前后,在巨额广告、人员高薪的情况下,其利润率依然可以达到50%。但是随着媒体费用、渠道费用的增加,现今,其平均利润已经在30%以下,部分产品利润甚至到了15%。
Ⅲ 化妆品行业的利润来自哪里
每个女孩都有一套护肤品或化妆品,但这些护肤品和化妆品利润在那里呢,这是不是一个暴利行业呢?
利润来源之一:化妆品门槛低
化妆品门槛实在太低了,我们来举一个简单例子了解一下化妆品行业吧!相宜本草绝大部分商品都是外包给其他公司,而自己工厂主要用于研发新品和测试新产品。相宜本草公司节省了一大批厂房租金,与此同时,该公司主要设备为乳化机,平均生产化妆品82.55万件,固定资产转化率高达30次。而其他代工厂所需证明材料则更少,门槛低是化妆品利润来源之一。
综上所述,化妆品利润的来源有很多,低价的原材料造就高昂的利润。营销做的好,产品的价格会提升。总而言之,化妆品是暴利的行业。
Ⅳ 化妆品行业利润怎么算
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化妆品行业是一个“暴利”行业。但化妆品行业的确“暴利”,但暴利的背后的确藏有玄机。
化妆品行业生产门槛低
以相宜本草为例。相宜本草生产大多都已经外包,自有工厂主要用于研发、试生产等用途,并不进行批量生产。公司的生产设备净值仅为78.35万元,其中最主要的设备为均质乳化机。2011年,相宜本草自有工厂生产产品仅为82.5万件,以平均售价计,这些产品可实现销售额约2400万元。足够使固定资产周转率高达30次。与相宜本草有类似情况的还有美即面膜的情况。2009年,美即的工厂的设备净值只有606万港币,但它生产面膜超过4000万片。其收入却贡献了当年总营收3.7亿港币中的约80%。
化妆品行业原料也很简单
美即面膜的生产原料只有有水、精华成分和无纺布。其中,精华的成分为化学综合剂,含有玻尿酸、胶原蛋白以及乳纳酸。相宜本草的原料中最主要的是蜡类、油类、酯类及它们的衍生物类,占总生产成本的10%。其他还包括一些天然提取物、添加剂等。但是,化妆品的原料只占了生产成本的一小部分。相宜本草只占生产成本的28.52%。
化妆品最重要的成本通常在包装上面。例如相宜本草的包装材料成本就占了总生产成本的55.57%,基本上是原材料的两倍。2009年,美即面膜的包装物料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41.6%,与原材料所占比例成本相当。
化妆品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无外乎是加热、搅拌、乳化、冷却这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生产周期都不长。美即面膜从制作到包装成品的生产周期仅为八天,这其中大部分时间花在包装上面。而参考自然美产品的生产流程,其最核心的几个生产环节只需不到两个小时。
上述包括原料、包装材料、生产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构成了化妆品企业的销售成本。但这些成本占化妆品企业总成本的比例依然很低。相宜本草和美即面膜的销售成本比例分别为19.7%和23.1%。相对应的这两家企业的毛利率分别为80.3%和76.9%,可见其毛利相当之高。
这里毛利的计算还未考虑渠道成本。不论是国际品牌还是国产品牌,基本上都没有品牌自建渠道的。他们都是通过分销商或者终端零售商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些市场主体还会分走相当大一部分的利润。销售成本、品牌利润、渠道利润最终构成了化妆品的终端零售价。这三部分当中,销售成本所占的比例较低,这也是人们抨击化妆品暴利的主要依据。渠道的意义在于使消费者能够直接接触产品,但是商家在其中获得了相当高的利润。品牌商的利润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品牌形象的塑造。
Ⅳ 化妆品到底有多大利润
化妆品的利润是相当大的,比如一般的润肤霜成本大概几块钱,润肤水也就几毛钱的成本,因为化妆品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包括外包装地,广告,宣传等人工费加上去之后,几块钱的东西也就相应的变成几十块或是几百块。
就拿绿茶橄榄面霜来说吧,它就是添加了橄榄油,简易乳化剂,甘油,热水,绿茶粉和化妆品级抗菌剂制作而成的。其中水的含量占80%,精华部分只是占那20%,成本大概8块钱,但到市场上却卖到一百多块一瓶。商家永远都是暴利销售,就算打折也赚到不少钱。
Ⅵ 化妆品专柜的毛利润一般是多少拜托各位了 3Q
Cosmetic Sale 化妆品销售时被忽略的渠道作价原则 价格是企业最敏感的话题,也最让人头疼。价格同时也是企业最保密的一个话题,无论哪家企业,都把作价体系和价格视为高度机密。在市场营销中,价格就是SHOW HAND纸牌游戏中最后的一张盖倒着的牌。 在多年的销售实践中,我发现价格、作价方式、渠道模式、产品分销广度、品牌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而这篇文章研究的焦点将集中在渠道和零售终端之间。 在研究了大多数品类产品的渠道作价体系之后,大体上表现为三种作价方式: 一、零售价倒扣作价法 顾名思义,倒扣作价法是从零售价格倒扣而成的作价方法。它包含了3个关键的价格位置:零售价格、供给零售终端的价格(或者称之为批发价格)和制造商供给经销商的价格(或者称之为厂价、出厂价格)。 化妆品企业和某些以百货商店为主要零售渠道的家电企业通常会采用零售价倒扣作价法。我们以化妆品为例,100元零售金额的商品,它通常供给零售终端的价格大约会在75元左右,制造商供给经销商的价格大约会在65元左右。(这种价格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品牌强弱和分销广度的影响。)在上诉的假设中: 出厂价格的扣率=(100-65)÷100×100%=35% 批发价格的扣率=(100-75)÷100×100%=25% 在通常的销售“行话”中,我们称批发价扣率为75扣,厂价扣率为65扣。 在通常的零售价倒扣作价法中,商店的零售利润率总是会略高于经销商的批发利润率。实际上它反映了零售商和经销商不同的赢利方式。以化妆品为例,假设某家商店有10个品牌,它们的毛利率都是25%,那么它的毛利就等于这些品牌的销售总和×25%,而假设某家经销商有2个品牌的批发毛利都是10%,他们共分销了20家商店,那么它的毛利就等于这2个品牌在20家店的销售总和×10%。 我们知道投资回报率=资金周转次数×毛利率,不管是零售商还是经销商,他们的赢利水平都可以通过这个公式去理解,而从总体来说,在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投资回报率不会有太过于巨大的差别,因为资本总会在这些投资项目中进行选择,从总体上来讲,哪怕暂时有暴利行业出现,也会有资本迅速地进入参与竞争,从而导致这个行业趋向社会平均的投资回报率(或者在一个资本可以容忍的差别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时常说市场已经进入一个微利时代的原因。 既然投资回报率在总体上会倾向于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资金周转次数和毛利率就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反比关系,换句话说,你很难同时让你的资金周转次数和毛利率同时上升,因为这是资本的必然选择。 在零售价格倒扣作价法,不难看出零售价格是假设恒定的。同样通过对这些产品分销和品牌的一些观察研究,我们会发现采用这种作价法的产品大多分销网点比较少(甚至不少仅仅局限于中高档百货商店),并且大多都重视品牌形象。这些因素又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注重品牌形象,所以溢价的可能性就存在。而分销网点比较少,就需要追求更高的零售和批发利润率(通过和后面两种作价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零售价倒扣作价法的利润率是最高的)。上面我说过,这是资本的必然选择,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资本会在一个自由经济的环境下取得在GDP增长水平、银行贷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系数等因素之间的回报率均衡。 二、批发价倒扣作价法 批发价倒扣作价法一般适用于在卖场和超市操作的产品。 假设一个供给超市,批发价格是10元的产品,它的零售价格是11.5元,它的厂价是9元。那么我们可以说, 它的零售价格的加价率=(11.5—10)÷10×100%=15%,我们说它是批发价顺加了15个点。 它的厂价扣率就是(10-9)÷10×100%=10%,我们说它是批发价格倒扣10个点。 一般而言,大多数供应给卖场和超市的快速消费品采用批发价倒扣作价法。它也有3个重要的价格位置,但是和第一种作价方式所不同的是它的作价基准是批发价格,也就是在理论上供给卖场和超市的价格。但是,它的零售价格的顺加方式和第一种作价法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方式也说明了此类产品的分销渠道的特性。快速消费品的主流渠道是采用顺加毛利方式作价的现代零售渠道,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倒扣方式是有区别的。 而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超市产品通常比百货商店的产品在各个门店的价格差异要大,而且毛利率也通常要低(分销范围越广通常越低,但是超市自营产品通常较高)。这一方面说明了分销的广泛性势必影响到价格的稳定性并且降低了商品的高毛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超市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比百货商店来得严重,也说明了品牌溢价的能力在快速消费品领域要比化妆品、高档家用电器等高附加价值的产品领域要低。 通常许多产品还会以批发价格倒扣几个点的形式供给大型超市,这证明了两个观点,一是任何畅销产品的利润都会趋向于0,二是在现代零售渠道中,零售商的要价能力正越变越强,毫无疑问,销售量决定了要价能力。不少制造商现在都把销售渠道划成了经销商渠道和K/A渠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现代零售渠道。并且,现代零售渠道的供价正在逼近甚至低于经销商的供价。即使从表面上看他们的供价还是高于经销商,但是大量的价格外补贴已经弥补了这些差距。以宝洁为例,它们供给经销商和K/A的价格就是一样的。这种情况的产生,说明了分销对价格体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而分销的结果——销量,正是对价格体系讨价还价的最重要筹码。 对于此类产品——在卖场和超市分销的产品,我们可以预见到,在未来,随着现代零售渠道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经销商的作用将越变越小甚至在局部消失。因为K/A的要价能力已经不允许和制造商之间还存在一个利润的剥夺者——经销商。同样,对于制造商而言,K/A将是它们未来的“经销商”——我们通常称之为直供客户。而竞争的加剧和K/A要价能力的提高,这个渠道的批发价倒扣利润率空间越来越少也是必然的趋势。 三、厂价顺加毛利作价法 这种作价方式普遍存在于大流通产品中。所谓的大流通产品是指分销最为广泛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无法使用制造商或者经销商的人员完全点对点地针对零售终端做销售和服务工作,它还需要借助批发商的力量进行分销,我们有时候把这种分销称为自然分销。 在上面两种作价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分销范围越广的产品,利润率就越低。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讲,我们要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利润率越低就意味着对资金周转次数的要求增高。通过对大流通产品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大流通产品分销范围广泛,大多采取现款结算形式或者账期极短,并且,周转时间最短,周转次数最多。 假设一个产品的出厂价格为1元,批发价格为10.1元,那么,我们就说它加价了0.1元。而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大流通产品以箱作为计量单位,假设这个产品为30元一箱,那么它的批发价就是33元,我们说它加价了3元。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市场需求曲线,它反映了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如何随着该物品的价格变动而变动。在现实中的大流通产品操作中,我们经常可以运用到这条曲线。市场通常对这类商品的价格非常敏感,他们已经不大需要百分比来估算这种敏感性,用的是元甚至角来计算。 在这类产品中,出厂价格也时常会产生变化,比如某些饮料就会有淡季和旺季价格,这也是为了用价格来增加产品的销量,根据需求定理,价格的下降通常会引起需求量增加。 但是在这种作价方式中,我们很难列出零售价格的平均值。在作价体系中,通常作价的基准线离零售价格越远,就说明了分销的越发广泛,但同时也说明了对零售终端的控制力的降低,同样,零售价格的控制力也相应降低。尤其是通过批发渠道销售的产品,批发层级不同,零售终端的形式不同,他们可能被分销在夫妻老婆店、超市或者是便利店——他们的价格也就不尽相同。因为每种零售业态都有着符合他们投资回报率的加价方式。 渠道作价体系究竟说明了什么 我们研究渠道作价体系的目的主要是探究产品的分销特性、分销数量、渠道各层级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制定一个产品在各个时期的分销策略。 以化妆品为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专柜产品在进入卖场、超市甚至更为广泛的分销领域,必须以降低零售毛利率和批发毛利率作为代价,这也是渠道各个层级相互要价的必然结果。前身是专柜产品的化妆品,在进入流通渠道之后,常常会出现“价格乱”的现象,但那大多是假象,事实是渠道各个层级之间的力量在迫使它成为一种类似于快速消费品的产品,但是,如果它不具备快速消费品那种存货(或者在贸易中使用的流动资金)周转的速度,看不见的手依然会把它的毛利率适当地调高,以期获得正常的投资回报。 再以宝洁为例,尽管它还是以卖场超市作为主要渠道,但是,它惊人的销量早已使之具备了大流通产品的特性,而事实上渠道也正在迫使宝洁采取等同于厂价顺加毛利的作价方式。我经常听到商家抱怨宝洁的毛利低,做1000万生意只有多少利润之类的话。但是这类话大多是经不住分析的,经过测算大多宝洁客户的年资金周转次数能达到20次,也就是说,每次只要有1%以上毛利率,他们就能维持20%以上的正常贸易的年投资回报率。而一个普通的超市产品,它的资金周转次数每年大约在4次左右,它要想获得等同于经营宝洁的投资回报率,就要有5%的利润率。这种分析也说明了畅销产品为什么毛利低的道理。 渠道作价体系的分析,也说明了深度分销为什么大多遭遇失败的原因,在大流通产品中,大多是以存货周转的次数获得正常的投资回报率而并非是高毛利。深度分销大大加大了人员成本,而这个时候你如果不能继续增加存货周转次数(通常很难),就不得不提高毛利率,而提高毛利率,又使得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所以,生意存在的方式自有它必然的经济学道理,不按照规律地人为创造,是不可取的。 渠道作价体现也说明了品牌溢价能力只能存在于高端市场,因为价格对品牌本身具有杀伤能力,分销同样对品牌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分销与价格之间存在着联系。尤其对于中国市场这点非常重要,“无处不在”的可口可乐在深度分销领域的举步维艰也无疑是受到了价格以及受其关联的分销成本的影响。 渠道作价体系是罕有人研究的领域,我以此抛砖小文与众位同道与专家一起探讨,并希望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渠道作价体系之中的数学模型,并且能把“品牌”在渠道各个层级中的溢价能力用数字来进行测量,我想这必将对中国渠道、分销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Ⅶ 化妆品利润一般是多少
你这范围有点大,我做化妆品的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你。20%~60%这范围居多(亏本的不算)
Ⅷ 某化妆品品公司,向600名员工每人一套化妆品,每套生产成本100元,平均成本利润率5%,消费税率3
公司福利 视同销售
600*100*30%=18000
Ⅸ 化妆品的利润率大概有多少
就你现在说的情况 我先指出一个误区 就是你不能简单地将产品上标的日版元价格折合成人民权币来算产品价格 因为价格和当地的消费水平有关 在这我们就不多讨论了
至于说化妆品成本的问题 我看过报道一般化妆品单品的成本只有价格的5%左右 最多是15% (已经包含广告宣传 明星代言之类) 所以是暴利 不过你也要知道每种好的产品都要经过多年研制 试验的
还有一点就是 一般专柜价格都是比较高 是厂家统一定价来保护自身利益
因为很暴利 所以不是专柜的卖得便宜 薄利多销 也是正常的 就像2楼说的 雅芳有人卖6。5折 有人卖8折 看你要赚多少咯 但其实这样价格竞争反而扰乱了市场 你觉得叻??
Ⅹ 做国内化妆品利润有多少
男士日化市场分析与展望 2003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预言男性护肤品将在全球进入消费高潮,如今,中国人谈论的话题已经不是男人要不要护肤,而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护肤方式和护肤产品。 男人美容产品涌现的原因 作为日化用品的各大名牌,从2006年开始不断出击扩展新的市场,打起男士护肤品概念化的主意。面对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在女性护肤保养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以至作为曾经被日化产业严重忽略的男士日化品的潜在巨大市场崭露头角,并不断被各大品牌重磅推出。 为什么最近几年男士系列日用品大量出现,而且国际大公司不遗余力的进行推广呢?首先是市场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女性日化产品风起云涌,只要有广告就能卖货,所以说几年内诞生了近2000多个日化企业淘金,竞争的结果就是利润降低。拿巨头宝洁来说吧,1995年前后,在巨额广告、人员高薪的情况下,其利润率依然可以达到50%。但是随着媒体费用、渠道费用的增加,10年之后的今天,其平均利润已经在30%以下,部分产品利润甚至到了15%,而男性化妆品则刚刚起步,针对的主流顾客群又是社会精英层,所以价格高利润要远远高于女性化妆品市场,所以各大企业的战略性任务就是通过男性市场寻找市场增长点。 可别小看男性化妆品市场的潜力,虽然不像女士产品一样花样繁多,但是盘点起来,从“清洁、护肤、须前须后水、保养、呵护头发、沐浴、香氛”来细分,其实市场容量还是非常大的,关键是如何来整合,比如以前沐浴产品、洗发产品等都是男女混用的,香水则是男女分开的,如何进行宣传,进行男性产品设计都是市场的关键问题。 在欧美,男士护肤品的市场份额已达整个市场的30%以上,英国每年的销量是1亿英镑,美国市场是每年23亿美元,使用专业男士护肤品早已是欧美男士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时尚。在国内,目前男性化妆品尚未出现"旺销态势",但拥有近亿成熟消费者的市场,若善加引导,其前景将鼓舞人心,法国一个著名化妆品公司总裁所说—— “男士护肤用品的市场是一条宽阔的大道,这是一个近在眼前的真实的待挖掘的市场。” 有市场预测显示,2010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将达800亿元,而其中男性用品份额最少是40亿元。这是一个相当有诱惑力的市场,而根据市场规律,前几位的企业将会拿走80%的市场份额,怎不叫各企业眼热心跳?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关于趋势。女性化妆市场是经过千年文化的积淀。《木兰辞》有云“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从胭脂水粉到瓶瓶罐罐,女性展示美丽、留驻青春的愿望伴随女人一生。而男人的美一直被理解为阳刚之美、英雄之美和粗旷之美、豪爽之美,男人和化妆自古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观点的改变,现代化学工业对人体的伤害以及肌肤污染,男人对于健康和美有了重新的理解。以“着装细节礼仪气质”为关键词的现代男性社交规则使男人开始由外至内进行立体包装。 最好的营养品是水,最好的保健是合理运动和健康睡眠。但是对于社会精英一族,“用青春赌明天用健康换金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男人们“更需要关怀”,也使得外在包装成为必然,这就是男性化妆品、营养品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盘点男性化妆产品 护肤品和时装一样,是女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重要消费品。从做出的洗面奶、爽肤水、乳液,直到不同PH值的防晒霜以及不同年龄层的高档保样品。可以说,女性在护肤品的种类和品牌应有尽有。然而作为社会的另一大群体的男性在这个庞大的快销品市场上又占有多大的比重呢? 从国内的低端品牌大宝、隆力奇开始,男士化妆品一直不温不火。属于花王的碧柔也很早就开发出专业男士护肤系列(在日韩,男性护肤是个相对成熟的行业,并且最近碧柔近期使用余文乐做形象代言人)产品,但是市场依然没有火爆。市场热还是从几个高端广告产品开始:脱离初级的洗面奶分男女不同肤质之后,作为大品牌的碧欧泉在2005年使用金城武代言男士护肤品,高端杂志频频亮相。而众多跃跃欲试的品牌也相继在2006年使用大量的媒体宣传手段走近千万个男性消费者的眼中。著名的的品牌有倩碧男士(Clinique)、妮维雅男士(Nivea)、资生堂的吾诺(Uno)爽肤系列、阿迪达思系列(Adidas)、曼秀雷敦(Mentholatum)、旁